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詩韻
根據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的測算,中國住房地產 2018 年總市值 321 萬億元,相當於美國的 2.4 倍。當中每年有 6 萬多億元價值的住宅換手、12-13 萬億元新房賣出,再算上租房,就是一年 25 萬億元成交額的大市場,相當於阿里電商三年的成交額。
現在這個市場裡最大的平臺要上市了。
2020 年 7 月 24 日,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貝殼找房正式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
貝殼由線下地產經紀巨頭鏈家轉型而來,在 2018 年 4 月上線。上線前,鏈家就是中國最大地產經紀品牌,2017 年成交額 10144 億元,覆蓋 28 個城市,有 8030 間直營門店,120214 名地產經紀人。兩年後,貝殼在 103 個城市提供服務,連接了 42000 間門店和 45.6 萬經紀人。
貝殼找房是中國最大的線上線下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招股書顯示,貝殼找房 2019 年成交額達到 21277 億人民幣(3005 億美元),同比 2018 年大幅增長 84.5%。
2019 年全年,通過貝殼平臺完成的房屋交易總共超過 220 萬筆。其中,2019 年二手房交易超過 60.7 萬筆、新房交易超過 53.2 萬筆。貝殼 2019 年收入增長 60.6%,達到 460 億元人民幣(65 億美元)——貝殼的收入相當於第二大房地產交易平臺 58(安居客母公司)2019 年收入的 近 3 倍(包括招聘等地產外業務)。單以成交額計算,貝殼找房是所有行業中的第二大平臺,僅次於阿里。
2020 年 3 月,貝殼上市前最近一輪融資估值超 140 億美元,並在 3 個月後傳出籌備上市的消息。
衣食住行這四個生活必須的大市場在中國都建立了巨大的線上平臺。阿里淘寶、美團外賣、滴滴打車……絕大多數行業裡,都是網際網路公司建立線上平臺,再控制線下交易。
唯獨住相反。無數網際網路公司試圖在房地產市場建立一個類似的平臺。搜房網只比阿里晚一年成立,現市值 1.2 億美元。愛屋吉屋曾在 18 個月內融資 3.5 億美元,現已倒閉。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和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也都創辦過二手房平臺。甚至京東、天貓也都上線過地產交易服務。
但網際網路公司在地產業沒有建立 6000 億美元市值的阿里,或者 1300 億美元的美團,甚至還沒有一個攜程——新冠疫情爆發前,攜程市值超過 200 億美元。房地產市場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是 58 同城(安居客母公司)。6 月 15 日,58 同城宣布從紐交所退市的市值是 87 億美元,當中包括相當比例非地產業務。
在住這個市場,為什麼是一個從線下走到線上的公司做成了最大的平臺,為什麼它只能從線下長出來?
在一個商品不標準、交易不確定的生意裡建立規則
大小網際網路巨頭,全都是在一個大行業建立平臺,對接供需、增加交易效率,從中得利。阿里之於零售、美團之於餐飲、滴滴之於出行。
因為房地產交易太難標準化,充滿不確定因素。
商品越標準化,網際網路平臺越容易進入。書品類眾多,但每本書都有獨立編號,配送也可以通過最基本的郵寄服務完成。所以賣書起家的亞馬遜在 2000 年市值就過百億美元。
打車沒那麼標準,餐飲外賣更複雜,平臺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和管理機制讓產品和後續交易變標準。當標準化完成後,平臺也得到更大價值,滴滴、美團便從中誕生。
但二手房才是不標準的極致。每套二手房都有不同之處,是一個獨立的 SKU。且每賣一套二手房就少一個 SKU,需要不停補充。
