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婚禮,我們並不陌生,大家有的經歷過,有的參加過,尤其是現在的婚禮各式各樣,每對新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幸福時刻。相比於現在多元化的婚禮,古時的婚禮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的一個流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我國第一部專門記述商朝以前歷史的傳記《通鑑外紀》有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關於上古神話或三皇五帝等版本多樣,《外紀》中太昊為伏羲氏)。
隨著社會的發展,周朝時婚制已出現固定流程的雛形,承啟上古至夏商,發揚於君子風範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長歲月中以上古婚制為骨架,逐漸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三書六禮。
三書:聘書、禮書、迎親書;
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納徵)、請期、親迎(迎親);
古代婚禮常常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形容,說的就是大多數男女婚前都不曾見面,只是從媒人口中得知對方人的怎麼樣,家境怎麼樣,人品如何;由於古時講究門當戶對,所以雙方家境一般差異不大;但有時選媒人很重要,首先媒人的審美得正常,再者媒人人品也得過關;所以有人說古時年輕未婚男女最好不要得罪媒人,不然碰到一個睚眥必報、小心眼的媒人,這輩子估計已經涼一半了。
下面咱們來說說三書六禮:
首先是納採,納採又稱「採擇」,相當於後世所稱之「提親」「說媒」。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採時,需將約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所以說這個流程是相互的,從這就可以看出古今父母皆愛子,男女雙方皆有意才可以;像一些強娶強嫁,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因為不論古今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偉大無私的。
接著就是問名,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於女家女兒的姓名、生辰八字。這是納採通過後的流程,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佔卜吉兇,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這點其實很不好,吉兆固然是好;萬一是兇兆男女雙方又均有意,這就成了棒打鴛鴦了。
接下來是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到女家庚帖後,男家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兇,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衝相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衝相剋之徵象後,男家會將聘書交於女家,表明婚事已初步議定。
下面是納徵,就是過大禮。「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徵」取諧音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後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家會帶著聘書、禮書並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 (須是全福之人,即六親皆全、兒孫滿堂之人) 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當然女家也要回禮。完成納徵的儀式後,婚約便正式訂立。(聘書有時在納吉是交於女家,有時也隨禮書在納徵是交於女家。)
然後是請期,即是「擇吉日」,選黃道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準備婚期吉日書(迎親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後,便可確定婚期。
最後就是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後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後送入洞房。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一對幸福的新人就是一家人了。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現在婚禮已經樣式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從中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古婚的影子,尤其是現在的拜堂、回門。不過要說明的是拜堂、回門並不屬於六禮,據考是自宋朝時流行下來的。
在這裡,祝願已經結婚的朋友幸福美滿,祝願未婚的朋友可以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正確的另一半,早日步入婚姻的殿堂。
ps:哭嫁,古時候女孩出嫁時會放聲大哭,這是因為由於古時的交通問題,回娘家很不方便,有的甚至嫁出去後一輩子都沒有再回去過;而有條件回娘家的,也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才可以。
上頭,當然說的不是現在喝多了上頭,而是說古時女子許嫁之後,需要改梳髮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上頭」不只是皆梳發挽髻,而是指整個頭部打扮,還要開臉畫眉,塗脂搽粉等。
「開臉」是指用細絨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使面部更為光潔。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其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請關注「字晚成」吧!今後會有更多更多的歷史,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