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文/圖
凌晨3點,天還是漆黑的,台州溫嶺市澤國鎮的奶農李明方穿衣起床。牛棚裡的奶牛已經到了擠奶時間,耽誤不得。在這個時間點起床擠奶,李明方已經做了30多年。雖然辛苦,但靠著起早貪黑的勞作,換來了一家人的殷實生活。
但是今年,受疫情影響,李明方的牛奶滯銷,很多訂牛奶的客戶都流失了。每天牛奶源源不斷擠出來,鮮奶不易儲存,多存放一天就壞了。
實在沒有辦法,這些賣不出去的牛奶,除了送人,只好拿來餵牛。
這已經是他能想到的降低損失最好的一種辦法。
牛場養了30多頭奶牛,見天生產鮮奶500多斤,如今天天虧損,李明方愁得吃不下飯。
辦了30多年的奶牛場銷售遇冷
李明方是台州溫嶺市澤國鎮存康家庭農場的老闆,主要從事奶牛飼養,到如今已經30多年了。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李明方的牛奶生意受到了較大影響。
「我的客戶都是比較固定的群體,他們向我訂牛奶,我們每天統一配送。」李明方告訴小時新聞記者,因為銷售對象多是周邊老客戶,因此平時比較注重品質和口碑,牛奶從不摻水,也不含任何激素,因此在當地頗受歡迎。
在溫嶺城區,李明方還開了一家直營店,生意也一向不錯。
一場疫情,讓李明方措手不及。門店做不了生意,配送也成了問題,很多客戶退訂了牛奶。
可另一邊,奶牛們每天仍然勤勤懇懇地生產牛奶,原本清甜可口的牛奶成了滯銷品。
「我的牛奶都是純奶,不添加任何東西,所以保質期很短。即使是在冬天,我們也不銷售隔夜奶。隔夜奶有變質和被汙染的風險,這是我們對消費者負責。」
等到復工復產後,那些流失的客戶,並沒有回來多少。這讓李明方一籌莫展。
現在,農場裡養著30多頭奶牛,每天產奶500多斤。除了訂單配送,一部分牛奶被拿去送給了街坊鄰裡和親朋好友,還有一部分放著也會壞掉,李明方就拿去餵了自家的牛。
「牛奶用來餵牛,就能減少草料的消耗,雖然牛奶成本比草料貴得多,但這也是為了減少損失的一種不得已的辦法。」
李明方和老伴清晨3點擠奶一次,下午3點再擠一次。「一頭牛一天要吃兩三百斤青草,不算其他七七八八的成本,整個農場單單草料的費用就要上千元了。」
小型農場的轉型升級面臨重重困難
為了減少自家農場的產奶量,李明方試過賣掉一些奶牛。無奈眼下行情不好,奶牛並不好賣,即便有人願意收購,價格也壓得非常低,這樣損失更大。
也有人建議李明方轉型,做一些牛奶加工,比如將鮮牛奶做成酸奶,不僅儲存時間能久一些,而且可以增加客戶群體。
「生產酸奶涉及到食品加工,審批難不說,單單購買相應設備就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又不一樣,要做成功談何容易。」
李明方表示,他希望喜歡喝鮮奶的市民考慮一下他家的純鮮牛奶。「保證滴水不加,天然草料餵養,無激素無任何添加。」
不過李明方也說了,這是他們家牛奶的一大優點,同時也是一大缺點。「現在天氣越來越熱,牛奶保鮮越來越難,所以我們的牛奶沒辦法運送到太遠的地方,運輸成本太高也吃不消。」
對李明方來說,自家的牛奶如今「養在深閨人不知」,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和品嘗到自家的好奶,如何讓零添加的純奶可以送到更遠的地方,都是讓李明方頭疼的難題。
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和辦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來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