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雖然看起來似乎繁榮昌盛世界大同,但人類卻從沒有下定決心把敏感的焦慮收回胳肢窩藏著掖著,似乎「末日」、「敵託邦」、「後天啟」時代隨時都可以在你第二天醒來的清晨悄然而至。而作為宗教救贖情節符號的「諾亞方舟」則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寄託,這種被集體精神放大的符號不斷出現在各式影視作品二次元中,伴隨著儀式般的設定,成為娛樂文化的一種特定載體而出現,一如正在上映的《雪國列車》中沒有終點、一直向前行駛的火車。
方舟意味著「希望、重生、洗滌、生生不息」,當這些與此類似的概念變體反覆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或許珍惜當下才是最為緊要的,因為永遠不會有人願意登上這可能沒有終點的方舟。
太空類
No.1:《太空堡壘卡拉迪加》 (2004,劇集) ——太空飛船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人類發明出的Cylons人族群與人類為敵,且自己也發明出一批與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作間諜滲入人類世界並癱瘓了人類的防禦系統,摧毀了Battlestar艦隊,用核武器將殖民地的城市化為灰燼。Battlestar Galactica是唯一一艘倖存的大型太空飛船母艦,在人類生死存亡之際其指揮帶領幾十艘各式各樣的飛船和近5萬名人類僅剩的倖存者逃離了殖民地的星系,開始了尋找人類的第13個殖民地-地球的旅程。這一悲壯的故事設定本身就十分符合諾亞方舟式的隱喻,更有趣的是劇組曾經設計了一款以達文西著名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為靈感的海報,無形中增添了影片的宗教色彩。
No.2:《機器人總動員》 (2008,電影)——太空飛船
公元2700年,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卻因汙染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不再適於人類居住。地球人被迫乘坐飛船離開故鄉,進行一次漫長無邊的宇宙之旅。電影中的Buynlarge公司為最後存留的人類建立了設施完善,科技先進的巨型巡航旅居宇宙飛船,終年在宇宙中漫無目的的打轉兒,以期待地球環境能夠有徹底改善轉而返航的那一天。對於在飛船上已經生活了多個世代的人們來說,這裡已經從早先的方舟式存在而變成了可以混吃等死享受天倫的終極溫室。雖然太空中孤寂的飛船承載著人類文明延續火種,但影片卻使用了一種頗具諷刺意味的手法來暗喻諾亞方舟與人類本能的關係。
No.3:《星際旅行:重返地球》 (1995,劇集)——太空飛船
聯邦星艦「航海家號」被一股神秘的外星力量送入了δ象限, 面對突如其來變故的船員們只能踏上一條漫長的返鄉旅程。太空歌劇題材的設定之中,不難發現主角往往都是一艘類似諾亞方舟般的太空飛船,而在《航海家號》中,這種象徵的意味更被無限放大。廣闊的歸鄉之路,難以計數的艱難險阻,不同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團結一心排除萬難的雄心壯志。從各種角度來說,「航海家號」的星際旅行與諾亞方舟所經歷的故事頗為神似,共生共存,不畏艱難險阻都成為雙方共有的精神內核。
載具類
No.1:《雪國列車》 (2013,電影)——火車
新近在國內上映的《雪國列車》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大災變後的後天啟時代倖存的人類只能蝸居在一輛永不停站的末日列車當中。不幸的是在這趟人類最後的方舟內,階級對立、族群分化的悲劇依舊繼續在上演著。這種設定很容易讓人想到木城雪戶的漫畫《銃夢》,甚至是尼爾·布洛姆坎普的《極樂世界》亦或是《第九區》。在這樣封閉狹窄的生存空間內,個體群體間的矛盾更為激化直接,考驗著人類最後的理智、情感與智慧。究竟是再度相互搏殺同歸於盡?還是在酷寒列車中為人類燃點出新的希望?在這史上最嚴酷窒息的方舟中,人們不僅要面對外界的威脅,還要尋找出彼此之間的點滴人性光芒。
