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成 周子淙:探析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歷程

2020-12-14 澎湃新聞

引子

海外軍事基地對於一個全球性大國謀求世界範圍的利益,維持其對其他地區相對權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海外軍事基地在大國投射軍事力量、迅速幹預地區性事務、維護海外利益、體現國家意志等各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作為歷史上曾經最強大的全球性海洋主導霸權國,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演變和發展深刻體現了其全球戰略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也見證了英國海上霸權的興衰。因此,從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角度探索英國全球戰略的演變對當今我國海洋軍事和戰略部署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國家權力的海外延伸,海外軍事基地對於大國尤其是全球性大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海外軍事基地的設立與維持,彰顯著一國的實力和決心,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本國權力和利益。探究海權大國——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演變與發展,首先應該明確影響海外軍事基地部署的因素與條件有哪些方面,更需要了解這些因素和條件是如何具體地影響海外軍事基地的選擇,等等,這將為我國未來的海外軍事基地的部署提供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英國海權崛起的基礎

一般來說,英國的全球戰略是以海權作為基礎的,因此我們可以借用美國海軍戰略思想家阿爾弗雷德·馬漢(1840-1914)在海權論中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和政府特點來分析英國海權為何能夠稱雄世界的條件。

首先,地理位置。英國作為一個島國與歐洲大陸隔英吉利海峽相望,它可以完全將注意力集中於海洋而非阻止陸上鄰國對其自身領土安全的威脅,雖然歷史上歐陸國家都對英國有所垂涎,但水體阻礙力使得英國相比於其他陸地國家更有利於自身的防衛。英國的地理位置本身不僅可促進海軍力量集中,而且還能佔領戰略中心,並成為抵抗其可能的敵軍進攻的基地,同時其控制了一條重要水路,即英吉利海峽。這就使得英國控制了歐陸沿海國家海上貿易的通道。

第二,自然結構。英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很多條件良好的深水港口,也有著橫貫英國的泰晤士河,這就有助於英國發展海上貿易,同時將貨物更快地運送到本國及其他地區。

第三,領土範圍。領土範圍需要同人口、資源和其他權力要素相適應。領土面積過大、海岸線過長,使國家的防守密度過低、危險性增高。而英國的島國特性與領土範圍極其適應,國家面積不大,有足夠的權力覆蓋全境。

第四,人口數量。英國有著很多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口數量和先進的海洋技術資源。英國的航海人口儲備充足、經驗豐富。並且,英國的造船技術和海上軍事實力的革新與發展也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第五,民族特點。英格蘭人是航海民族,他們熱愛海上貿易,對海洋和海外利益有著很強的嚮往和熱情,同時有著海一樣廣闊的胸懷和善於學習、勇於創新、堅忍不拔的精神,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海洋商人同英國海軍的結合,再加上對海外殖民地的開拓最終促使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最後,政府特點。英國政府作為英國海洋霸權的領導者和實施者,從一而終地保持了相對正確和完整而又連貫的海洋戰略。都鐸王朝時期,兩代君主亨利八世與伊莉莎白一世為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英國海軍之父」的亨利八世創立了英國皇家海軍,推行了全面的海洋戰略。而他的父親亨利七世在此之前已經為英國的海軍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到了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英國政府更是或明或暗鼓勵海盜行為,通過不同的方式增強英國海上權力。伊莉莎白一世領導皇家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從詹姆士一世開始,英國的國家政策已經明確為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貿易和海軍優勢為目的並貫徹下去。

上述多種因素促使英國認清了自己所處的特殊島國環境,進而以海權作為帝國的根基和發展方向,建設海洋性全球帝國。英國的本土、自治領、殖民地和附屬國星羅棋布於全球各大戰略要地,構成了一個具有高度軍事價值的全球戰略網絡。

二、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歷程

作為帝國之錨,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嬗變是大英帝國興衰沉浮的真實寫照,是英國在全球軍事威懾力和戰略影響力消長的「晴雨表」。日不落帝國的日落西山,標誌著一個帝國的終結。

18 世紀以來,英國憑藉其無可匹敵的經濟實力和縱橫四海的皇家海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海外擴張,拓展其海外貿易並奪取殖民地。權力與金錢在帝國內互相裨益、與日俱增,帝國擴張的步伐加快。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英國需要控制被視為「帝國生命線」的海上戰略要道及其以阻止其他國家謀求優勢主導的海權,從而鞏固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為了維護帝國的海外利益,英國在海外部署了眾多的基地,成為帝國的「戰略前哨」和「擴張觸手」。海外軍事基地,也由此成為英國鞏固全球領袖地位和阻止其他大國謀求海權的「橋頭堡」。