交易過程中的變數也更多。
外賣平臺的交易相對確定。用戶知道自己現在要吃飯,餐廳的營業時間、菜式、價格也都確定。平臺要做的是確保騎手在規定時間內送貨。
但買房人對戶型沒什麼明確認知,他猶豫什麼時候買、在哪個小區買、貸多少錢等等。同樣,賣房人可接受的看房時間會變、賣或不賣可能每天都在糾結。如果看房人太多,賣方還可能決定漲價。最終一筆二手房交易在北京上海平均也要 4 個月。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供給不確定、需求不確定、條件也不確定、意願也不確定的市場。」貝殼找房 CEO 彭永東在 2019 年的一次採訪中對《晚點 LatePost》說道。
美團點評到店事業群總裁、前 58 集團副總裁張川去年為《晚點 LatePost》撰寫的平臺方法論裡說「房產交易類商品太不標準化,它導致要做就需要平臺做 N 種的工作才能做到。所以,房產電商能否成功,要看能不能把它標準化到極致。」
貝殼將二手房交易標準化的原則是拆開所有可能性,將不確定性控制在一定空間裡。「讓用戶像點外賣一樣」,這是貝殼對平臺的期待,這意味著整個流程做到標準化及可視化。
賣房人可能改變賣房意願,所以貝殼要求地產經紀人至少每 15 天內回訪一次業主,確定業主是否繼續賣、是否調價。
經紀人可能會忘,所以一套房 7 天沒有維護,系統就會提醒經紀人;15 天沒有回訪,系統就會釋放給其他人認領銷售。
賣房人可能臨時漲價,所以貝殼會公布每套房的調價記錄。如果業主經常臨時漲價,經紀人就會謹慎推薦買房人,從而影響銷售速度。
「核心要把所有可能性拆開,控制在一定可能性裡。如果是連續性的,要分段處理。「彭永東總結說。比如房屋出售後如果發生漏水,可以拆成很多可能性,「漏、不漏。沒漏之前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之後經紀人說不說……解決辦法是事先做個檢測。檢測完還漏水,由保險負擔。在流程上,經紀人必須和業主確認不漏水,落在合同裡。這是商業裡的一個文明進步。不然什麼都是非標準化的。」
領投鏈家 B 輪,隨後又跟投鏈家到貝殼兩輪的投資人,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包凡認為「房地產服務行業交易體量相當大,客單價相當高,但是又極其低頻。從線下往線上打肯定比線上往線下打勝率要高。那時候還有很多同類型的公司,但只有鏈家是典型的從線下往線上打的企業,我們肯定賭它贏。」
從純線下門店過渡到線上線下融合平臺,從實現體系內部經紀人協作到聯動整個生態系統各方的參與,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也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真正建立一個覆蓋整個交易流程的平臺。
貝殼花費近 20 年時間,終於構建了一套「雙網雙核」引擎:在線上線下建立兩個網絡,介入房地產交易的每個環節,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和平臺效應這兩個核心增長能力。
依靠線上真實房源數據切入交易環節,而不只是賣廣告
買房賣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生中最大一筆交易,且只會發生一兩次。
低頻,再加上交易流程複雜,意味著買賣雙方都沒動力研究透交易流程,地產經紀人不可替代。
買房人一般通過貝殼或者安居客在手機應用上鎖定自己感興趣的小區、看具體房屋照片,之後就需要聯繫負責房源的經紀人,交易轉入線下。
單看用戶界面,貝殼找房和 58 旗下的安居客沒太大區別,都有房屋信息、歷史成交價、照片戶型圖甚至 VR,雖然詳細程度有差別。兩個平臺也都做房源推薦、幫助對接銷售經紀人。
差別在於買房人聯繫經紀人,交易轉線下之後。
安居客不介入線下交易,並不對後續銷售負責。它的房地產業務收入完全為廣告——地產商打新樓盤廣告,地產經紀人在安居客花錢買會員、打廣告吸引人租房、買二手房。安居客之於地產交易只是信息平臺,收取廣告費,不論交易是否成功。自然,它也不從地產交易中獲得任何收入。
