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小七期待很久的,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主演的《大秦賦》終於播出了。
看這樣的歷史劇,小七喜歡一邊看一邊查歷史資料,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到真實的歷史,還可以學到一些冷知識。
比如劇情前幾集穿插而過的「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第二集,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時,對趙王說:「山東六國本該互為唇齒……」,小七還想,那個時候就有「山東」這個名字了?六國都在山東?邯鄲明明是河北的啊?
查了資料才知道,「戰國七雄」如果以崤山為界的話,只有秦國在崤山以西,其餘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這六國都在崤山以東,所以,這六國也被簡稱「山東六國」。
第三集有這樣一段劇情,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
小七又疑惑了,戰國時代不是稱「東周」嗎?怎麼又來一個「西周君」,還舉天子旗號?
得,再百度一下吧。
原來,戰國時代還有一個「西周」小國,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姬嵬即位後,以疆域瀍水以西、洛河以南,給弟弟姬揭也封了一個公國「周」,姬朝也成為第一任周公國君主,是為周桓公。
傳到第三代周惠公姬朝的時候,公子根反叛,在趙國跟韓國的幹預之下,將「周」這個彈丸小國一分為二為「東周」、「西周」,姬朝為西周惠公,而公子根成為第一任東周公國君主,史稱東周惠公。
公元前307年,野心勃勃的秦武王想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陽試舉周鼎,派右丞相樗裡疾率領軍隊先出發,試探當時在位的周天子周赧王姬延的反應,被周赧王嚴詞拒絕,樗裡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周王宮,強遷至「西周公國」,可憐的周天子,從此只能寄人籬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周赧王對秦國那個恨啊。
恨也沒有辦法,誰叫周天子勢弱,誰都可以踩一腳呢。
到了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大秦賦》劇裡的秦昭襄王51年,楚國想阻止秦國勢力的擴張,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合縱攻秦,周赧王正時時刻刻擔心被秦國再收拾呢,聽到這個消息,瞌睡碰到了枕頭,不止立即響應,還命令當時的西周公國君主西周君(又名西周文公)也率領軍隊參加。
可問題是,當時西周窮得跟什麼似的,沒錢沒糧沒武器,怎麼辦呢?
周赧王親自出面,向國內的富戶借錢,並給富戶發放債券,講好了等軍隊勝利歸來,就用戰利品償還,就這樣,湊了大約五千軍隊喜滋滋地去攻秦去了(劇裡說一萬兵馬)。
按照周赧王的想法,這一次應該可以把秦國打得哭爹喊娘,出一口惡氣,可誰能想到,到了約定地點伊闕,除了楚、燕兩國派了兵之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沒有到,並且楚國、燕國的兵馬加起來也就幾萬兵吧(劇裡說有五十萬兵),秦昭襄王大怒,直接派兵進攻西周,基本上是沒有兵力留守的西周城,被秦軍打得是落花流水,找不著北。
結果大家都知道,周天子不僅沒有要回面子,為了求和,反而把人家西周的三十六座城池、土地、人口都送給了秦國。
更悽慘的是,沒有打贏勝仗,自然就沒有戰利品,那當初欠人家富戶的錢怎麼辦呢。
《漢書·諸侯王表序》:「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臺,後人因以名之。」
意思是說,周赧王欠「西周」富戶的錢,沒有辦法還,這些富戶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追著要債,周赧王被逼急了,無奈之下,只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後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債臺」,這也是成語「債臺高築」的出處來源。
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老賴。
周赧王也應該是第一個當老賴的天子了吧哈哈哈。
說起來,周赧王的這個「赧」字的意思就是羞愧而臉紅,用這個字來形容周天子姬延,再形象也沒有了。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大家看劇的時候,有了解到什麼冷知識,也可以在評論裡跟小七分享一下,咱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嘛。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了,咱們下次再見,拜羅裡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