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擴張期(18 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爆發)的網絡化、收縮期(二戰結束至冷戰結束)的集中化和衰退期(冷戰結束以來)的小型化三個階段,呈現出面-線-點的萎縮。與這三個階段相對應的英國全球戰略分別是以奪取海上霸權,維護殖民地利益以及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為目標的進攻戰略;以維持帝國生存、最大限度保護本國利益以及追隨美國以期減少成本和投入為目標的防禦戰略;以重塑大國形象、保持一定規模軍事存在以及轉換發展合作模式和思維為目標的重點介入戰略。

(一)擴張階段的進攻戰略

從 18 世紀至二戰爆發是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擴張階段,也是英國海權稱雄世界的時期。隨著英國海權逐漸達到頂峰,英國逐漸建立了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國」,並成為世界海洋強國。此時的英國海外軍事基地遍布於世界各地,極大地便利於迅速採取軍事行動。在此之前,從英法百年戰爭經英西戰爭到三次英荷戰爭,奠定了英國海權興盛的基礎。

由於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中戰敗,使得英國不得不退回本土,放棄了謀求歐陸霸權,然而在海軍建設方面則取得了輝煌成就。英國的海上殖民探險活動開始活躍起來。1509 年 6 月,亨利八世登基後在泰晤士河河口建立了大型造船基地,使得英國造船工業和海軍技術迅速發展。亨利八世由此得名「英國海軍之父」。1558 年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伊莉莎白一世登基。在她主政的 45 年間,英國迅速成長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1588 年,英國著名的私掠船船長、航海家和政治家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率領英國皇家海軍戰勝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由此一躍成為歐洲海洋強國。在 17 世紀 70 年代,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徹底擊敗荷蘭,奪取了歐洲海上霸權。自 18 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主要沿大西洋向非洲南部、經地中海-紅海-亞丁灣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方向這兩條線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在這一時期,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可以說是以殖民地為基礎的,殖民地就是軍事基地。

1704 年,英國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後,向地中海東部進發,相繼在馬爾他和賽普勒斯建立軍事據點。1783 年,以《巴黎和約》的籤訂為標誌,英國放棄北美殖民地和重商主義經濟,進入到以東方尤其是以印度為主要目標以及控制海上交通要道的新殖民形式和以拓展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經濟。海外殖民地通常都是海洋中的戰略要地,它們既為皇家海軍艦隊提供補給基地,也為英國商人提供貿易據點和前進的基地,從而能夠連點成線,幫助新生的大英帝國控制全球海洋。

在擴張階段,英國海外軍事基地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的不斷取得而不斷增多,也有助於英國控制和拓展海外殖民地。這一階段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主要特點是數量多、密度大、遍布全球,控制著世界主要海上通道和貿易線。從1793 年到 1815 年,英國不僅佔領了荷蘭在開普敦和錫蘭的殖民地,而且奪取了赫爾戈蘭、爪哇、特立尼達、塞席爾、馬爾他、模里西斯等地,還擴展了其在印度的殖民地。為了確保通往東方的航線的安全與暢通,英國在阿森松島、聖赫倫那島、好望角、模里西斯直到錫蘭建立了一系列海外基地。截至 1848 年,英國在世界各大洲建立的海外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達 13 萬處左右,遠超國內的 4 萬處。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結束時,通過獲得德國殖民地,大英帝國的領土廣布四海,達到 3367 萬平方公裡,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英國建立了規模達 40 餘萬人的海峽艦隊、地中海艦隊、大西洋艦隊以及遠東艦隊,力求保衛本土和帝國領土以及海外領地和貿易線免受攻擊。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總數達上千處,星羅棋布於世界各地,控制了海上交通要道與貿易航線,從而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1921 年 6 月,英國決定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樞紐新加坡建立海軍基地,以維繫帝國內部的團結,維護英國在遠東的權益。新加坡基地是英國耗費巨資修建的「海上馬其諾防線」,擁有較強的防禦體系,使英國海軍能向遠東迅速派出一支大艦隊。受制於本國軍費的拮据,新加坡基地的建設一再延宕,很多設想停留在紙面上。這反映出英國「野心不小、手段有限」,在遠東極力避免刺激日本,甚至向日本求歡。1942 年,13 萬駐新加坡的英軍不敵 6 萬日軍的進攻,撤退時炸毀了該基地。1945 年 9 月太平洋戰爭結束,英國回到此地,重建了新加坡基地。

