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是如何發展的?身為修行的我們,又該如何約束自己的呢?

2020-12-04 每日一首佛歌

戒律相當於是佛門的法律,像憲法一樣。世間有世間的法律,佛門也有「法律」。佛門出現的問題,不是按世間的規則來處理。要管理佛門,如果不懂得戒律,不懂得佛門規制,根本沒法管佛門。佛門為什麼很多問題出來了沒法管呢?因為大家都不執行戒律了,都沒按佛門的要求做,那誰來管呢?出了一些問題誰也沒法解決。所以問題越來越多。

如果出家人本身對戒律不了解,也不知道怎麼解決,一解決起來就是世俗凡夫的習性出來了,鬥爭、是非、煩惱就來了。法律如果只是作為一紙空文掛在牆上,誰也不知道法律是幹什麼的,誰也不知道法律該怎麼執行,那這個法律就沒什麼意義了。佛門的戒律也是這樣的。相對來說,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發展程度最低、最差的就是戒律;發展最好的,是禪宗和淨土這兩個宗派。

為什麼戒律發展最差?因為禪宗比較盛行。禪宗早期有一個觀點,叫乘急戒緩。「乘」是指心法,禪宗是注重心法的,要趕快解脫。禪宗認為戒律太注重教條,好像妨礙心法,所以看重的是心法解脫,對戒律方面不太注重,先去參禪悟道,悟道了之後,一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如果真正悟道了,那當然戒律就不重要了,怎麼做都跟佛法不相違背。

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悟也悟不了道,戒律也沒有了,兩邊都鬆弛了。這一鬆弛就一瀉千裡,整個都會垮下去。包括禪宗後來為什麼立清規?禪宗走的路線,是走清規路線,不是戒律。因為佛制定戒律是按印度的生活習俗、環境和當時的背景制定的,有些方面確實不適合中國這個大環境。雖然不適合,但誰也不敢去改動戒律。因為戒律只有佛才能制,菩薩都不敢去改。那怎麼辦?

那就只能放在一邊,束之高閣,再重新制定一套規矩。規矩不是戒律,就成為清規,大家共同遵守。清規後來在中國佛教就被大家所共同認可。因為清規適應中國的國情,相對來說比較實用。雖然不一定有戒律那麼嚴格,但是實用。「適者生存」,包括弘法也是這樣的。能夠應機,適應這種環境,就能生存下去。所以在中國佛教,清規反而代替了戒律。

一千多年下來,大家對清規還比較熟,對戒律反而就不太深入了。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戒律比較繁瑣,持戒比較難。戒律是由淺及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也是整個佛法的大致方向。淺的比如居士戒、三皈五戒;出家人剃度的時候先要受持三皈,有些可能還受五戒,當然五戒現在比較省了。先三皈,皈依之後就剃度。沙彌,受沙彌戒;比丘,受比丘戒;比丘戒之後還有菩薩戒。

三壇大戒,指的就是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一個月受完。要按照佛制來說,三壇大戒應該是分開受的。剃了度受沙彌戒,沙彌戒受了之後,師父覺得可行了,可以受比丘戒了,然後再擇日受比丘戒。比丘戒受了之後,學習一段時間,覺得可以受菩薩戒了,那再受菩薩戒。這是佛制定的一種方式。

但是中國佛教為了方便統一,就統一受戒,不管學得怎麼樣,一個月把三壇戒都受完。三壇戒是由淺入深的。沙彌戒是為比丘戒做準備,比丘戒是屬於小乘戒法。那麼小乘戒法要過渡到大乘,那就要受菩薩戒。所以三壇戒,是從在家到出家,從小乘戒法,到大乘戒法都完成了。中國佛教因為是大乘佛法,從理論上講,更注重菩薩戒。

菩薩戒比較注重「心」,比丘戒比較注重「身」,這是兩者的差異性。「身」就是身業,形式和形象上要持戒。形式一犯,就算犯戒了。不準出門,就不能出門;不準講話的時候,就不能講話,這是從形式上來約束。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菩薩戒是看起心動念。即使嘴巴沒講,身體行為沒有做,但是動了這個念頭,也算犯戒了。

比丘戒就不是這樣了,雖然動了念頭,比如偷盜,「這個東西很好,真想把它弄到自己家裡去。」但是一想,「出家人不能偷!」動了念頭,但是沒有行動,從小乘講不算犯戒,但是從大乘講就犯盜戒了,因為動了盜心。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所以大乘更難,當然大乘有些時候就比較寬鬆,看起心動念,如果身體犯了,心沒有犯,也不算犯。

