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果園貨櫃碼頭,以重慶兩江新區為中心,承接西部地區與長江流域貨櫃中轉運輸的專業化港口,一臺臺高達24米的橋吊如龐然大物般整齊排列,而在它「背後」卻還有著力量更強大的「操控者」——橋吊司機。在這看似平凡的崗位上,「85後」貨櫃橋吊司機胡萬琪未滿20歲開始工作,至今未出現過一次操作失誤,他吊起的每一個貨櫃都能平安「著陸」。
2020年8月,胡萬琪當選全國青聯委員,三個月後,他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胡萬琪說:「職業道路上,能走多快多遠,關鍵看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以及對既定目標有多少堅持。學無止境,不管在什麼位置,獲得多少榮譽,都要腳踏實地,保持一顆幹好所有工作的心。」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1986年,胡萬琪出生於重慶南岸區,因為父母下崗,家裡條件一般。兒時胡萬琪沒有一般男孩的淘氣,他喜歡安靜地看看書、寫寫字,還有陪著爸爸看電視上的軍事欄目。爸爸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年輕時願望就是當兵,可那個年代下鄉做了知青。」胡萬琪知道,沒有穿上軍裝,或許是爸爸這輩子最大遺憾。
2003年12月,胡萬琪高中畢業,來到河北邢臺,成了陸軍防化兵。這是他自己的願望,更是父親的夢想。離別時刻,父親說,「在外面,能幹就多幹,不能幹的也要向別人學著幹」。
「我從學校直接到部隊參軍,特別努力去適應。我在部隊收穫很大,第一就是絕對服從命令,三個月的新兵連生活也讓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胡萬琪說。
2004年,他所在的部隊到達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部隊夜裡兩點接到緊急任務,中國通往俄羅斯的一條鐵路被洪水衝斷,連夜組織搶修,一幹就是40多個小時……危急時刻,胡萬琪是衝在最前面的人。也正是這樣的態度,入伍第一年,他就獲得「優秀士兵」稱號,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昔日的戰友對胡萬琪的評價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胡萬琪也愛上了軍營生活。
從邢臺到重慶的距離約為1425公裡,因為離家太遠,入伍兩年後,經過多番思考,胡萬琪萬般不舍之下選擇退伍擇業。
2006年,胡萬琪拿著南岸區民政局的介紹信,在媽媽陪同下走進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胡萬琪對未來的工作充滿期待。就這樣,他成為重慶九龍坡貨櫃碼頭有限公司技術工人。
「我們一同報到13個人,包括我在內的9個人被分到新碼頭操作場橋,感覺自己特別幸運。」胡萬琪說,「看到那些師傅在駕駛室操作,進行提升、下落著箱、抓箱回移、定位安放等多種作業。隨著他們行雲流水的操作,橋吊下方巨大的貨櫃如同一塊塊積木,在空中划過一道輕盈的弧線,迅速而準確地安放在貨櫃卡車上,感覺特別神奇。」
看著神奇,實際操作起來自然沒有那麼容易。司機長帶領他們熟悉設備,首先就要爬24米高的雲梯,到達駕駛室,梯子下面都是鏤空的。有的新同事因為有恐高症,爬到中間,腿就開始發抖,只能被迫放棄,胡萬琪倒是一鼓作氣爬了上去,沒有恐懼,有的是豁然開朗。整個港口盡收眼底,一排排貨櫃整齊的排列在場橋下。他想到,這個面積不到4平米的地方就是自己未來的工作間,下面這些龐然大物會是自己一直打交道的「大夥伴」。
「工作容不得一絲玩笑」
為了讓這些年輕人儘快熟悉工作,公司給每個人都找了一個師傅,進行橋吊學習。師傅第一次見到他就說,「橋吊司機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職業,容不得一絲玩笑,因為不知道箱子裡裝的什麼貨物,有的貨櫃價值達到幾百上千萬,只有過硬的技術本領,才能保證國家財產和人身絕對安全。」因此,胡萬琪從開始接觸場橋這一龐然大物,便懷著敬畏與感激之心。對於他來說,場橋不光是一臺冰冷的機械設備,而且是他人生路上的忠實夥伴,更是他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載體。