1940 年 5 月邱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德國潛艇展開襲擊艦船的「噸位戰」動搖了英國海上強國的地位,導致英國進口銳減。由於護航艦艇嚴重短缺,英國皇家海軍不再是海上航運保護神。有鑑於此,9 月 2 日英國與美國達成不平等的《驅逐艦換基地協議》,該協議是有限且有償的軍事援助,美國用 50 艘舊驅逐艦交換英國在西印度群島海外基地九十九年的使用權。紐芬蘭的阿瓦朗(Avalon)半島和百慕達的基地無償給予美國。對此,美國以 10 艘快艇答謝。英國將這些舊驅逐艦改裝後全部用於大西洋的反潛護航作戰,為英國、美國、加拿大海軍取得大西洋之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英國尋求通過此法將尚處中立、國內孤立主義勢頭強盛的美國發展成抗衡德國的戰略盟友。

英國的世界海上霸主地位和「不列顛治下的和平」直至二戰爆發才被打破。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總數達上千處,星羅棋布於世界各地。雖然受到了一戰的衝擊以及美國對其霸權的挑戰,英國還是保持著全球海外軍事基地數量和規模上的優勢直至二戰爆發。這一時期,可謂是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全盛期。二戰極大地削弱了英國的軍事實力,嚴重動搖了海外帝國的根基,大大縮小了其基地網。

(二)收縮階段的防禦戰略

從二戰結束至冷戰結束約為 50 年的冷戰時期,是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收縮階段,其數量和規模都大大縮小。在一戰結束至二戰爆發的 20 年休戰期裡,英國的海上霸權和全球性領導地位在逐漸衰落,英國力圖通過「小而精」的海外軍事基地部署來維持其有限的全球大國地位。一戰後,於維多利亞時代建立的以英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徹底崩潰,自治領、殖民地的獨立傾向不斷增強,但由於美國的孤立主義才使得英國勉強維持著世界頭號強國的頭銜。

二戰對於英國打擊極其巨大。二戰爆發後,英國本土受到了德國嚴重的威脅,英帝國搖搖欲墜,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二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國力空虛,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受到極大削弱,皇家海軍規模急劇縮水,已無力維持龐大的海外帝國及其殖民地和海外軍事基地,不得不將其海外軍事基地收縮至一些關鍵國家和地區的交通線上,以扼住咽喉部位,保持在地中海、大西洋、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存在和影響力,針對蘇聯的潛在威脅進行有效防禦和部署。1945 年至 1947 年間,由於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不復存在,英國政府不得不從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臘撤出軍事力量。

20 世紀 50 年代爆發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加速了英國龐大的全球帝國體系的土崩瓦解。為了維護其迅速崩潰中的殖民帝國和全球軍事基地網,英國將由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洋至北加裡曼丹一帶視為其生命線,並將一半以上的「戰略後備兵力」駐在海外。亞丁扼守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在英國軍事基地網中佔有樞紐地位,設有司令部和海空軍基地,既與東非的英軍基地遙相呼應,又與波斯灣內的巴林島和阿拉伯海北部的馬賽拉島成掎角之勢。

並且,為了抵抗蘇聯的壓力以及可能席捲歐洲的危險,防止美國回到「孤立主義」道路上去,培養英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感」,英國還與美國積極進行合作、建立特殊關係,將在二戰中的英美海軍戰略合作逐步延續到了戰後,希望通過藉助美國的力量、充當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排頭兵」,來維護自身利益和保持海洋大國地位,以此減少投入,傾向於「搭美國的便車」,從而延緩其衰落。

1947 年上半年,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就實施遠距離飛行訓練計劃、B-29 型「超級堡壘」原子彈轟炸機常駐英國達成協議,美國由此可於承平時期在英國領土設立軍事基地,美國戰略轟炸機中隊進駐英倫三島。英國則向美國駐軍提供軍需品、物資和設備,以修建軍事工程和基建項目,或直接將本土機場作為軍事基地轉交美軍使用。美國在英國有 26 個空軍基地、軍需站、給養站和供給中心。英國還把賽普勒斯、安梯裡士和利比亞、馬爾他島的基地讓給美國,並與美國共同建立一些聯合海外的軍事基地,如在迪戈加西亞島、阿森松島的軍事基地。因而,二戰可以被視為英國海上霸權衰落的關鍵轉折點,其霸主地位逐漸轉移給了美國。

英美兩國同文同種,擁有相近的海洋文化、緊密的血緣關係和歷史淵源,致力於維護公海航行自由與全球自由貿易,確保海上交通線的安全通暢,構築穩定的國際秩序和繁榮的國際市場。這些都構成了英美特殊關係和大西洋聯盟的戰略基礎。但英美海洋聯盟是不對稱的,英國國勢衰弱,對美國嚴重依賴。

