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這首詩充滿了諷刺,借用衛子夫的故事,講述了現實的殘酷

2020-12-05 塵世曉書僮

古代的詩人往往都喜歡借古諷今,其實這也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了前人的歷史,一定要把握當下。而在眾多的唐詩中,尤其以王昌齡的詩最具有諷刺意味,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寫得很深刻,無論是對於性的探討,還是對於現實諷刺,那都是令人震撼,特別是這首經典的《春宮曲》,所描寫得正是漢朝衛子夫,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歌女變成了皇后,最後又是下場很悽慘的故事。

衛子夫原本只是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女,但是由於長得漂亮,最後被漢武帝劉徹看中,被帶入到宮中,從此成為了皇后,當真是飛上枝頭變鳳凰,這樣的人生經歷,也是令人羨慕,不過她後來的下場,其實是很悲慘,兒子在叛亂中被處死,自己也最終落得下場悽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王昌齡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描寫她後來的遭遇,只是寫了她與漢武帝相遇的故事,但是很顯然,正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描寫,從而告訴了世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豔。

《春宮曲》唐代:王昌齡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王昌齡也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同樣也是才華橫溢,在這首《春宮曲》中,他雖然是描寫了衛子夫的故事,可是通過對於他的描寫,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憂愁,告訴了世人,他原本是有著過人的才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又是處處不如意。這也正是此詩最具有諷刺意味的地方,而我們通過這麼一首小詩,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骨子裡的悲痛之苦。

衛子夫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正由於她是女子,所以可以有更為快捷的路可走,這對於詩人來說,他是很羨慕,所以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具有諷刺意味,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厭舊的荒淫腐朽生活,雖然這首詩也是屬於宮怨詩,但是卻沒有寫一個怨字,整首詩則是以另一個視角來描寫。

第一二句則是在寫景,這也是為了襯託出故事的背景,也令這整首詩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昨夜突然起了一陣風,這是最早的春風,春風來了之後,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開出來的花朵也是豔麗無比,讓人看了讚嘆不已。後面的一句依舊還是在寫景,此時此刻未央宮前的一輪明月,正高高地掛在天上。

第三四句又是重點描寫了平陽公主府中衛子夫,她是如何與漢武帝相遇的故事,這樣也使得這整首詩更具有張力,」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平陽公主歌女,最近剛剛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因為此時外面還很寒冷,所以他獲得了賞賜錦袍,可見漢武帝對他寵愛有加。最後這兩句正是借衛子夫的故事,以此來告訴世人,女子是容易獲得寵愛,可是對於一位有才華的男子來說,那是極為困難。

