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信仰的人,把一生都當做了自我完善的修行。」——《做人》
稻盛和夫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不僅是多部暢銷書的作者,更是一位著名企業家,他創辦的兩家公司都進了世界500強,銷售額超過了六萬億日元。
他的書,不僅馬雲,郎鹹平,季羨林都大力推崇,就連我身邊的朋友都推薦我看,於是我看了,然後感覺——
不過爾爾。
我不是說,他的書寫得不好,也不是說他不成功,更沒有否認他在經營企業和研究哲學方面的成就,而是我覺得,在人們大力推崇他的時候,對一個中國人不公平。
這個中國人叫王陽明。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比起稻盛和夫沒有一點兒差的,更重要的是,稻盛和夫的立世根本,經商原點,暢銷書的核心理念,用的正是王陽明心法。
如果非要說稻盛和夫更有優勢,不過是他生於現代,他將王陽明的「立志」用於商界,然後大肆宣傳,名揚四海。
在我看來,稻盛和夫的成功之道,不過是王陽明的「聖人之路」。可惜的是,中國的商人很少有把王陽明的心法貫徹到生意上的,更別提替王陽明宣傳了。
所以,當我看到《做人》這本書時,心頭為之一振,這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雖然它的名氣沒那麼大,沒有那麼多大佬推薦,可我還是忍不住要為它寫一篇書評,因為王陽明的心學值得發揚光大!
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成功之道。
01「種子」法則——立志
王陽明有一個做人法則,被叫作「種子法則」。
《做人》這本書中說,「他把人比作一棵樹,樹的成長首先要找到種子,並且在種子上下功夫,讓種子發芽、紮根泥土,然後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而這顆種子就是立志。」
王陽明說的立志並不是單純的理想,抱負,更不是我們現代人說的賺多少錢,做什麼官,住多大房子,王陽明的立志,指的是人格。
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不在乎任何人的自我主義者?一個知足常樂者?還是一個孝子?
我們從小被問,長大後要做什麼,我們會說,當科學家,鋼琴家,教師,醫生……可是我們極少被問到,「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過要做什麼職業,卻沒想過我們要擁有什麼樣的人格,然而人格才是立世之根本。
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
「立志用功,就好像種樹。開始時生根發芽,沒有樹幹;有了樹幹,沒有枝節;有了枝節,然後有樹葉;有了樹葉,然後有花果。剛種植時,只顧栽培澆灌,不要想著枝啊,葉啊,花啊,果啊。空想有什麼用?只要不忘記栽培澆灌的功夫,哪用擔心沒有枝葉和花果!」
意思是,有了人格之志,有了「種子」,你只要貫徹這一件事就好,其他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來。
王陽明立志做聖賢(聖人),一輩子只追求這一件事,然後名利雙收,不僅做了明朝的聖人,直到現在,依然受很多文化人,學者的追捧。
據說,王陽明的心學傳到了日本,不知道稻盛和夫是否受了前人的影響,總之,這個日本人,很聰明的將王陽明的心學,聖人之法明確化,應用到了商界上。
在稻盛和夫剛剛創立企業的時候,年輕的員工要集體辭職,他們都對他很不滿,經過溝通之後,稻盛和夫才明白,原來做企業不是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把員工們的幸福作為目標。
不僅要把員工們的幸福作為目標,更應該「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當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就確定了自己的「聖人之路」——利他,貢獻社會。
稻盛和夫的一生和王陽明一樣,只追求一件事,就是把他們的「聖人種子」發揚光大,用一切手段澆灌,最後都收穫了「成功」。
所以,立「聖人」之志,明顯是成功之道。
02 為什麼做聖人是成功之道?
可能很多人會說,別扯了,聖人?這離我們太遠了,不切實際,稻盛和夫不過就是虛偽的騙子,企業家哪有貢獻的,資本主義不都是萬惡的嗎?
我曾經也是如此想法,然而真正理解之後才明白,做最偉大的「聖人」,恰恰是最大的「利己」。
聖人=才能+品德。
這點應該沒人會反對,首先,聖賢都有大才,其次,品德好。
沒有一個聖人是品德不好的,沒有一個聖人是自私自利,邪惡,貪婪,憎恨的,相反,品德好意味著,他們擁有大愛,善良無私,為他人著想,具有奉獻精神。
如果我們能在小時候就立下「聖人之志」會怎樣?
首先,在學業上,將是快樂的,而不是痛苦的。
為什麼而學?