新加坡基地是帝國遠東司令部所在地和遠東地區最大的綜合型基地,駐軍新加坡才能確保帝國的遠東戰略地位。當然,英國基地也是新加坡安全的唯一保證,還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持。二戰後,新加坡島內興起多個反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運動,英國通過操弄新馬合併繼續無限制使用新加坡基地。但財政拮据乃至不堪重負,國內要求減少軍費開支和海外駐軍,英國在百般無奈中放棄新加坡基地。1968 年英國決定將在 1971 年底前撤走蘇伊士運河以東的所有海外駐軍,分批關閉在葉門、新加坡、波斯灣等地區的軍事基地。英國撤離新加坡基地,淡化了外部勢力的影響,緩和了新馬緊張關係,促進了新馬防務合作、馬六甲海峽安全的內部合作及東協合作,褪去了新加坡的殖民地形象,促使馬來西亞提出地區中立化主張。

(三)衰退階段的重點介入戰略

冷戰結束以來,蘇聯威脅消失、對美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等原因促使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規模進一步縮小,進入了衰退的「小型化」階段,僅剩下 8 處:賽普勒斯、貝里斯、汶萊、直布羅陀、福蘭克群島、加拿大、德國和肯亞等。儘管英國海外領地和防禦設施的規模不斷縮小,但英國政府仍不斷重申一種永不完全退出並時刻保持全球性前沿存在和介入的戰略文化。英國開始奉行以重塑大國形象、保持一定規模軍事存在以及轉換發展合作模式和思維為目標的重點介入戰略。它是防禦戰略的延續和發展。

英國依然抱有帝國雄心,希望「引領世界、成為正義之師」,重振「日不落帝國」的赫赫聲威,挽回「江河日下」的頹勢。英國海軍遂提出重建「全球艦隊」的發展戰略。這支「全球艦隊」將以 2 至 3 艘中型航母為核心,保持核潛艇的傳統優勢,積極發展大型驅逐艦和兩棲登陸艦,著重提高遠洋作戰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對陸打擊能力。

另一方面,英國加強英美在海外軍事基地、情報共享方面和反恐等領域的合作等,同美國一道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重塑大國形象,對外進行有所側重的幹預。冷戰結束後英國更是以英美特殊關係為基礎,通過加強與歐盟、大英國協以及北約的合作,希望繼續發揮世界大國作用。英國海外軍事基地充當了美國全球軍事部署的「急先鋒」。

雖然英國與美國相比,甚至相較於中國和日本,其綜合實力已明顯落後,但英國在世界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在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覷,其與大英國協的親善關係也使英國在西方世界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仍力圖在一些戰略支點地區保留軍事基地,使之能夠向其周邊投射軍事力量。

目前,英國海外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遙遠小島上。英國方面將其規模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基地稱之為「永久性聯合作戰基地」。較小一些的海外軍事基地,則位於南大西洋上曾經與英帝國有著密切地理和歷史相關性的海外領地之上。永久性聯合作戰基地包括位於西班牙南部的直布羅陀軍事基地、位於賽普勒斯的兩處主權基地、位於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基地以及位於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亞基地。這四處主要海外軍事基地承擔著宣示英國主權、防衛英國海外領地和向周圍地區投射英國權力的任務。位於直布羅陀的海外軍事基地是英國最早建立的海外軍事基地之一,是自英國本土伸往亞非地區的第一個中繼站。

自 1704 年英國獲得直布羅陀的主權之後,其一直在地中海和南大西洋的相關事務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一片裸露的石灰巖島上,扼守著地中海西部通道的咽喉。這片領地擁有著一座空軍基地、直布羅陀英國皇家空軍和一座皇家海軍造船廠。英國在直布羅陀海峽駐軍 1700 人,直布羅陀也駐有北約部隊,駐軍人數約300 人。1991 年,英國皇家直布羅陀團(Royal Gibraltar Regiment)取代步兵營駐守直布羅陀軍事基地。

1960 年,英國與賽普勒斯籤署 《軍事基地協定》(Treaty of Establishment),英國對賽普勒斯島上的亞克羅提利(Akrotiri)和德凱利亞(Dhekelia)兩處軍事基地擁有主權,這兩處基地是英國的「飛地」。作為英國最大的海外主權母基地,賽普勒斯基地部署著聯合信號臺,主要任務是維護英國在地中海和中東的利益,為英國在阿富汗以及在中東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提供後勤保障。冷戰結束後,英國駐軍人數不斷縮小,但繼續在聯合國框架內向賽普勒斯派駐 150 人左右的維和人員。