No.2:《2012》 (2009,電影)——巨船
2012》的票房口碑可謂雙線飄紅。除了有大製作的投入,精緻宏美的特效場面以及主旋律價值觀外,更重要的是跟「2012末日論」的無縫對接。不過這當中,全球政府為了應對末日災難拯救人類而建造的巨型方舟之船絕對是當仁不讓的王牌談資。不光巨船的功用與傳說中的諾亞方舟一樣,就連外觀設計也參照了不少方舟的特點。巨船的存在正是對遠古宗教神話的一次後現代呼應,文明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人類的生存決心與意志不會改變。原罪的救贖,鳳凰涅槃重生,當海嘯過後巨船乘客代表著新人類走上甲板瞭望日出之時,他們所看到新一輪升起的太陽或許跟當年諾亞看到的第一縷陽光一樣讓人溫暖、清新。
No.3:《冒牌天神2》 (2007,電影)——木船
2010年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考察隊宣稱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海拔超過4000米處發現了諾亞方舟疑似殘骸。先不管真假,早在《冒牌天神2》裡我們的史蒂夫·卡瑞爾已經結結實實的按照圖紙造起了如家包換的純正牌諾亞方舟,從材料到造型還原度堪稱百分之九十九,自己更是徹底諾亞上身,充當起了當代世界中的救世主角色。
城市類
No.1:《十二隻猴子》 (1995,電影)——地下城
病毒肆虐,地表之上人類全然無法生存,只能轉居暗無天日的地下。《十二隻猴子》向我們展現出這樣一種頗具宿命論的無望未來,人類如蝸居動物一般終日被囚居於籠中,髒亂差之下已經喪失了作為普通人類的尊嚴與榮光,這樣的「方舟」生活其實不曾擁有也許會更對得起自己。
No.2:《微光城市》 (2008,電影)——地下城
同樣是未來,由於人類遭受了重大的浩劫,為數不多的人們從地上轉而進入地下生活。這座龐大的地下城市最初的設計僅能維持200年的運作,城市裡面只有燈光作為唯一的照明工具。雖然比起《十二隻猴子》的地下聚居城市條件要好上不少,不過殘存的人類日益變得保守,謹小慎微到對外部世界形成禁忌的地步。電影中燈光作為城市的動力源群,人類社會的支柱正在走向能源耗盡,同時也在警告著人們這座供他們生存多年的「方舟」將要壽終正寢,唯有打破顧慮積極探尋,才能迎來全新的世界。
No.3:《進擊的巨人》 (2013,TV動畫)——圍城
來歷不明的巨人族群將人類文明盡數摧毀,殘存的人們構築起巨大的城牆和多重城鎮抵禦巨人們的一輪輪強攻。然而這看似樂土家園的方舟城池之中隱藏著太多秘密,人類一方面要為巨人們的襲擊擔驚受怕,一面又要洞悉城中的不平靜。方舟之下的暗潮洶湧與方舟之外的生死存亡連成一線,詭秘之下還很有「圍城」理論:有人想衝出去,有人想搭上船。
賽博朋克類
《黑客帝國》 (1999,電影)——虛擬
在沃卓斯基姐弟的世界觀中,諾亞方舟可能是另外一副樣子。人類被機械人與人工智慧全殲,為了保留最後的一絲文明痕跡,被迫與後者籤訂協議,放棄地球之主的地位成為矽基生命體的能量來源。對於大多數被洗腦,從一開始就沉溺於MATRIX虛擬世界的人來說,這幾乎就是他們的避世方舟。而對於另一部分所謂的覺醒主義者來說(也可以說這種覺醒也僅僅是MATRIX的一種多重應變程序),人類最後的地下聚居地錫安城則是他們的諾亞方舟,更何況這個設定本身就來源於宗教文化。但不管怎麼說,在這個奇妙的賽博朋克文本中,沒有誰真正的意識到諾亞方舟究竟在何處。
國家類
《日本以外全部沉沒》 (2006,電影 )——日本
筒井康隆這部在酒桌玩笑中誕生的科幻喜劇作品在2006年被搬上大銀幕,他向人們提出這麼一種假設: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大陸都沉沒,唯獨剩下日本這一塊最後的土地,而全世界人民與政府都蜂擁而至前往避難,將會發生什麼事呢?影片以一種極盡惡搞的態度諷刺批判了眾多官僚政府體系、國際問題以及日本本身存在的社會頑疾。諾亞方舟式的巨型社會生態實驗在日本,這一本就光怪陸離的文化空間內開戲,群像人物的醜態與末日語境下的滑稽荒誕交織其中,恐怕沒有哪種方舟變體比拿日本本土做映襯更好玩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