相關焦點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大家知道,「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律藏》規定了佛教僧侶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規,《經藏》記載了釋迦牟尼及其最早門徒的教義,《論藏》為佛教各派學者對佛教教義的論述解說。
  • 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很多學佛人,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懂佛教文化的人會問:學佛學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是一個不可逃避,且又現實的問題。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
  • 佛教:什麼是戒律?戒律有什麼意義?
    談到佛教的戒律,對於崇尚自由的現代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可笑,很古板,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不能做的做了,是犯戒;讓做的沒有做,也是犯戒,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戒?這不是限制自己的自由,自尋煩惱嗎?所以很多人覺得,我只要心中有佛,肯於學佛就行了,關於受持戒律,那還是算了吧,免得活受罪。其實這都是誤解了佛法,不了解戒律的真正意義。什麼是戒律?戒律是戒和律的並稱。戒是指防非止惡的戒法;律是指生活上的規律。
  •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修行人如何吵架?
    我們在生活中如何用六波羅蜜多來修行呢?這也是今天所要談到的主題。佛法中所有的修行都包含在了六波羅蜜多當中,包括禪宗、大圓滿等特別高深的法。但這次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則不會講到非常高深的部分,基本上是大家目前的生活中可以用得上的方法。理論的學習是重要的,但落實在實際行動中也很重要。如果我們學了很多理論,生活中一點也派不上用場,煩惱並沒有減少,那沒什麼意義。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 佛教中,所說的「欲界」是什麼?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所謂的修行,其本質就是通過節慾來滅度一切色相,最終讓人進入無餘涅槃之境。所有的法門都一樣,都是這個道理,超不出這個法則。那麼,我們人的「欲」從何而來?佛像在佛教中,人之所以有「欲」,其實是因為人原本就屬於「欲界」的物種之一。那麼,佛教中所說的「欲界」是什麼?作為修行之人,我們如何理解佛所說的「欲界」呢?
  • 殺盜淫妄是我們修行對治的永遠主題,修學坐禪之前,先來聊聊戒!
    我們必須明白,佛教所有的戒法都是規範我們身口意三業的律法,而以戒為師的根本目的則是進入禪定。所謂「攝心為戒」。當我們能夠很好的攝持住自己的「心」的時候,又如何會做那些戒律不允許的邪行呢?而當我們心意散亂之時,我們對於一切世間的欲望還有執著和迷戀之時,所謂的持戒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那樣一來,充其量就是面對花花世界的一切紅紅綠綠的世俗欲望使勁「憋著」罷了。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本文摘自上海欽賜仰殿道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
  • 聚焦江西百丈山佛教論壇 新時代呼喚新「清規」
    在佛教歷史上,百丈清規不僅是中國古代維護僧團綱紀的一部重要教制範本,也是中國佛教僧團根據印度佛制戒律的精神自製的第一部法典,至今仍然被廣為尊崇和執行。但戒律絕非一成不變,戒律的創新在佛教歷次劃時代的大變革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中國佛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都市化的佛教中,叢林清規還具有可操作性嗎?佛教清規是否需要變革?不變革,中國佛教是否就會面臨發展困境?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佛教:如何判定「邪淫」?其實有五個依據
    佛像也就是說,按照佛教的戒律要求,犯「邪淫」戒的人,無論是在家的居士還是出家的僧人,都是不可取的行為,不但不可取,而且還會有很重的果報。甚至可以說,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戒「邪淫」其實就是修行的底線。那麼,如何判定「邪淫」這一行為呢?其實所謂的「邪淫」,指的是除配偶,即結婚夫婦之外的男女關係,也就是說,與其他非夫婦不正當的男女關係都屬於「邪淫」的範圍。因此,如何判定是否屬於「邪淫」的行為呢?其實有五個依據,即:一、夫妻之外,也就是說,不是和自己結婚的的人發生性行為的行為都屬於「邪淫」的範圍。
  • 為什麼說「戒律」是發起一切功德的基礎?
    布薩是透過於一定的技巧或是一定的儀式,來淨化我們個人戒律的一個方式。戒律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是經典論上說戒律是發起一切功德的基礎:在佛要離開我們的時候,弟子們也有問過佛說:「那你走了之後我們要以誰為師? 」那麼佛也說得很清楚,要「以戒為師」,所以戒律對於佛弟子的重要性是很明顯的。
  • 佛教: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當然了,絕大部分淨宗師兄都是在家人,這個也很正常,要能放下世俗中的一切,一心一意只求往生的出家人還是很少的,那麼對於這多達幾百萬的在家人來說,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的修為高低呢?或者咱們說的更直白一點——在家修行的淨宗師兄該如何判斷自己有幾分把握往生極樂呢?
  • 「原創」禪宗頓悟法門,該如何取捨?
    慧能大師,悟得此理後,瞬間又反觀自己的心性,發現人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只因放不下對這世間萬物的執著心,才不得開悟。他說「此心本淨,無可取捨」,意思是說我們既然已經知道這樣的道理了,就應該立即放下萬緣,不該糾纏在取捨之間,如來教法本無任何法可取,取捨之心只是人的慾念執心造成的,只有放下慾念執心,不生取捨之心,才能明心見性,一超直入真如法性。
  • 佛教:這些修行「弊端」你有麼?學佛是為了指責他人?
    不懂的人,不知道佛法裡那麼多道理、戒律,往往對待他人會寬容,也沒有很高的要求與標準。但是為何有些居士們對同修都會嚴厲「篩選」呢?因為她了解很多大道理:「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大家僅是對佛和菩薩之中的佛陀和四大菩薩最為熟悉,卻不知佛教代表人物眾多,且各有其歷史起源,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其中鮮為人知的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
  • 別人如何待你,那是自己的因果;你如何待別人,那是自己的修行
    #佛教文化老話講,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生難免被別人說道,我們不必計較和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好。這像一個人沒日沒夜整天工作一樣,總會感覺疲憊,久而久之,胃腸道就會累垮,也就是我們身體朝向不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說,長期吃飽飯的人對身體並不好。俗話說,吃飯七分飽,疾病繞著走。自古人生最忌滿,吃得太滿,身體會超負荷,容易生出各種疾病,精神狀態也會不佳,容易睏倦懈怠,做事沒有動力,不思進取,是障礙人成就的一大惡習。腹中食少,自然病少。
  • 戒律造句和解釋_戒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戒律(jiè lǜ)。近義詞有:戒條。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當行為的法規。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類。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類。戒律參考例句:1、受戒的人必須嚴守戒律。2、要有必要的清規戒律。3、戒律就像按摩療法,必須用力揉擦。4、佛門中人守不殺生的戒律,不吃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