1982 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馬島之戰,英軍以陣亡 225 人的巨大代價守住了福蘭克群島的軍事基地。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部署了 1600 人陸軍、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主要影響南大西洋和南美地區事務,特別是針對阿根廷。英國駐軍集中在普萊森特皇家空軍(The Mount Pleasant Complex)周圍,包括軍隊各部門,尤其是第 1435 飛行皇家空軍(4 架颱風戰鬥機)、第 1312 飛行皇家空軍、45 型驅逐艦或 23 型護衛艦、克萊德號和 1000 名英國陸軍人員。在關鍵位置還有預警和空域控制雷達站以及由海軍 2010 年運營的深水港——東灣軍事港口。

迪亞戈加西亞既是英國在印度洋的領地,也是英美聯合基地,主要用來向中東地區投射軍事力量。儘管迪亞戈加西亞的海軍支援設施和空軍基地設施租給了美國,但英國保留所有權並繼續使用。英國駐防部隊規模雖小,但卻長期駐紮在這片英國海外領土上,被稱為「海軍黨 1002」。除大型的永久性聯合作戰基地以外,英國還有很多其他「瘦身」了的中小型軍事基地和軍事訓練設施,如在阿森松島、巴林、貝里斯、汶萊、加拿大、德國、肯亞、尼泊爾、沙特、科威特、阿曼、卡達、新加坡、百慕達、蒙特色拉特島、緬甸等地都保有柔性軍事存在,主要執行軍事巡邏、訓練和演習等臨時性任務。

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主要功能也從發揮保護殖民地安全、維護海外領地安全與英國海上霸權逐漸向配合聯合國進行維和活動和人道主義救援、開展公共外交、快速介入重點地區事務、提供軍事訓練與後勤保障等方向轉變。保持海外軍事基地和維持前沿軍事存在仍然是英國介入地區事務和發揮大國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如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英國位於阿曼和賽普勒斯的軍事基地就為英國軍隊提供了重要的人員、武器支持和後勤保障。

為了維護海灣地區安全與穩定、有效應對中東地區最嚴峻的安全挑戰,2001 年英國海事組織在巴林建立了永久性指揮部。2014 年 12 月英國在巴林的米納·塞爾曼港(Mina Salman Port)建立一個永久性軍事基地,駐紮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隻。這是英國自 1971 年從中東地區撤軍以來首次在該地區獲得軍事落腳點。英國重返中東並在巴林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既能支持英國當前在中東地區的反恐與反海盜等軍事行動,阻止「伊斯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和攻擊,維護其原油供應和商業運輸的安全,又能增強其對中東和世界事務影響力與話語權,還能助力其重建「全球艦隊」戰略,提高全球軍事幹預能力。

英國將與美國及北約成員國一道,通過部署海外軍事基地,在熱點地區承擔獨特的國際責任。英國在北約和聯合國框架內還於賴比瑞亞、獅子山、衣索比亞、阿富汗、伊拉克、喬治亞、科索沃等地區臨時部署了軍事力量,建立了小型軍事基地。為彌補自身實力不足,英國還積極與法國合作,於 2010 年 11 月籤訂了軍事協定,未來兩國將聯合組建 1 萬人的遠徵軍,用於維和、搜救和作戰。英國海外「小型化」軍事基地先後服務於打擊索馬利亞海盜、發動利比亞戰爭、參與海外撤僑行動、遏制反西方政權。

英國國力由盛而衰、基地規模由大到小,淪為「中等強國」。英國在關鍵地區維持海外軍事基地,有助於快速投射軍事力量,維持「世界警察」地位,遏制來自海洋大國、陸海兩棲型大國和陸權大國對英國海權的挑戰,避免重蹈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等近代歐洲列強的覆轍,淪為歐洲地區的「二流小國」。

三、當今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發展存在的問題

海外軍事基地的多寡與增減是一國海權的直觀體現。當今英國海外軍事基地所存在的問題分為財政經濟、軍事技術和國內輿論等國內問題和政治外交、國際輿論和道德等國際問題。

(一)國內問題

首先,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面臨著經濟財政實力的約束。經濟是一國立國之本,有力的財政保障是發展海權的物質基礎。海外軍事基地費用包括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前者包括海外基地的設施建設與維護費用以及支付給基地東道國的基地租金和日常管理費,後者則包括因海外軍事基地部署惡化了安全困境、導致與潛在衝突方的安全博弈升級,從而不得不向基地東道國提供援助、擴張軍備甚至捲入衝突而間接增加了國防預算成本。因此,海外軍事基地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資源消耗體,只有有著強大經濟實力、堅決財政保證、廣泛全球利益的大國才有能力建造和維持。

