公元前219年,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隨著夏侯淵人頭落地,劉備集團也迎來了事業的巔峰。可是,當黃忠把夏侯淵的首級帶到劉備帳內請功時,劉備並不高興,一頓數落:「夏侯淵雖為主帥,卻是勇夫之耳,安及張郃?如果砍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次。」
按道理來說,黃忠有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得到很好的嘉獎才是,誰知劉備卻欣喜地說夏侯淵只是個莽夫,一點都不重要。黃忠聽後當然不高興,為什麼劉備還這麼說呢?實際上仔細想一想,不是劉備太矯情,而是魏軍中,張郃的確比夏侯淵重要。劉備這麼說應該有三個原因,
一、夏侯淵雖是漢中曹魏的最高統帥,但才能確實不及張郃。
漢中張魯被曹操平定後,留下夏侯淵與張郃鎮守。但是不需要多想,夏侯淵肯定是主將,張郃是副手。因在曹操徵伐天下時,都會留下曹氏家族駐紮在一邊。例如曹仁鎮守襄樊,夏侯惇守後方。而且漢中的曹操不僅留下夏侯淵鎮守,還讓曹洪率五萬大軍支援。儘管曹操如此重用部族,他們的實戰水平和謀略卻根本比不上張遼、張郃等宿將。
在官渡之戰中,張郃投靠了曹操,曹操欣喜若狂,稱讚張郃為「韓信歸漢」。什麼是韓信,古代中國的戰神兵仙,曹操能對張郃這樣評價,張郃一定有過人之處。在投靠了曹操之後,張郃更是汗馬功勞。不說太遠,只說漢中之戰,張郃是與劉備軍交戰最多的將軍。
巴西之戰中,張郃雖被張飛打敗,但也殺死了張飛的部將雷銅。當劉備率軍出徵陽平關,進攻張郃所守的廣石時,被張郃迎頭痛擊,劉備率精兵一萬餘人,分十隊猛攻廣石,卻無法攻克張郃所守的廣石,張郃親自上陣,逼劉備向諸葛亮求援。
由於張郃機智勇敢,在夏侯淵死後,被郭淮任命為臨時統帥:「張將軍,天下大亂,劉備所忌;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張郃立即部署防守,對各路兵馬進行節制,才使全線潰散的魏軍安定下來,為此後曹操進軍漢中作好準備。
又看我們的大將夏侯淵,和張郃又有什麼分別呢?亦曾虎步關右,但作為曹魏西線總司令,卻被曹操寫信教導:「為將也要有膽怯時,不可只賣弄自己的勇猛,身為大將應以勇猛為根本,並輔之以謀略才能。假如我們知道任氣使勇,我們就只能與它匹敵。」
而且夏侯淵的確如曹操所料,在漢中之戰中,不但沒有發揮主帥的作用,而且到處爭勇鬥狠,最後被黃忠、法正等人計謀所殺,表現確實不怎麼樣。
二是黃忠斬殺夏侯淵,直接激起了曹操對他的報復。
儘管夏侯淵有勇無謀,但畢竟是曹氏家族,與曹操斷骨連筋。兄弟之死,曹操怎能不動心,必率大軍為夏侯淵復仇?而且張郃雖然是曹魏名將,但與曹操的親密無間顯然無法和夏侯淵相比。
諸葛亮當然會認為,定軍山之戰中,黃忠斬殺的不是夏侯淵,而是張郃,曹操正忙於後方的朝廷事務,估計還不會親率大軍徵討漢中。夏家有勇無謀,沒有張郃的協助,在漢中也不會站穩腳跟,被蜀軍擠出漢中也是早晚的事。
而且現在黃忠一戰斬殺夏侯淵,還被劈成兩半,曹操必定大發雷霆。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劉備在黃忠斬殺夏侯淵之後,一臉的不悅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劉備用這句話鼓舞了全軍,為奪取漢中打氣。
自劉備起兵以來,一直致力於復興漢室。現在大業初成,連勝漢中,自然是喜出望外。若奪回漢中,進可圖中原,退可保西川,這樣兵家必爭之地。漢中之戰可以說只有勝利,沒有失敗。
在定軍山,黃忠一戰成名,斬殺夏侯淵,劉備高興之餘,又要鼓舞將士,不能驕傲自滿,我們面對的敵人還很多,這就意味著「革命還沒有成功,同志還需要努力」。而且漢中名將曹魏,除夏侯淵外都是張郃,所以又要鼓動三軍,進攻張郃,最好也拿到張郃的頭銜。此時此刻,曹操遠在關中,殺了張郃漢中唾手可得。
綜上所述,劉備見黃忠斬殺夏侯淵,因情節需要不得不一臉不悅,與諸葛亮合作,激勵三軍,才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