貝殼目前不賣廣告,它介入了交易的後續環節,通過服務費及佣金獲得收入。
彭永東說貝殼討論初期,也考慮過只做信息平臺的可能性。不這麼做是因為廣告天花板太低。在一個佣金 2.5% 的行業,能拿來在線打廣告的費用不會太高。貝殼判斷線上地產廣告價值只有佣金的 3-4%——以目前中國的二手房市場,一年不到 200 億元。
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鏈家在啟動貝殼前,已經在用一套 Link 系統管理並促進 8000 間鏈家直營門店的交易效率。鏈家 2018 年平均每個經紀人帶來 1000 萬成交額,北京以外地區也有人均 900 萬,遠高於同年人均 400 萬的平均水平。
貝殼所做的平臺,就是將這套系統開放給更多公司。
兩種商業模式也決定了消費者體驗,因為房源可靠性並不一樣。地產經紀行業一直被詬病的是,經紀人容易通過上傳虛低房源價格、多條不存在的房源來吸引消費者。貝殼找房通過抽傭獲利,意味著它有動力推動交易完成,有動力嚴格審核經紀人及其發布的房源。而廣告模式更在意經紀人發布房源數量,缺少動力削減平臺房源發布數量。
鏈家是中國經紀行業內最早做真房源的公司,從 2008 年開始建設了中國最全面的房地產資料庫,房源信息細緻到社區、樓宇、樓層、房間。截至2020年6月30日,貝殼找房的樓盤字典涵蓋了中國 332 個城市 54.9 萬個住宅小區約 2.26 億處房產。貝殼平臺繼承了這套管理系統,用來管理經紀人在平臺上傳的房源。
當經紀人要在貝殼找房上傳房源時,它只能在系統給定的信息框裡選,而不能手動輸入。系統還會自動回撥和短消息,與房主確認房源。
通過線下加盟,兩年進入超過 70 個新城市
所有在房地產行業獲得巨大成功的中國企業家都看對了宏觀形勢。貝殼董事長、鏈家創始人左暉也一樣。在 SARS、金融危機、歷次地產調控等艱難時刻,左暉都沒有大規模關店,只是臨時裁員。一次次危機結束後,鏈家拿下越來越大的市場。
2009 年,鏈家找 IBM 做戰略諮詢,數月後將參與項目的 IBM 諮詢顧問彭永東挖來搭建新的內部管理系統、建立真實房源資料庫。
系統完備後,鏈家在 2015 年發起一系列併購,首先併入成都伊誠和上海德佑,隨後納入深圳中聯地產、北京高策地產、杭州盛世管家、北京高策地產、廣州滿堂紅、大連好旺角。左暉連發 11 封公開信,稱這些併購為「合併同類項」。到 2017 年年底,鏈家已經有超過 8000 間門店,絕大部分直營。
門店是中國二手房交易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二手房在中國至今仍是個供小於求的市場,保障購買體驗最重要的是擁有儘可能全的房源。這需要更多門店,經紀人上門收房、帶人看房。
2018 年 1 月,也就是貝殼上線前 3 個月,鏈家以早先收購的德佑品牌開展加盟業務,將中小品牌吸納為德佑加盟店。到 2020 年 4 月,德佑已經有超過 1.5 萬家加盟店,而鏈家門店依然保持在近8000 家。
加盟擴張策略的成果可以在地產最熱的二線城市杭州看到。
2018 年貝殼上線時,鏈家已經入駐杭州 6 年,但份額遠低於我愛我家。那年 5 月,全杭州賣掉 9214 套房,當中有 2801 套經我愛我家賣出。鏈家和當地品牌豪世華邦爭奪第二,各售出 1000 套出頭。
貝殼上線後,先通過自有的德佑品牌吸納加盟店,而後參股兩個合作品牌大屋地產和優銘家。
到 2020 年 5 月,全杭州有 7732 套房過戶,當中 3306 套通過貝殼平臺成交,超過我愛我家(2571 套)。而曾經與鏈家不相上下的豪世華邦當月只賣了 241 套房。此外 21 世紀不動產、優屋、玖卓等多個獨立品牌均通過貝殼交易。
德佑和第三方合作品牌幫助貝殼覆蓋此前鏈家沒有存在感的城市和小區,也幫貝殼拉來了用戶。
網絡效應:ACN 將賣房拆成最多 10 個角色的工作,通過合作提升效率
貝殼將房子和門店一一對應:房屋提交後都會被分配到一個距離 3 公裡以內的門店,再分到具體經紀人銷售。用戶打開貝殼的房源一般會看到三個經紀人,選擇聯繫。