自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經濟還未完全從危機中恢復,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雖然步伐比較平穩,但仍沒有餘力大力發展海外軍事基地及相關武器裝備的部署。英國脫歐進程緩慢,影響了英國與歐盟各國之間的貿易。2017 年英國經濟總量為 25651 億美元,比法國少了 97 億美元,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地位被法國以微弱的優勢取代。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全球軍費開支分析報告》顯示,2017 年英國軍費支出達到 472 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七,僅佔全球總軍費支出的 2.7%。軍費上的不足嚴重製約著英國海外軍事力量的打造、發展和投射。

其次,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面臨著軍事技術的限制。軍事技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使得大國將其權力和影響力能夠更好地通過海外軍事基地投射到全球,這也促進了更為先進和高端的武器裝備更快速更有效地部署到各利益相關地區,從而增強基地的威懾力和輻射力。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決定了海外軍事基地建造的速度、規模和質量,為軍事技術的運用提供了保證,體現了大國的製造業和工業化的高水平。僅僅是維持數量不少的軍事基地的存在就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這使得英國用於研發和建造新型武器的資金佔全年軍費的比例大大減小。以 2016 年為例,2016 年英國 GDP 總量 2.86 萬億美元,雖然軍費開支為 538 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北約國家第二、歐盟成員國第一,比第四名的印度多了 30 億美元,比俄羅斯多了近 50 億美元。但海外基地和駐外軍事人員消耗了大量的國防預算,嚴重拖累了英軍自身的發展。研發投入不足、武器裝備建造緩慢、技術創新能力嚴重滯後等軍事技術問題又反作用於軍事基地的建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再次,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面臨著國內輿論的消極影響。英國兩大政黨保守黨和工黨因是否需要大規模重整軍備和增加海外軍事基地數量、如何在新時期發展英國軍事等問題而爭論不休。社會輿論也因對國家的對外政策和軍事政策態度不一,分化嚴重。英國脫歐問題更是將政府和社會的注意力分散到解決是否脫歐、如何脫歐等矛盾上,使得政府無暇顧及海外軍事基地的建設。

(二)國際問題

首先,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面臨著政治外交障礙。基地東道國往往從政治、經濟和安全角度綜合考慮是否接受大國的軍事基地部署。基地部署國與基地東道國就基地部署相關問題進行磋商與談判,基地部署國獲得基地東道國的同意與支持最為關鍵。二戰結束後,曾經的英國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建立了政體形式不同的民族獨立政權,對外宣示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這些政權和政府對基地主權歸屬問題極其敏感。基地部署國通常需要通過提供政治誘壓、安全保障、經濟補償,來換取基地東道國對他國在本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善意,但也會帶來基地東道國對大國程度依賴性的加深和自主性的喪失。因此,英國想要保存、拓展和建設海外軍事基地,就必須處理好與基地東道國的政治外交關係。

其次,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面臨著國際輿論和道德問題。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和維持需要國際合法性的支撐,國際輿論的認同和國際道德的符合是國際合法性的主要來源。在他國領土上建立海外軍事基地不僅僅涉及基地東道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也包含了對基地東道國周邊國家影響、對其他大國造成的衝擊和示範效應、對部署地區的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問題,因此國際輿論對海外基地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倫理道德層面對部署國普通民眾人權的保護、對基地部署後可能引發的軍事衝突及後續影響的關注、軍事基地所代表的軍事威懾和戰爭威脅等問題也影響著英國海外軍事基地。

四、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未來展望

海外軍事基地是大國權力的重要象徵,它既是一國權力大小的標誌,又是其權力興衰的「晴雨表」。通過梳理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歷史變遷,便可察知英國海權興衰的全景。

英國脫歐行為將影響其海外軍事基地的部署。2018 年底時任英國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表示,未來將在遠東和美洲建立兩個海外軍事基地。英國可能幾年後在靠近南中國海的新加坡或汶萊、加勒比海的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或蓋亞那等地建新軍事基地,真正發揮「全球作用」,「期望脫離歐盟後英國會大幅度調整政策重點,英國要同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加勒比等國家以及非洲國家深化聯繫。」這些國家期望英國發揮「道德領導、軍事領導以及全球領導」作用。不難看出,英國雄心勃勃,希望恢復其作為全球大國的昔日榮光。