王昌齡的詩自成一派,也是寫得很深刻,大部分的作品都充滿了諷刺意味,在這首《春宮曲》中,他正是描寫了衛子夫如何得寵,而自己一身的才華,卻又是沒有用武之地,這也使得他很是傷感,所以寫得也是極為深刻。我們從這麼一首詩中,也是最能夠體會到封建時代的殘酷,畢竟對於很多有才華的人來說,他們是沒有多少的機會,最終他們的才華都將被淹沒,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首詩中處處還是充滿了憂愁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史話:從唐代詩人王昌齡的《春宮曲》說開來
    前兩句交待的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後兩句寫故事人物內容。今天我以一個讀詩人的直覺,來說說我讀這首詩所感知的歷史信息,也就是我在讀這首詩時,想到的與該詩關聯的歷史信息。 初看此詩時,腦子裡直接映射出的是:未央宮這座建築,漢朝皇家宮殿。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近體絕句,平仄、黏連、押韻都符合格律要求。第二首是古體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 4首悽涼的宮怨詩,古代女子後宮失寵,會面臨怎樣的悲慘人生?
    當年班小姐姐也是得過寵的美人,可是趙飛燕姐妹入宮後一切都改變了,班姐姐不僅失寵,還屢遭迫害,在絕望傷感中,她寫下這首詩。團扇是什麼呢?夏天炎熱,需要扇子納涼,到了秋天扇子就被拋棄了,所以以團扇自比,就說自己被拋棄的境況,這首詩的影響非常深遠,唐宋時期一說到宮怨,十有八九會把班姐姐拿出來說事,並且自《團扇詩》以後,「團扇」就被賦予了特有的意象,用來象徵紅顏薄命、佳人失時,大家都很熟悉納蘭那句詩:「何事秋風悲畫扇」,典故就來自於此。
  •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這批物資的捐贈方是日本京都府舞鶴市。這句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極好。他的送別詩也寫得不錯,數量也多,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裡,送別詩有大概50餘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
  • 王昌齡的這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聽流人水調子》,來共同體會古典詩詞裡的「愁」。與一般寫「愁」詩所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通篇無一愁字,卻句句是在寫愁,即含蓄地將詩人內心的愁表達了出來。據記載,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流人箏樂有感而發。因此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遷客愁。
  • 王昌齡很美的兩首詩,詞美人美聲音美,寫盡生活的美,百讀不厭
    王昌齡曾經有一段悽惶的人生歲月,那是他被貶龍標的時候,當時李白送他,曾留下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王昌齡的內心當時是落寞的,是傷感的,也是憂鬱的,便他的心理調適能力很強,在很短的時間內,他便放下了那種種不上進的心思,轉而關注到身邊最美麗的風景。
  • 罵人的最高境界是誇人,杜甫的這首「諷刺」詩,被多少人用來誇人
    像王楊盧駱、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文學史上著名的文人,也大多集中在唐代。上面所列舉的這些文人,也都寫過很多諷刺朝政、抨擊時局的詩詞,且都成為了經典,讓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史冊之上。說到諷刺的是,其實是分很多種的。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和更早的詩,其實都是為了演唱而作,只要樂府機構收錄了譜子,並註明了歌詞,那麼這首作品就是樂府詩。但是曲子不常換,歌詞是要常換的,否則誰都會膩,所以文人為樂府中相同的曲子填寫不同的歌詞,也統稱「樂府詩」。是不是感覺就是後來的曲子詞——詞牌?所以,我們說「詩詞同源。」
  • 詩中天子王昌齡這三首邊塞詩,三首一起理解,讓人回味無窮
    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有七首,前三首描寫詩人剛到邊塞所見的的邊塞景象以及將士們戰鬥過來軍營生活,和一些鄉愁,第四首則描寫一種克敵制勝的信心和決心,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再來賞析一下最後三首描寫的是什麼!這三首詩,從第一首先頭部隊和敵人短兵相接並戰勝敵人,然後我軍將戰事上報朝廷,朝廷增派兵力,爭取一舉消滅敵軍,然後在描寫到將士們把守烽火臺,嚴密監視敵人的一舉一動。
  • 王昌齡最經典一首詩,雖仕途坎坷卻滿懷熱情,冰心讀完都愛不釋手
    這首詩創作於742年,當時的王昌齡正順道與辛漸一起趕往江寧赴任,詩中提到的辛漸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齡會陪他的朋友路過潤州,然後他們會在潤州這個地方分開,以後還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滿滿的離別之情湧上心頭,隨後詩人便寫下了這首充滿思念友情的千古名詩。
  • 王昌齡最著名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最後七字道出詩人不變的初心
    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軍功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王昌齡從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第二類是贈友人系列,這都與他的人生經歷相關,戍守邊塞是他最鬥志昂揚的時光, 與朋友的友誼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誼。
  • 《從軍行七首》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唐]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 王昌齡與李白、王維是好友,但與孟浩然的死有關,《塞下曲》賞析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
  • 他只留下了六首詩,卻憑一首絕句力壓高適王昌齡,成為無冕之王
    這三位詩人平日就一直暗暗較勁兒,正好今天趕上這機會,王昌齡便道:「我們三人在詩壇上也算赫赫有名了,但是一直沒分出高低。今天咱們就較量一番,聽聽這些歌女唱的詩,誰入選最多,誰就是老大」。王之渙和高適都沒有意見,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 這7首邊塞詩,是「盛唐氣象」最好的體現
    但是他的這首《使至塞上》卻又是唐詩中最經典的邊塞詩之一。實際上,王維並沒有上過戰場,這首詩是他奉命去邊塞慰問將使時所作,詩中的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這首詩最出名的就是詩人對大漠風光的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劉伯溫不可忽略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最後兩句還充滿諷刺
    明朝其實也是人才濟濟,而劉伯溫始終是個性鮮明,拋開歷史功績,以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那麼就足以名垂青史,其中有一些作品也是膾炙人口,不僅寫出了新意,同時文學性和思想性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以這首《北風行》來說,那就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悽美,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另外最後兩句還充滿了諷刺意味,所以這樣的作品最不應該忽略,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王昌齡《出塞》深度解讀!
    【題解】詩, 唐·王昌齡作。王昌齡系唐代七絕聖手,而其「蓋言師勞力竭, 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息」的《出塞》(其一) 則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一開篇就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 王昌齡被貶龍標,李白寫下一首詩相贈,短短4句驚豔千年
    而同樣有被貶謫、遭棄置境遇的王昌齡,他的摯友李白也曾寫過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表達對他的同情及關切。對於李白的這首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身處揚州的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的消息後,便寫下了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抒發感憤,寄託慰藉。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王昌齡的「小清新」
    而在唐朝有一個詩人是王昌齡,他以邊塞詩聞名,與同時代的邊塞詩人相比,他是岑參、高適的前輩,毫不猶豫說他是邊塞詩的鼻祖也不為過。「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破樓蘭終不還」等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都出自於王昌齡。然而,鮮少有人知道王昌齡如雨後空山一樣的清新小詩,它們的詩趣毫不遜色,在眾多的小詩中,王昌齡寫過兩首《採蓮曲》,至今活靈活現。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昌齡《採蓮曲》(其一)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