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維亞生物之前的市值一直低於有明星投資人加持的方達控股。所以作為維亞生物的投資人,可能一直會覺得比較壓抑。而且由於股價長期表現比較弱,市場關於看不懂維亞生物的業務模式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但是,過去一周,沒有明星投資人加持的維亞生物徹底爆發,一舉超越明星投資經理加持而且管理層優秀而被市場高度關注的方達控股,市值來到百億附近。可以預計下周很可能就會突破百億市值大關,並且不斷向更高處攀升,對於國內方興未艾的藥物發現市場,暫時看不到市值天花板。至於為什麼我每次提維亞生物,一定都要提方達控股,二者細分模塊不同,商業模式上差別也很大,按道理說可比性不高,但是把兩個公司放一起對比的原因的也很簡單,因為在小市值的CRO企業裡頭,方達控股也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無論服務品質還是管理能力都堪稱小市值CRO的標杆,而且,兩家公司主要業務都處於藥物發現的早期階段,只是一個偏於藥物發現,一個偏於臨床前,另外,在商業模式上,維亞生物帶有業務分成的風險投資性質,未來拼的是平臺技術和眼光,方達控股是純服務模式,最終拼的是工程師/科學家人數。
那麼,不顯山不露水的維亞生物為什麼突然就爆發了呢?這種爆發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呢?本文接下來將要回答的就是這兩個問題。
首先,維亞生物突然爆發,並非維亞生物近期業績暴增或是在業務上有什麼突飛猛進,維亞生物還是那個維亞生物,但是近期B字尾的生物科技公司IPO階段認籌踴躍,上市後更被進一步爆炒,同時微創醫療作為醫療器械孵化型平臺公司被市場認可、接納並給予了較高的期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催化了市場對維亞生物的價值發現。原本因為缺乏明星投資人加持的維亞生物而默默無聞的一夜之間被發現也是一家具有孵化器潛力的生物科技平臺公司。所以,本階段維亞生物的爆發,我個人認為,這其實與微創醫療的平臺價值被認可雖然沒有絕對的關聯,但是內在邏輯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我想回試圖回答的是這種爆發是可持續的嗎?先說結論,我個人認為,這種爆發具有持續性。關於持續性,我將從兩個方面簡單闡明:
第一,在商業模式上,維亞生物科技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具有拓展性的業務模式,將傳統的服務換現金(CFS)模式與獨有的服務換股權(EFS)模式相結合。之前這種模式其實是被市場質疑的,市場認為,過去維亞生物過於依賴EFS模式下賣股權獲得的一次性收益。市場懷疑這種業務的持續性。但是,這些人顯然忽視了一點,第一,維亞的EFS業務目前佔比上還不是大頭,未來空間依舊很大,第二,即便這個規模的不大的板塊,維亞目前也孵化了將近100多個項目。也許,我們沒辦法根據過往成功賣出極少數項目所收穫的回報去估算這100多個項目的想像空間。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百多個項目其實就是維亞生物未來最大的彈性所在。而且隨著維亞生物服務的持續提供,這類項目將來只會越來越多。
第二,在中國的藥物早期發現階斷的CRO細分領域裡頭(主要分為藥物發現和臨床前兩大塊),藥物發現領域務(包括靶點發現和驗證、化合物篩選、化學合成等業務)未來的成長性無疑是最為驚人最為確定的,原因在於,由於之前中國創新所處的階段,創新的主要投入都放在臨床前,做的更多是FAST FOLLOW,這對藥物發現的服務需求其實相對較低,所以藥物發現階段的價值其實大家都是不太重視的,目前除了藥明康德具備一條龍的服務能力,藥物發現憑藉獨特的平臺技術而佔有一席之地的公司主要有成都先導和維亞生物。但是,隨著中國的藥物創新必然超越ME-TOO而逐步過渡到ME-BETTER 甚至FIRST-IN-CLASS階段,藥物發現平臺的成長性將越來越具有爆發性和持續性。
所以,本文最終的結論是,維亞生物最近的爆發一定程度上是受外圍環境催化的。但是,考慮到維亞生物商業模式的獨特性和公司藥物發現業務在中國市場所處的萌芽階段,本文認為維亞生物的爆發具有相當持續性。隨著業務的推進和投資邏輯持續被驗證,立足長遠,維亞生物100億市值絕不是頂,未來可能向200億,300億甚至更高市值穩步邁進。
作者:馬拉松之旅獨行者連結:https://xueqiu.com/7994751651/149450307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