買房是件大事,買房人很可能不在自己看的第一個小區買。這時負責的經紀人會將貝殼平臺上其它小區的房子推薦給用戶,和負責該地的經紀人一起帶著看房。這省去了買房人再聯繫其他小區地產經紀的麻煩,也幫助經紀公司將客戶留在手上。
而業主一邊,也會有專門的經紀人維持聯繫。這個人需要和業主頻繁溝通、了解小區周邊情況。當其他經紀人帶人看房時,他會負責陪同。有一個熟悉小區的人在,也有助於爭取購房者的信任。
當交易達成,所有參與者,包括提升線上看房體驗的攝影師,都能從佣金中分走一份。攝影師是新增的交易角色,主要負責貝殼找房的VR拍攝,目前貝殼找房的VR房源超過 500 萬套,2019 年用戶使用 VR 看房累計超過 4.2 億次。通過 VR 看房,用戶在平臺的人均停留時長增加了 150%,經紀人帶看效率增加了 16.6%。目前這一 VR 系統也向其他行業開放。
貝殼內部通過鏈家孵化的 ACN 網絡將交易可能的參與者切分為 10 個角色:
一次交易中很少用到 10 個經紀人,比如對接業主維護房源的人很可能也是鑰匙保管人,而推薦客源的人和成交人可能也是同一個。貝殼的數據顯示,2019 年,貝殼平臺上超過 70% 的存量房交易都是通過 ACN 跨店合作完成的。
協作之後,每次賣房分到的錢會更少,但加入的經紀人可以能接觸到更大規模的房源,更有希望留住客戶、賣掉更多房,最終每個參與者的收入會更多。
「有的人不太適合與客戶溝通,但他適合找房源,他可以憑藉自己的優勢靠別人賣房拿到佣金。有的人適合賣房,不適合找房,他就可以拿到賣房的佣金。」貝殼徐州上線初期就在當地合作品牌第一房屋工作的胡店長告訴《晚點 LatePost》,他覺得變化就是「大家把錢都歸納在一起,一起賺。」
根據貝殼招股書數據,接入貝殼平臺的門店 2019 年平均二手房成交額為行業平均水平的 1.6 倍。貝殼平臺連接門店的店均成交額(包括新房、租房等)由 2018 年下半年的 1090 萬元,增長至 2019 年下半年的2030萬元,增幅高達 86.2%。
我愛我家、21 世紀不動產、中原地產等大地產經紀公司內部都有類似的系統,讓經紀人互相協作賣房,提升銷售效率。
但分散於各地的中小規模公司無法維持這樣的平臺。小公司維持也沒有意義,因為小區覆蓋不夠多,並不存在相互引薦客源的可能。這是貝殼對加盟店、合作品牌的吸引力。
貝殼也在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經紀人的效率,變革傳統的線下環節。例如貝刻智能貼鎖,可以實現無鑰匙開鎖與鑰匙智能化管理,避免「找鑰匙、借鑰匙、送鑰匙、等鑰匙」的繁瑣;貝刻智能手環,能強化商機提醒、來電標籤提示等,提高經紀人的溝通效率,避免商機遺漏和響應延遲。
「司機之間無需合作,但每一個經紀人都在給其他經紀人做貢獻,從這個角度來說,貝殼比滴滴、美團的網絡效應要更強。」一位貝殼的投資人對《晚點 LatePost》表示。彭永東表示,經紀人的合作網絡是這個行業的本質,其帶來的網絡效應是貝殼平臺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一切的前提:讓 265 個品牌和 45 萬經紀人融入平臺
貝殼 Link 系統和 A+ 系統、ACN 網絡有效運作、提升效率的大前提是經紀人和品牌都能像早先的 12 萬多名鏈家員工一樣融入平臺,接受平臺規則。
彭永東早前說,貝殼一開始認為連到整個網絡之後,加盟方應該很容易融入,但實際上比原來想得困難很多。以往在鏈家內部先推行了 ACN 規則,可以解決資源分配與合作的問題,但隨著平臺上品牌和加盟店增多,參與者對公平性也會有質疑。尤其是貝殼平臺上的加盟店、合作品牌店需要和鏈家自營門店直接競爭。
淘寶曾是需要買家花精力判斷真假的平臺。美團外賣上線之初也不能保證 30 分鐘送餐上門。
但它們的消費者並不會因為一兩次失敗體驗遠離網購和點餐。當交易足夠頻繁,少數失敗可以容忍。平臺慢慢通過評分篩選機制篩掉了不合格的商家和騎手。
二手房交易不頻繁,出問題的代價也大得多。多地政府都有過針對地產交易違規行為,暫時關停門店乃至整個地產經紀公司交易權限的處罰。
建立貝殼前,鏈家通過門店培訓,管理約12 萬經紀人。