1 月 10 日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宣布,英國海軍將在 2019年初向日本部署一艘 23 型護衛艦「蒙特羅斯」號。實力有限的英國希望藉此刷一下亞太存在感。英國試圖通過實施軍力重振計劃和擴張海外軍事基地來加強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可能會使這些地區的戰略局勢更加複雜化。

應該時刻警惕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的變化,做出預案,避免其在遠東、中國南海做出有害之舉。未來英國海外軍事基地在數量上不會過度增加,但會在質量上有所提升。不過,由於受到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英國的海權復興之路還很漫長,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之路也會充滿坎坷。

(本文轉自:《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02;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臺)

作者簡介:

李家成,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周子淙,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原標題:《李家成 周子淙:探析英國海外軍事基地由盛而衰的歷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短短20年,美國實力已「由盛轉衰」2次!還能稱霸21世紀嗎?
    來源:金十數據二戰結束後,大發戰爭財的美國順利地從英國手中接過大棒,成為了當時唯一能在經濟領域與蘇聯抗衡的第二個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美國便"一家獨大",成為了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唯一的超級大國。
  • 「江湖飯局」後由盛轉衰,因爛賭身敗名裂
    早在2018年「上海仔」郭永鴻就因為故意傷人等多項罪名被通緝,當時以「人在泰國」為由拒絕回港,在海外漂泊了近2年。這次返港據外界猜測應該是諮詢過了律師,畢竟都62歲了,嬌貴一生吃不了在外漂泊的苦。但是這些小手段並不奏效,郭永鴻已經失勢,2017年因洗黑錢再次被抓,2018年因4項罪名被通緝,流亡海外。而郭永鴻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則是2012年的「江湖飯局」事件。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對於安史之亂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場發生在唐朝玄宗時期內戰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經此一役也徹底從盛轉衰。自唐朝建立以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分別繼承了太宗時期盛世狀態,到了玄宗時期自然也沒有落下,開創了「開元盛世」。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事實上,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時期的杜甫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開元盛世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 在全球設立海外軍事基地,趕超美國
    最近,土耳其媒體報導說,土耳其打算在利比亞開設兩個軍事基地。除這些傳聞外,眾所周知,土耳其在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的十多個國家都有軍事存在。目前北約國家中,土耳其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海外活躍軍隊。土耳其在海外設置的基地數量,僅次於美從2014年開始,有8.6%的土耳其武裝部隊在國外服務,而2016年,這一數字為13.2%。
  • 盛唐由盛轉衰,八年的「安史之亂」給中原大地帶來了怎樣的浩劫!
    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這場耗時8年之久的大動亂,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成為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英國在全球還有多少「殖民地」
    英國曾是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是英國殖民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其國土面積約佔地球總陸地面積的25%,成為「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掀起去殖民化浪潮,一些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
  • 為什麼那麼多國家都有美國軍事基地?
    從1914年到1919年,美國的海外投資從36億美元增至72億美元。戰爭爆發前美國還是別國的債務國,而戰爭之後卻成為了英國等國家的債權國,列強欠美國的債務達100億美元之多。一個新的強權踏入了歷史舞臺。
  • 新冠溫床生物實驗室,美軍「萬毒窟」為何大多建在海外軍事基地
    僅暴露出來的美國生化實驗室就高達三十多所,散布於全球二十五個國家,其中韓國就有四家,在遭受切爾若貝利核洩露事件重創後的烏克蘭,仿佛已經具備了生化免疫力,其境內美軍軍事基地興建的生化實驗室高達11家。烏克蘭人民儼然成為了生化版的小白鼠。據中國和俄羅斯的初步預測,美軍方散布於全球軍事基地的的生化實驗室總數應在200多所。
  • 繼中國海外海軍補給基地建立,俄羅斯也在該戰略要地建立軍事基地
