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劉備興兵10萬包圍了漢中,曹操聞訊吃驚不小,於是集結40萬大軍親徵。
話說諸葛亮獲悉曹操親徵,早已定下了破敵之策,只是派誰去奪取定軍山還沒定下來,便與劉備商議奪取定軍山的人選,劉備說,黃忠可擔此重任。諸葛亮沉思片刻說:"漢中定軍山是南鄭的糧草屯聚之處,戰略意義重大,若奪得定軍山,我們的給養就有了保障,不可不慎重。還是先召黃老將軍前來,問一問他本人有沒有把握再決定吧!"
於是劉備急差人召黃忠來見,黃忠到後,諸葛亮說:「將軍敢取定軍山否?」黃忠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便要領兵前去。
孔明卻故作不同意說:「還請老將軍三思,別這麼快就做決定。並說,我知道老將軍,守天蕩山時,將軍和嚴顏斬韓浩,斬夏侯德,擊敗張邰保住了漢中軍士糧草,威風不減當年。"
沒等黃忠回話,緊接著諸葛亮又對黃忠說:"雖然將軍能勝魏將張郃,不一定可以贏得了夏侯淵,夏侯淵非張郃可比,夏侯淵深曉兵法韜略,才深得曹操信賴,今屯兵漢中,守此要地沒有派別人而是派夏侯淵,可見夏侯淵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今召將軍來,無意要你去奪定軍山;將軍年事己高,給你安排了一個合適位置,想讓你去荊州替回關將軍。奪定軍山就讓關羽去吧!」
——「諸葛亮暗示黃忠已老,以此激怒黃忠,其實奪定軍山非黃忠莫屬,黃忠雖然年邁,卻老當益壯,威風還在,不但穩重,還能虛心聽取他人建議。」
聽諸葛亮話中有話,黃忠已感覺到軍師是嫌「自己」年老不中用了——雖然黃忠強壓怒火,但還是帶著怒氣回話道:「昔日廉頗年過80歲,每餐還能吃10斤米,10斤肉。諸侯畏其勇武霸氣,不敢侵犯趙界。今我黃忠還未滿70歲,軍師就欺我老了,不中用了。我今不用副將,只率本部3000人馬去,就能踏平定軍山,斬了夏侯淵。」可諸葛亮還是沒同意,直到黃忠被激怒拼死要去,諸葛亮才鬆了口。不過諸葛亮還是有條件的,他要派一個監軍同去。
「所謂請將不如激將,諸葛亮激將真是往死裡激,是想把黃忠這把老骨頭的能量都激了出來!」
黃忠出發前,諸葛亮吩咐黃忠:「你既然鐵定要去,我派法正隨行助你,凡事倆人商議而行。我隨後派援軍接應。」黃忠答應了諸葛亮的要求,和法正率領本部人馬而去。
事後,劉備問諸葛亮,不知軍師為何要激黃老將軍。諸葛亮回話說:「老將如果不激他,即算去了也不能成功,原因很簡單,老將軍身經百戰,老成但又世故,難免不過於穩重。奪定軍山不同於守天蕩山,攻和守是有區別的,攻要有氣勢。激他一下黃忠必帶怒氣,會傾盡全力,氣勢就自然大了。」聽諸葛亮說完,劉備微笑著點了點頭。
接著諸葛亮又對劉備說道:「奪定軍山事關全局,不能有失,必須調拔一支勁旅接應。」劉備說:「不知調誰去接應合適?」諸葛亮說:「調趙雲前往最穩妥!」隨即便喚趙雲到帳前聽令:「帶一支人馬,抄小路接應黃忠,並交代趙云:黃忠若勝不必出戰,若黃忠敗退即去救應。
」同時又派孟達,劉封:「領三千兵於山中險要處,布下疑兵。"諸葛亮為了讓黃忠順利奪取定軍山,部署得真是滴水不漏。
話說黃忠率軍到了定軍山向魏軍挑戰,夏侯淵卻堅守不出。漢軍只好屯兵定軍山口,次日黃忠又去挑戰夏侯淵還是不出,一天,二天,三天過去了,夏侯淵還是不出來應戰。第四天看到黃忠所部有些懈怠,夏侯淵率一旅精銳下山偷襲,黃忠早有防備,隨即命令守在山口的陳式先引一千兵馬出擊,夏侯淵兵至兩軍打成一團,魏軍夏侯淵手下一將佯裝敗退,陳式追到半路,被山上擂木炮石打得暈頭轉向,正要撤退,卻被夏侯淵截擊,陳式不敵被擒去山上。
敗軍逃回報告黃忠,黃忠有些慌亂,但很快鎮靜下來,便與法正商議,法正告訴黃忠:「夏侯淵為人輕躁,恃勇,雖有些謀略,不足為慮。我軍只要鼓舞士氣,拔寨前行,步步進逼即可,逼急了,夏侯淵一定耐不住性,必會率軍來戰,到那時將他團團圍住。將軍就可以取他項上人頭了。」
黃忠依計而行,第一步犒賞軍士,鼓舞士氣,第二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住幾日,便前進,以此類推。向定軍山逼進。夏侯淵耐不住了,便率軍下山來戰,戰了二十回合,夏侯淵自知不敵,尋了個空虛率領殘部逃往山上。黃忠尾隨追趕,卻被山上擂木滾石擊退。
黃忠便返回大營與法正商議破敵之策。倆人商議後,決定沿險道先奪取定軍山西側高山;此山只有少量魏軍防守,可以趁其不備偷襲。後來黃忠夜襲奪得此山,此山與定軍山遙相呼應,至上頂一望定軍山的一切防禦工事盡收眼底。夏侯淵知此山被奪,於是大怒。急率軍來搶。黃忠大喜,於是在半山腰設下伏兵。夏侯淵率軍蜂擁而上,大罵挑戰。這下好了輪到夏侯淵罵戰,黃忠已反客為主。不急,讓他罵一會兒,黃忠只是裝著沒聽到,任由夏侯淵如何辱罵就是不出戰,夏侯淵罵累了,手下軍士也倦怠了。銳氣也退了。
這個時候,黃忠一聲令下,漢軍中紅旗舞動,黃忠一馬當先殺了下來,漢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突然發起衝鋒。夏侯淵驚恐之中慌忙迎戰,邊打邊退,此時黃忠趕到,大喝一聲,大刀一揮,夏侯淵還沒反應過來,腦袋就被黃忠砍了。
結束語
此戰黃忠大獲全勝,為獎勵老將,劉備加封黃忠為徵西大將軍,並設宴犒賞三軍。
資料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本文由文史輕論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