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首詩告訴世人:筷子的偉大和小情趣!

2021-01-09 劉老師文化講堂

這3首詩人告訴世人:筷子的偉大和小情趣!

文|劉老師

筷子

古人稱筷子為「箸」,這個專稱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漸稱「箸」為筷子。

筷子,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相伴每一位中國人得一生。

筷子,中國軟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都在使用中國人發明的筷子。

關於筷子的傳說有很多:

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

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

還有說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

當然,關於筷子得詩詞也有很多:

宋代有一位叫朱淑真的女詩人,她寫了一首《詠箸》:

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時代發展,當下很多女性以瘦為美,本詩中對筷子的比喻生動形象,有一種趣味美。

筷子

明代程良規的《詠竹箸》詩:

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往忙。

熱情謳歌了筷子為他人奉獻的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像筷子一樣的人物:

神農氏嘗遍百草,寫成《神農草本》,為天下百姓治病。

李時珍閱讀大量古籍,經過臨床實踐,編寫《本草綱目》。

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等等。

他們辛勤付出,敢於奉獻。

父母何嘗不是這樣,甘苦樂先嘗,美好的留給孩子。

筷子

今有詩人趙愷寫《西餐》詩:

舉得起詩情畫意,放不下離情別意。兩枝竹能架起一座橋,小橋召示歸去。

筷子架起了人與食物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架起了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每一次夾菜,都代表著夾菜人濃濃的情意。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筷子不僅是一副餐具,也可以作為禮物送與他人。

送一對新人, 寓意珠聯璧合、 快生貴子。

送朋友, 寓意平等友愛 、和睦相處。

送師長, 寓意耿直正直 、桃李回報。

送商友, 寓意雙木成林、 合作長久。筷子早已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可以不理解我們的文化,但決不允許嘲諷我們的文化。