起初,胡萬琪跟著師傅一起上橋。爬橋時,師傅會給他介紹每一個器械的功能和應用,哪些器械需要每天檢查,哪些器械需要加入黃油潤滑……他牢牢記在心裡。坐在駕駛室看著師傅每一步操作,「整整兩個星期,那時候心裡痒痒的,感覺不特別難,想儘快上手」。胡萬琪笑著說。
師傅看出他的小心思,讓他不吊東西,操控空車來捕車。問題來了,看著簡單,真正上手的他突然發現,下面的吊具完全不聽使喚,越捕車,吊具晃得越兇。看著急得滿頭是汗的胡萬琪,師傅安慰說,「別著急,記住操作技巧,慢慢來。」就這樣,胡萬琪在現場沒有工作任務時反覆練習,吊具往前蕩,小車就往前跟著走;往後蕩,小車往後跟著走。慢慢摸索出規律的他,讓吊具穩定下來,逐步進入到吊箱練習。
胡萬琪是典型的處女座男生,做事喜歡循序漸進,而且追求完美。上班時,他奮戰在駕駛室,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和師傅溝通求教。為了更好掌握貨櫃吊裝的一次性對準,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和無作業任務時間到橋吊操作室反覆摸索其中要領。其他同事午餐時,他仍苦苦「折騰」在哪一個位置下吊具最省時;下班後,他泡在重慶市圖書館,查找關於吊裝的書籍,器械的構造、鋼絲繩直徑是多少、報廢標準是什麼……他都渴望了解。胡萬琪不僅僅想熟練操作它,更想詳細了解它的每一個性能。
胡萬琪(左二)和同事探討吊裝技術
八個月後,胡萬琪成為那一批新進員工中第一個出師的人,工資由700元漲到2100元,「那時候拿到手感覺好多!」單獨操作的胡萬琪還時刻記著師傅的教誨,什麼地方需要注意、什麼地方需要慢一點,遇到突發問題,他會拿起對講機和師傅諮詢。交接班或者吃飯空隙,也會和師傅交流操作中遇到的疑惑。
每當弔取一件貨物時,胡萬琪要先透過腳下的鋼化玻璃瞄準貨櫃的四個邊角,然後操作機器將十幾二十噸的大箱子緩慢吊起,抓取誤差還要保持在釐米級,再運送到指定貨運車輛位置。這樣的工作,胡萬琪始終在重複。從九龍坡到寸灘港,在24米高的駕駛室,胡萬琪工作了一年又一年。吃飯和上洗手間,司機們需要從場橋上爬下來,一天需要上下往返四五次。不到4平米的駕駛室十分狹窄,夏季更是悶熱,10餘個小時的連續工作,需要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與一般大型機械操作人員相比,橋吊司機要求更高。每個動作都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半點閃失。因為一旦出了事故,既影響港口吞吐效率,又影響船期。」胡萬琪說。
隨著對設備熟悉度越來越高,他的速度越快。同事們都說,看胡萬琪操作橋吊是一種享受。在2011年公司舉辦的職工技能大賽上,胡萬琪一舉奪魁。
公司最年輕的司機長
從重慶朝天門碼頭向東30公裡,一座集水路、公路、鐵路聯運的現代化港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座港口的名字叫做果園港。
2013年底,重慶果園港開港。第二年,胡萬琪進港工作。他說自己和果園港是一起成長起來。「港區剛開建時我曾經來過,當時還是一片荒蕪。」他帶著同事給器械做保養,告訴他們什麼地方需要加注潤滑油,給新員工做培訓,自己寫材料貼在員工休息室,讓他們一項項看。同事們遇到疑難問題,他帶著大家直接到現場逐一解決。他說,「港口設備比較特殊化,很多東西書本上沒有,他們在學校也沒見過,只能在港口現場解決」。
就這樣,未滿30歲的「老師傅」胡萬琪以身作則,無私地將操作技巧傳授給剛剛接觸場橋的同事。公司從試運行到大規模生產作業,生產任務一天比一天繁忙,橋吊司機卻並不充足,在繁忙工作中,他嫻熟、高超、精湛的操作技術得到充分發揮。他的操作技能水平,贏得了領導充分肯定、職工一致認同,贏得了客戶高度讚賞,成為公司最年輕的司機長。
2015年,在重慶市港口行業二類技能大賽——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職工技能大賽中,胡萬琪領先第二名一分多鐘的絕對優勢取得場橋組第一名,獲得重慶市人社局頒發的二級技師證書,成為公司最年輕技師。
那一刻,胡萬琪感覺自己挺牛。可轉念一想,自己再強,也只是個人,作為司機長的他必須帶領整個班組,讓大家一起強大。