一位貝殼產品經理曾對《晚點LatePost》表示,門店是地產經紀各公司輸出價值觀、輸出平臺規則的組織單元。門店可以組織學習、集體活動、讓經紀人找到歸屬感。「我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沒有門店的組織形式是多麼可怕。」
用他的話說,鏈家的管理成功到「如果一個經紀人在平臺上生意沒有做好,他不會罵這個平臺,他只會怪自己不努力。」
這些價值觀輸出在鏈家存在多年,維繫著中國最大的地產經紀人團隊。建立平臺、引入加盟後,貝殼同樣以門店組織規則和價值觀的輸出。德佑有「小紅書」,貝殼有「小藍書」。經紀人有搏學大考(搏學得分較高的經紀人作業效率是搏學得分較低經紀人的將近2倍)、貝殼經紀學院,門店所有者有花橋學堂,行業人士有原力場新居住企業家學堂。一些有多年從業經驗的經紀人被轉為 CA,到門店做培訓,輸出貝殼的標準、增加門店交易效率。
隨著數萬加盟店與合作門店湧入,貝殼對接的經紀人到了 45.6 萬,這套治理系統需要升級。
貝殼的解決辦法是用一些維度給房子打分,判斷房子的價值。同時平臺也給經紀人也打分,貝殼分。每個經紀人都有一個貝殼分,貝殼分越高表示經紀人信用越好。
貝殼分類似於芝麻信用和滴滴的貢獻分,是經紀人在行業的通行證。貝殼分會記錄經紀人 5 個方面的行為數據(基礎素質/平臺合作/服務質量/行業影響/平臺參與),然後對經紀人作出綜合評價,客戶評價也會影響貝殼分。現階段貝殼分滿分是 755 分,但還沒人能達到。鏈家一位房屋買賣經紀人做到了 561 分,被內部員工稱為「風雲人物」。
對於客戶來說,選擇貝殼分越高的經紀人,表示所得到的服務會更好,對於經紀人之間來說,選擇貝殼分越高的經紀人,表示所得到的合作支持會更好。最終平臺治理的效果是,最差的沒人找,自然篩選出最好的人。
「管一百萬人是管不了的。這是個篩選機制,有的經紀人體驗好,就會被(系統)挑選出來。如果體驗不好,也會被選出來。」彭永東說。
建立經紀人篩選機制的同時,貝殼找房還需要協調好門店、合作品牌以及其背後所有者的利益。
貝殼找房拉門店加盟、拉品牌合作,但貝殼真正對接的是經紀人和買房人。平臺直接將房源和購房人分派給特定經紀人,決定交易各方分成。經紀人依然接受門店管理,門店依然屬於品牌所有者,但他們都受貝殼的規則驅動。
合作品牌、加盟店接入貝殼之後,獲得更多房源和客戶,進而有可能獲得更多收入。
2018年5月,貝殼從成都開始成立店東委員會,讓入駐品牌店東投票選出 9 位成員,每月開會協調處理、調整平臺規則。貝殼上線以來,經過 200 多個品牌、30萬人以上店東和經紀人的討論反饋,形成了「總規則-各類子規則-不同城市各自適用細則」的規則體系,且根據當地情況每月更新。2019 年年底,貝殼發布店東管理平臺,方便門店所有者掌控經紀人、在售房屋信息。2020 年 6 月底,貝殼建立品牌熱線,為品牌提供問題反饋機制。
貝殼還設立了監察中心,針對平臺經紀人如私單飛單、房源洩露、影子經紀人(冒用身份加入平臺)、藏房、虛假帶看、體外公司(入駐商家/經紀人在平臺外有其他門店未加入平臺)等六大違反規則行為進行監控、查處。另外,貝殼還建立了經紀人自治組織貝殼陪審團,根據規則對平臺經紀人之間的作業爭議進行裁判,以保護規則的公正性。
每一個成功的網際網路平臺,最終多會從平臺上的商家和品牌手中接過客戶關係,成為資源的分配方,獲得最大利潤。沒有例外。商家也有動力加入平臺,以獲取客戶。到 2020 年 6 月,貝殼上的大小品牌超過 265 家。
當中,能夠適應貝殼規則的公司快速成長。成都地產經紀公司富房用了 18 年時間開了 100 多家店,2018 年入駐貝殼平臺後,門店很快從 100 多家增至 600 多家,人員從 1000 人增至 4800 人。2019 年,富房仍保持每月新開 60 家店的速度,是貝殼平臺上擴張速度最快的合作品牌之一。
平臺效應:如何把低頻組合成高頻
買賣房畢竟是個一輩子也用不了幾次的服務,交易完之後用戶並沒有留著應用的理由。近幾年彭永東每次採訪都會提到建立一個居住平臺的計劃。
彭永東將居住的生意分成三個空間:第一個空間是房子,住的空間;第二是社區,包括社區代收服務,如快遞等商品代收,也包括自助服務,如免費雲列印等;第三是社區外的空間,比如送餐送菜等。貝殼的品類擴張短期內將集中在前兩個空間。
貝殼已經在應用裡加入搬家、家政、家居用品銷售等服務,給用戶更多理由繼續使用它。