這是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尊嚴。

相關焦點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筆者今天要重點與大家聊一聊《新竹》這首詩,雖然這首詩在名氣上不如前面的兩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另外通篇還富含哲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我們只要讀懂了,同樣也是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
  • 母親節就讀司空圖這首詩,感受母愛的偉大,我們的一切都是她給的
    古人也是寫過很多關於母愛的詩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中唐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道盡了一個遊子的無奈,還有母愛的偉大,裡面的每一句都感人肺腑,一位年邁的母親給即將要出遠門的兒子縫補衣服。但是兒子也是無能為力,為了生活,為了前途只能是離開母親,在這兩者之間別無選擇,所以寫得極為深沉,也無比的傷感,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金庸把這首詩引用到小說中,無非是要告訴世人,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金庸的小說大多都有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裡面的一些主要人物是虛構,不過有一些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穿插其中,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虛虛實實,讀了讓人大呼過癮。我個人是很喜歡金庸的小說,無論那些嚴肅作家如何抨擊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導語: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是另一位偉大詩人李白的小迷弟,但要論詩才卻一點都不遜色與他的偶像。而杜甫與偶像李白之間的情誼,也被傳為佳話。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那麼眾多的經典詠菊名篇中,唯有宋朝詩人鄭思肖的這首《寒菊》,格調最高雅,也最有情趣,雖然只是在描寫菊花,但是很顯然詩人正是通過對於菊花的讚美,從而告訴了世人,一個人生活在這天地之間,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定自我,不能做牆頭草。
  • 王昌齡這首詩充滿了諷刺,借用衛子夫的故事,講述了現實的殘酷
    而王昌齡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描寫她後來的遭遇,只是寫了她與漢武帝相遇的故事,但是很顯然,正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描寫,從而告訴了世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豔。《春宮曲》唐代:王昌齡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 李白被賜金放還後,寫下一首詩,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這兩句出自他的《行路難》,是他在被賜金放還後所寫,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這首詩寫於公元744年,距離他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在那次的宴會上,李白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行路難》,最後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兩句極寫酒宴的隆重與豐盛。美酒佳餚,連酒具杯盤都是那樣的珍貴。
  • ...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鬱的情趣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不僅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還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B.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說不必斤斤計較收成如何,愉悅就在耕耘的過程中。C.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D.
  • 世人都知李白的《將進酒》,那這首詩寫於何時、何地?專家有話說
    提起《將進酒》及作者李白大家都不會陌生,但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何處,在學術界卻是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不過,隨著「漢高文通(高鳳)隱居處」和「唐元丹邱隱居處」兩塊殘斷石碑被發掘,中國楚文化研究會會員、葉縣地方文史學者李元芝,經過對比研究李白的文集和清康熙的《葉縣誌》得出結論:這首詩就是寫於葉縣石門山。其實,這兩塊石碑的發現很是偶然。
  • 李白寫了一首非常霸氣的詩,開篇便驚豔了世人,讀了令人熱血沸騰
    當然關於李白最為們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放蕩不羈的那種精神,不受世俗的約束,一輩子除了喝酒之外,那麼還有就是喜愛遊歷名山大川,為此他還寫下了很多這方面的詩。其實李白除了會寫詩之外,那麼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劍客,據說他的劍術非常的高明,在唐朝也是排得上名次,可見李白是一位真正文武雙全的人。那麼小編為大家介紹一首他最為霸氣的詩,可以說是開篇便驚豔了世人,讀了令人令人熱血沸騰。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不過,無論怎麼說,這首詩細細品味下來,都能感受到一股非凡的意境感悟。也就是說,儘管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字,而且詩句簡單易於理解,但其中所蘊含的意蘊卻是美的如夢似幻。 在品味讚美這首詩的唯美之處之餘,可能很多人也會有疑問,那就是這首詩到底是不是王維所作?
  • 聰善發現詩童|茗芝童詩二首
    聰善點評 這是一首極妙的小詩,是茗芝八歲時寫的。可能是小作者觀察到了爸爸站在風中跟人說話的情景吧?按理說,這個年紀的孩子說不出邏輯和哲理很深的話,然而這首小詩可以證明,孩子往往只憑本真的角度,用最稚嫩的語言即可直達事物的本質。
  • 李白這首詩,世人只看到殺氣騰騰,卻難讀懂滿滿的窩囊氣
    「詩仙」李太白,一生可謂正是應了那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才氣在千百年間也會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當然,和他的才氣相媲美的就是他的疏狂了,想當年春風得意之際,那可是讓「貴妃倒酒,歷史脫靴」的主兒,大家可以想想當時的景象,皇帝高坐龍椅,一殿群臣側立兩旁,這老哥往那一躺,嘴裡念叨著「讓李玉環來給我倒酒,高力士給我把鞋脫了,我才能寫詩」,想一想都覺得是個瘋子。
  • 讀這首詩就知道了
    茅坤選擇了唐朝的韓愈和柳元,以及宋朝的歐陽修、蘇軾、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在這八位大文豪,前面的五位可以說是名滿天下,後面的三位顯然名氣要稍小一些,尤其是曾鞏在其中最沒有存在感,很多人還認為是用來湊數,那麼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 這首小詩,關於勇氣,9歲的法國女孩把它獻給中國
    Apolline Depoux在朗誦她的詩Le courage de la Chine中國的勇氣Le peuple將這群勇敢的人們震懾!這首小詩,來自一個9歲的法國女孩Apolline Depoux。今年2月,當老師布置作業要求以「勇氣」為主題寫一首詩時,她第一時間想到了正在抗擊疫情的中國。3月15日,她和母親、妹妹,一大早到達了上海浦東機場。
  • 楊萬裡夢醒賦詩,這首詩技法高超,最後兩句令人愛不釋手
    下面介紹的是楊萬裡夢醒賦詩,這首詩技法高超,最後兩句令人愛不釋手。二月十一日夜夢作東都早春絕句南宋:楊萬裡道是春來早,如何未見春。小桃三四點,偏報有情人。楊萬裡早年為國盡力,曾四處奔波,可是因為自己的主張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甚至被人陷害,他不得已便隱居躬耕。剛退休時也非常不適應,心中總是牽掛著朝堂之事,但時間久了,再加上自己遠離臨安,詩人逐漸地也學會了放下。
  • 冰心《繁星》十首小詩。百年前的人和我們的思想有哪些共同之處?
    《繁星》,是冰心發布的一首小詩集。也是她的第一部詩集。收錄了詩人從1919年-1921年之間的詩句。距今正好一百年了。這可能就是百年前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而生活中,我們也不缺默默勞動的普通人。在沉默中,在微光裡。我們互相稱讚。2.
  • 六首帝王詩,告訴你什麼叫霸氣外露
    這首詩的作者是項羽。五年的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而告終。垓下之戰以前,項羽作別了虞姬,臨行前寫下了這首詩:想我楚霸王氣勢冠於當世,可惜時機於我不利,戰事於我不順,虞姬我該怎麼辦呢。史書記載,項羽寫完了這首詩,泣下數行,旁邊的隨從同樣跟著落淚。
  • 朱熹的這首詩構思巧妙,用詞淺顯明白,卻句句另有深意
    小佛一直對朱熹的印象不好,他的主張和行為相悖,就是一個偽君子,他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典故來勸友人的妹妹為丈夫守節,而自己則生活不檢點,自己都承認自己是「私故人財」、「納其尼女」,這種要求別人和要求自己完全是兩種準則,實在是令人不齒。
  • 陶淵明的這首詩,教人及時行樂,卻被當作勵志的好詩
    陶淵明留下來的詩,只有125首了,但幾乎篇篇都是經典。除去《飲酒(其五)》最為膾炙人口,這首詩也是傳唱度相當高的: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說的是我們就像是這世間的塵土,總是在漂泊,並沒有根蒂。這種思維觀念,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發展到魏晉時期,文人們的深入探索,更是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後人考證,這首詩寫於晉安帝義熙十年,陶淵明時年五十歲。他自由貧寒,性格又剛直,不為五鬥米折腰,所以在仕途上始終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