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裝權謀劇《琅琊榜》大致是以魏晉南北朝作為歷史背景,進行架空創作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經由三國兩晉時代後,直至隋唐時期才完成統一。
在電視劇《琅琊榜》中亦不例外,大梁是偏安一隅的南方小國,在它的周圍,有北燕、南楚、大渝和東海等鄰國。
即便如此,梁帝蕭選依然是大梁的一國君主,擁有無可匹敵的統治權力,在林燮、言闕的幫助之下,他從當初的一位皇子逆襲成為皇帝,開啟了屬於他的皇圖霸業時代。
然而,梁帝蕭選作為一國君主,他的所作所為稱職嗎?為君者,要稱得上聖明,得有護民、護國、護君權三個方面的能力,但是梁帝蕭選一樁都沒做到!
一是梁帝蕭選不愛惜子民,護民失職。
每次地方出現災情或者鬧饑荒,都將賑災事宜交給太子蕭景宣或譽王蕭景桓,任由兩位皇子貪贓枉法而草菅人命,不關心百姓的生死。
對待私炮坊爆炸一案時,梁帝蕭選的冷血無情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在乎無辜的死難者,只在乎太子蕭景宣是否畏懼、順從自己,難怪朝中大臣蔡荃如此生氣。
二是梁帝蕭選冤殺赤焰軍,軍事人才凋敝致使統治基礎搖搖欲墜。
在電視劇《琅琊榜》大結局之時,大梁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周邊烽煙四起,多個鄰國趁虛舉兵侵略,大梁卻陷入無將可用、兵力不足的尷尬場面,最後還是要依靠林殊帶領赤焰軍舊部,重新返回戰場拼力廝殺。
梁帝蕭選原本就身處在動蕩的亂世之中,卻還大大削弱自己的國防力量,如果沒有靖王蕭景琰在邊境防守上的獨立支撐,恐怕大梁早已被外敵來犯,如此看來梁帝蕭選實在是國之罪人。
三是梁帝蕭選心多猜忌,多用權謀之術而非真心實意對待朝中勢力,大失人心。
梁帝蕭選欺騙玲瓏公主,剿滅已經投降的滑族,人心不服,滑族遺民復國行動延綿數十載,給大梁的社會安定留下巨大的隱患。
梁帝蕭選欺騙言闕奪走林樂瑤,失去了言氏家族的支持。祁王蕭景禹被鴆酒毒殺之後,梁帝蕭選對朝中為其辯護的大臣痛下殺手,輕則貶黜外放,重則下獄判死,朝中只剩下曲意奉承之輩。
後來,梁帝蕭選又濫用平衡之術,讓譽王蕭景桓制衡太子蕭景宣,人為製造黨爭,使朝中人人結黨、相互攻擊,即使是一貫中立的大臣最終也不得不參與奪嫡之爭,君權實際上受到極大威脅。
殊不知,梁帝蕭選玩弄權術終究只能取得暫時的政治平衡,他的權威實際上被太子蕭景宣和譽王蕭景桓兩位皇子稀釋了相當大的部分。
並且,梁帝蕭選個人缺乏足夠的人格魅力,現有的政治平衡是極其脆弱的,朝堂之上根本沒有真正效忠於他的力量。
他最信任的夏江、謝玉和蒙摯等人統統捲入黨爭,當真是眾叛親離,徹頭徹尾的失敗。由此看來,梁帝蕭選罪愆深重,無法為自己洗白。
縱觀《琅琊榜》這部電視劇的立意,不在於展現權力遊戲和陰詭計謀,而在於批評黨爭與分裂,以史為鑑,強調治國理政不能結黨營私,而是要維護國家局面統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