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首詩人告訴世人:筷子的偉大和小情趣!
文|劉老師
古人稱筷子為「箸」,這個專稱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漸稱「箸」為筷子。
筷子,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相伴每一位中國人得一生。
筷子,中國軟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都在使用中國人發明的筷子。
關於筷子的傳說有很多:
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
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
還有說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
當然,關於筷子得詩詞也有很多:
宋代有一位叫朱淑真的女詩人,她寫了一首《詠箸》:
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時代發展,當下很多女性以瘦為美,本詩中對筷子的比喻生動形象,有一種趣味美。
明代程良規的《詠竹箸》詩:
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往忙。
熱情謳歌了筷子為他人奉獻的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像筷子一樣的人物:
神農氏嘗遍百草,寫成《神農草本》,為天下百姓治病。
李時珍閱讀大量古籍,經過臨床實踐,編寫《本草綱目》。
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等等。
他們辛勤付出,敢於奉獻。
父母何嘗不是這樣,甘苦樂先嘗,美好的留給孩子。
今有詩人趙愷寫《西餐》詩:
舉得起詩情畫意,放不下離情別意。兩枝竹能架起一座橋,小橋召示歸去。
筷子架起了人與食物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架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每一次夾菜,都代表著夾菜人濃濃的情意。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筷子不僅是一副餐具,也可以作為禮物送與他人。
送一對新人, 寓意珠聯璧合、 快生貴子。
送朋友, 寓意平等友愛 、和睦相處。
送師長, 寓意耿直正直 、桃李回報。
送商友, 寓意雙木成林、 合作長久。筷子早已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可以不理解我們的文化,但決不允許嘲諷我們的文化。
這是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