2016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果園港考察。當時,胡萬琪坐在距離總書記最近的三號橋吊駕駛室內,跟往常一樣裝卸貨櫃。「能夠在總書記面前展示我們重慶港技術工人的實力,感覺特別幸運。」胡萬琪憶及當時情景,依舊很激動——那天,他保持了一貫的水準,裝卸貨櫃「一次準、無聲響」,這就是他的絕活。
果園港是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港口,正在加快內陸國際物流體系建設、配套設施完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綠色智慧物流建設等工作。2016年投入使用的貨櫃場橋智能遠程操控系統,是果園港進行綠色智慧物流建設的一個縮影。
「自從有這套系統,我們再也不用每天爬到二十多米高的場橋上操作貨櫃。貨櫃場橋智能遠程操控系統投入後,橋吊司機只需坐在地面控制室裡,通過現場實時視頻,操作手柄及各種開關來控制場橋運行。」為了儘快掌握新技術,胡萬琪從網上搜集資料,結合相關培訓,反覆進行實操演練,常常在控制室一待就是一整天。通過不斷實踐和摸索,不僅自己學會這項技術,還帶動場區80%司機實現場橋作業半自動化遠程操控,在內河港實現領先帶動作用,確立其在「一帶一路」和渝新歐物流大通道在多式對接的重要地位。以前1名司機只能操作1臺場橋,現在1名司機可以遠程操控4臺場橋同時作業,單人操作貨櫃數量增加一倍。「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人安全,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智慧港口的建設。」
2017年,胡萬琪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此後,公司組建胡萬琪勞模創新工作室,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將工作室打造成銳意創新、攻堅克難的生力軍。勞模創新工作室組建以來,完成改造堆高機發動機、延長鋼絲繩使用壽命、消除因卷盤裝置故障碾壓電纜的事故、防止貨櫃作業過程中「保齡球」事故等創新成果轉化5項,取得經濟效益300餘萬元。
胡萬琪說:「原先鋼絲繩使用壽命是半年,可以說對我們設備的安全使用造成了困擾,我們工作室成員經歷多番嘗試研究後,才發現是託架問題,最後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將鋼絲繩壽命延長到一年三個月,我們還是比較滿意的。」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能夠當選全國青聯委員,胡萬琪感覺身上責任很重,在青聯這個大家庭裡,他感覺周圍是各行各業的傑出青年,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當時唯一遺憾就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沒能到北京參會。但這個遺憾很快就彌補了,三個月後,他又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心情特別激動,以前在電視上看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走進人民大會堂,特別羨慕,這次自己能夠踏著紅地毯走到那麼神聖的地方,真沒想過,也不敢想。」
胡萬琪說,只要有需要,他未來依舊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帶動更多年輕人。至於以後碼頭上會什麼樣,他說可能會越來越現代化,「現在已經有了無人碼頭,雖然沒有人,但沒有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還是橋吊放到車上,車再拉到堆場。現在的技術只是代替了人,但未來的碼頭更加智能化」。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0年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