為了有才能,為了將來有能力貢獻社會。
那麼,還會在乎考試考得不夠好嗎?還會因為比的別的同學考得差而不開心嗎?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在《改變,從心開始》一書中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假如我們能夠做到不競爭,不講條件,那我們將達到無條件的快樂。
可惜的是,現在的教育,很多家長,學校,都把孩子引向了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
有人考第一,你才考第十五,你考了92分,可是大部分孩子都是98分,這樣的條件下,別說孩子崩潰了,就連家長的心態都崩了。
焦慮無處不在。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管孩子還是家長,都沒有從小立志,心中沒有「種子」。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說明了競爭式的快樂有多可怕。
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可以得到的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
為了讓對方瞎兩隻眼睛,自己寧願瞎一隻眼睛,這心中的魔鬼有多可怕!
如果我們心中有著「聖人」的大旗,學習是為了有才能,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考大學,更不是為了攀比;如果我們有品德,善良無私,不貪婪、不嫉妒,那我們的心態,學習效果將會與現在形成天壤之別。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不攀比,不講條件,只為了心中的「種子」努力耕耘,反而會成為真正優秀的那一個。
這也是王陽明的澆灌好種子,長好樹幹,枝葉,花果都會有的道理。
放在工作上也一樣。
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了發揮才幹,有益於他人,貢獻社會。
所以不會把精力放在和同事的勾心鬥角上,反而會想辦法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官的不會貪汙受賄,想的是怎樣為民做事,就不會輕易落馬,不會提心弔膽。
創辦企業,會想做什麼產品,怎麼做,才能真正有益於社會,這恰恰是買方市場的思維,做消費者需要的才有市場。
這樣的企業家不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坑蒙拐騙,做假貨,害己害人,整個社會都受益了。
有人說,不爭鬥,別人就比我強了,不鑽營人際關係,當官的很難升官,幹企業都想著去奉獻了,自己怎麼賺錢?
有這樣一個核桃原理:拿一個碗,先放滿核桃,然後再放米,倒水,加鹽,你會發現這些都放得下。假如你先放水,放鹽,再放米,等碗裝滿米的時候水就溢出來了,再放核桃,那就一顆也放不進去了。
這個碗可以是你的心,你的生命,如果裝滿了瑣碎的小事,就沒有大事的空間了,相反,如果以大事為重,小事還可以裝一些。
這個道理說明,如果我們心裡把鑽營關係,與同事爭鬥,只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反而會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忙忙碌碌一生,毫無成就。
稻盛和夫說:「人只要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的。」
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
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什麼都不爭,只立好志,培育好心中的「種子」,到頭來你反而什麼都有了,這是不是最大的利己?
03 立「聖人」之路——走向成功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想要自己的一生,活得成功有意義,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心中培育一顆「種子」,用心澆灌它,直到它開花結果,直到生命終結。
做一名現代聖人,一點兒都不難,主要看你肯不肯。
首先,立志,種下一顆聖人的「種子」。
用史蒂芬·柯維的「葬禮論」,來想一想,假如能參加自己的葬禮,你希望寫下什麼樣的墓志銘?
這一生是什麼樣的一生?
你希望自己留下什麼?在哪方面有所成就?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
阿德勒心理學裡說,「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這裡的「共同體」概念非常寬泛,你可以理解為,他人、他物、整個世界。
立下「聖人之志」,並往自己喜歡的,想要做的事情方面延伸。
其次,開始補充自己的才能,做一名利他主義者。
忘記了哪一位教授說過,「助人為樂是人生最大的樂」,當你心情不好時,去幫助別人,你會為自己的有用,有價值而感到滿足、快樂。
所以,不要把利他主義看成單純的犧牲、奉獻,你會從利他主義裡收穫更多回報,比如在婚姻家庭方面。
你若只為自己考慮,只顧自己享受,全然不顧另一半的感受,這樣的婚姻爭吵不斷、很快就會瓦解,。
你若事事以對方的快樂為快樂,你們的婚姻會越過越幸福,因為對方感覺到快樂,也會回報給你快樂。
英國的格萊斯頓和妻子伉儷情深,共同生活了59年。這位曾是英國最尊貴的首相,是全英國最忙的人,但是每天早晨下樓用餐,看見家人還在睡的時候,他會站在樓下等,他並不因為忙碌、身份尊貴,就我行我素,而是一定要和妻子、家人一起吃早餐。
把別人放在心上,別人也會把你放在心上,這難道不是收穫嗎?
最後,克制自己的行為,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有沒有違背自己的「志」。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富蘭克林,20歲的時候就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則:正義、節儉、真誠、貞節……
他有一個習慣,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每天都記錄下來自己做到哪些原則,沒有做到哪些原則。
你看,成功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聖」和「賢」都要求那麼高。
結語:
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裡講到:「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汙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即,世人之所以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染著惡習,最後變成格調低下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立志。
作者:杯子叨叨,堅持用文字創造價值,感悟生活,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