    美國在海外有近400個海外軍事基地遍布全球世界,俄羅斯卻僅有12個海外軍事基地。遙想當年,美蘇冷戰之際,蘇聯的海外軍事基地之多也曾讓美國一度眼紅,結果現在,美軍的海外基地成為令中俄等多國頭疼的存在。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6日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籤署與蘇丹的海外軍事基地協議,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次在非洲建立海外基地,而且還是在紅海戰略要地建立海軍基地。據報導,根據俄蘇籤署的協議草案來看,俄羅斯將在蘇丹建立海軍補給基地,用於維修、補給、讓俄羅斯海軍船員休整,同時以維護地區和平和穩定為目標。
  • 打著對付海盜的幌子,建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日本開始扯下假面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受到和平憲法約束,日本不能組建實質意義上的軍隊和打造具備殺傷性的武器裝備,更別提進行海外駐紮等相關舉動。但因為日本有異常強勁的經濟技術實力和歷史上數次對外發動戰爭的經歷,所以日本依然是個擁有極大戰爭潛力和豐富對抗經驗的國家。
  • 希臘城邦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伯羅奔尼撒戰爭
    於是,公元前415年,雅典由阿爾西比阿德任統帥,傾巢而出,遠徵西西里。主和派則竭力反對西西里遠徵。在艦隊出徵的前夜,雅典街道上的旅遊之神——赫爾姆斯像被毀壞,人們傳說這件事是阿爾西比阿德幹的。但遠徵軍還是揚帆起航,踏上了去西西里的徵途。戰爭進行得很順利。但是,雅典來了命令,要阿爾西比阿德回雅典受審。阿爾西比阿德在返回雅典的途中投奔了斯巴達,並唆使斯巴達出兵援助敘拉古。
  • 《紅樓夢》裡賈府的腐朽和沒落,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面鏡子
    所以剛開始讀紅樓夢的朋友,一定要想著它的社會背景是清朝中期,就是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是它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書裡的內容。紅樓夢裡的賈家與甄家,一虛一實,一真一假,看似兩家,實則一家。在具體的生活方面寫賈家,而和曹雪芹家族有關的真實遭遇則放在甄家的身上,可以說是虛虛實實,妙不可言。
  • 伊拉克軍事基地再遭火箭彈襲擊,致2名美國人1名英國人死亡
    (觀察者網訊)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月12日報導,當地時間11日晚7點35分左右,位於伊拉克巴格達北部的塔吉軍事基地(Camp Taji)遭到火箭彈襲擊,兩名美國人和一名英國人在這次襲擊中死亡。
  • 中興通訊:600億元研發投入躋身5G一隊,手機業務20年「由盛轉衰」
    1997-2004年,中興的營收規模由6.31億擴大至226.98億,營收複合增速達到 66.83%。推行國際化戰略,開拓海外市場。2004年,中興赴港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A股公司。國內市場競爭格局穩定之際,中興的海外市場營收比重進一步加大,由2004年時的21.6%上升至2006年時的44.4%。截至目前佔比仍近4成。
  • 圓明園被毀前老照片在英國流出,每一張都讓人無比震撼
    清朝中期開始的閉關鎖國,但是國家由盛轉衰,尤其是錯過工業革命後,落後就只能挨打,,當時英法聯軍見到圓明園的壯觀和豪華之後,便把裡面的稀世珍寶用火車全部搶劫回自己的國家,最後為了毀滅罪證還放火燒毀了這座園林瑰寶
  • 從努爾哈赤到宣統,12位帝王畫像中,就能看出清朝由盛轉衰的痕跡
    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面,經歷了繁榮昌盛,最後也走向了衰亡,其實在從這12位皇帝的畫像中也能夠看出大清由盛轉衰的痕跡。 愛新覺羅·福臨是大清第四位皇帝,他6歲登基,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雖然年少,但是他在位的時候對瀕臨絕境的農業進行了挽救,讓人們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
  • 和平精英PELS3賽季:ELG勇奪百萬周冠,是巔峰延續還是由盛轉衰?
    和平精英PEL職業聯賽S3賽季第二周周決賽正式落下帷幕,最終ELG戰隊奪得第二周周冠軍,這匹電競黑馬ELG戰隊,歷經低谷和失敗,背負質疑和責備的壓力,在這次用實力說話,令無數人對其刮目相看,那麼在新的一周,他們將繼續再戰巔峰還是會由盛轉衰呢?
  • 當今世界,哪些國家還擁有海外領地?中國有可能嗎?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什麼叫海外領地?簡單來說就是與本土不相連的領土,這樣的領土大多形成於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浪潮。海外領地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你在遠離本土的地方擁有一個良好的港口、美麗的旅遊勝地、重要的軍事基地,哪怕是一個小島,都是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隨著二戰以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很多殖民地紛紛取得了獨立,殖民國家的海外領地大幅縮減。那麼,當今世界哪些國家還擁有海外領地呢?接下來盤點一下。
  • 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卻消極怠工三十年,明朝由盛而衰
    萬曆從小學習什麼功課、由哪些老師任教、功課所用的教材都由張先生把關,可以說萬曆是張居正按照自己腦海中的皇帝模子所教育出來的一個皇帝。與太后的愛子心切不謀而合,張先生對萬曆也十分嚴厲,昨天的功課如果在第二天的抽查中不合格,萬曆就會受到嚴師的質問,小皇帝因此從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