家裝市場一年 3 萬億、家居用品 2 萬億。這是貝殼看上的市場。2016 年萬科和鏈家成立萬鏈,次年鏈家自己啟動南魚家裝。像貝殼所做的所有事一樣,這兩個家裝公司也都試圖將家裝標準化,推出 999 元/平米、1399 元/平米等不同版本的家裝方案。2020年貝殼推出被窩家裝應用。2020 年 6 月,有報導稱萬鏈完全由貝殼接手,萬科退出。
和地產經紀一樣,家裝也曾是個混亂的市場,貝殼找房能進入這個市場主要因為它的平臺效應,購房客戶已經在平臺上,家裝是購房後的必須服務。除了應用中的家裝入口,貝殼找房也在通過地產經紀人向買房人推銷家裝服務——萬鏈成立後,70% 客流來自鏈家。
貝殼正在用數據變革這一行業,貝殼推出了「貝殼未來家」這一AI裝修功能,通過物品識別、戶型圖及智能設計、家具風格實時渲染拼接等技術,能瞬時將裝修方案具象化,用戶可以數秒內看見房子的裝修情況。
新房是貝殼利用平臺效應進駐的另一個大市場。
貝殼新房交易總成交額從 2018 年的 2808 億人民幣提升到 2019 年的 7476 億人民幣,增長 166%。這是宏觀經濟變化的結果。
根據 CIC 報告,以成交額計算,2019 年中國新房銷售有 25.5% 通過經紀人成交,向經紀公司繳納佣金。曾經新房主要是開發商直接銷售,因為不愁賣不掉。現在越來越多樓盤需要通過經紀人銷售、接觸到改善需求的購房者。
隨著中國住宅房地產市場進入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市場供求趨向平衡,同時交易價值高且流程複雜,經紀服務可以更有效地匹配買賣雙方。
按照 CIC 的預期,到 2024 年,42.5% 的新房銷售將通過經紀人完成。
19 年時間建立起來的護城河
「如果你沒有房子,去買一套。如果你有套房,再買一套。如果你有兩套房,買第三套,再借錢給你親戚買一套。」次貸危機大空頭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在美國地產泡沫破滅後曾如此鼓勵人們去抄底買房。
這個做法已經被中國人踐行數十年,甚至一度延續至疫情後。
但新房不可能永遠這麼蓋下去,地產市場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的轉變正在到來。目前中國二手房交易的佣金費率介於 1.0% 至 3.0% 之間,在絕大部分地區佣金由買方承擔。根據美國最大地產平臺 Zillow 公布的信息,二手房交易佣金 6%,買賣雙方各承擔 3%。此前鏈家已經在上海等地實驗買賣雙方共擔佣金。
隨著房地產市場從賣方向買方轉變,擁有購房客戶的一方將能獲得最大價值。成立 19 年之後,貝殼找房站到了這個位置。
一位投資人曾經評價,美團的壁壘大於阿里、大於騰訊。因為美團幹的活最苦最累,沒人願意幹、也沒人幹得下去,但最終這就是它深厚的護城河。
對於貝殼找房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彭永東回憶說最開始認識鏈家創始人左暉的時候,鏈家還不算很大。但他覺得左暉有很強的結構性思維、看待行業的視角自始自終都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現在他關心整個行業更多,以前我佩服他的戰略能力,現在我佩服他的使命感。」
堅持信仰網際網路改變世界很容易,很多行業在過去 20 年裡都說著同樣的信仰,相互感染。但在長年被簡稱「中介」的二手房市場,堅信通過技術和規則可以改造行業,持續迭代認知、逐步改造交易中每個環節並最終一步步走下來的並沒有第二個。
包凡評論說,自己最看重這背後的魄力和實力。「左暉和他的團隊是我們見過的少有的有魄力和實力願意去改變一個行業的團隊。很多企業只能在行業現行規則下做到第一,但是以一己之力來改變行業秩序的企業家鳳毛麟角。」
鏈家從 2001 年創辦開始,在一個混亂、人員流動高的行業裡堅持直營擴張。有規模之後,建立內部軟體系統、促進跨門店合作提高效率。之後上線樓盤資料庫,靠人力完善全國樓盤信息,確保房源信息真實。全部走完,貝殼找房這個平臺才有了一試的基礎。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