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史話:從唐代詩人王昌齡的《春宮曲》說開來

2020-12-22 春風清秋月明

王昌齡的《春宮曲》全詩如下:

昨夜風開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

簾外春寒賜錦袍。

前兩句交待的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後兩句寫故事人物內容。

歌女衛子夫

簡簡單單的四句,含有多大的史話信息量呢?

今天我以一個讀詩人的直覺,來說說我讀這首詩所感知的歷史信息,也就是我在讀這首詩時,想到的與該詩關聯的歷史信息。

初看此詩時,腦子裡直接映射出的是:

未央宮這座建築,漢朝皇家宮殿。

人物漢武帝、平陽公主、衛子夫,隱形人物陳阿嬌。

未央宮

因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不生育,武帝妹妹平陽公主把自己府裡的歌女衛子夫送與武帝,此詩就是漢武帝初見衛子夫的場景。

衛子夫後來成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

從這些人物說開來又會想到什麼呢?接著說。

詩說漢武帝和第二任皇后,繞不開第一任皇后陳阿嬌。

陳阿嬌是漢武帝的姑姑館陶公主劉嫖的女兒,姑姑曾問漢武帝願不願娶阿嬌為妻,武帝答「若得阿嬌,當金屋藏之」。這就是「金屋藏嬌」這個典故的由來。

漢武帝得衛子夫之後,失寵的陳阿嬌被冷落於長門宮,於是陳皇后重金聘請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寫下《長門賦》。「長門買賦」的典故由此而來。

一曲鳳求凰

提到司馬相如,腦子裡又會串出一串,與司馬相如有關的種種,比如,古代名琴「綠綺」,古曲《鳳求凰》,才女卓文君,成語「文君當壚」,卓文君的《白頭吟》。《白頭吟》中「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千古傳誦,至今不衰。

由衛子夫聯繫到漢朝軍事家大將衛青,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他的威名讓匈奴聞風喪膽。

西漢還有一位大將軍霍去病,是衛子夫的外甥,也是一位軍事家。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封狼居胥」,說的就是他。

這是我讀這首小詩時,所能想到的史話信息,至於漢武大帝,那就太多太多,此處不說。

讀詩知史,讀的詩越多,越感覺歷史知識欠缺多,於是就不斷地讀下去,既學詩又學史,兩全其美,何樂不為?(本文原創。圖片來自百度,如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昌齡這首詩充滿了諷刺,借用衛子夫的故事,講述了現實的殘酷
    而在眾多的唐詩中,尤其以王昌齡的詩最具有諷刺意味,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寫得很深刻,無論是對於性的探討,還是對於現實諷刺,那都是令人震撼,特別是這首經典的《春宮曲》,所描寫得正是漢朝衛子夫,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歌女變成了皇后,最後又是下場很悽慘的故事。
  • 孤月總與愁相伴,王昌齡詩作中的孤月情懷
    喜歡王昌齡詩作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以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三類居多,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常常會出現月亮的形象,用以強化出徵塞外軍人獨在異鄉的孤寂之情。無獨有偶,在唐代的閨情宮苑以及邊塞類的詩作中,都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將"孤"、"怨"的意境融入其中。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王昌齡,字少伯,公元69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公元757年從龍標尉任上返回家鄉,途經亳州時,遇上粗暴的亳州刺史閭丘曉,莫名其妙地被他拳打腳踢致死。其死因據《唐才子傳》說,(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涵蓋戰爭、和平、愛國、獻身、邊塞、風光、民族、軍政、思鄉、親情、牽掛等諸多方面。
  • 王昌齡的這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扣人心弦!
    「愁」,似乎也成為了我國古典詩詞裡最普遍的思想感情。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聽流人水調子》,來共同體會古典詩詞裡的「愁」。與一般寫「愁」詩所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通篇無一愁字,卻句句是在寫愁,即含蓄地將詩人內心的愁表達了出來。據記載,這首詩大約是王昌齡晚年遭貶赴龍標貶所(今湖南黔陽)途中,偶聽流人箏樂有感而發。因此這首詩主要表達的就是遷客愁。
  • 唐代詩人及其外號大全,仙、佛、魔、狂全齊了!(下)
    唐代詩人及其外號大全,仙、佛、魔、狂都全齊了!在唐代,孟郊算是一位中進士比較晚的士人。他在科舉考試中多次名落孫山,直到46歲才中進士,他高興之餘,寫下了《登科後》這首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同臺對決,誰更勝一籌?
    都說唐代為強盛的時代,但是連年同吐蕃、突厥打啊打啊,打打交好一下,再打,然後再交好再打,打到滅國都沒繼續。那些守邊徵戰的將士太難了。但是正是他們讓中原有了和平的時期。唐代四大邊塞詩人都有那個在邊關從軍的經歷。
  • 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王昌齡的《出塞》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開元進士。詩作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有「七絕聖手」之稱。注釋:1.龍城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龍城,指盧龍城(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流放後創作一詩詞流傳千古,開篇首句家喻戶曉
    杜甫的詩詞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沉鬱頓挫,每首詩的文字都很精煉,被稱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的杜甫能創作出這種風格的詩詞主要跟杜甫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
  • 王昌齡《採蓮曲》,二十八字,滿足人對採蓮的所有幻想
    ——唐代:王昌齡《採蓮曲》說到採蓮,腦中則會浮現一幅優美的畫面。劃著槳,小舟在蓮葉中間穿行,走近蓮蓬,摘下來。那是多麼美妙而有趣味事情,想著不覺令人生出許多嚮往。我多麼希望自己能身處採蓮舟上,被荷花、荷葉包圍,剝開蓮蓬,嚼一顆新鮮蓮子。蓮倒是常見,只是採蓮的事,對我來說著實稀罕。
  • 未來講堂|王昌齡《出塞》 誦讀:田連元
    今天,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點擊收看出塞作者|王昌齡(唐) 誦讀|田連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作者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春夏秋冬一直都是古代詩詩詞的熱門話題,當多愁善感的詩人遇到了變化多端的四季,就會綻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詩詞魅力。傷春、悲秋、苦夏、傲冬,都成為了詩人寄託情感的最佳載體。當季節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之後,就幻化成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詞作品。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說意思熟讀這首詩後,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如果說不出來,就把下面的譯文讀讀,了解詩意。譯文只供參考,能敘述出大意就已經很棒,不要讓他們照書念經。★聊作者,記標籤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聖手」。他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鍾情於古代世間萬物所賦予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首詩應該是我們在學校時候學習過,出自詩仙李白之手。對於李白的詩詞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詩人結合我所有對於浪漫文學的期盼。
  • 王昌齡與李白、王維是好友,但與孟浩然的死有關,《塞下曲》賞析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
  • 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寫下《送柴侍御》,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
    許多中國網友見詩後感嘆「中國文化在日本」,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兩句是地道的唐詩,作者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非常著名的詩人,著名的「七絕聖手」。唐人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二人,元人辛文房稱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這句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極好。他的送別詩也寫得不錯,數量也多,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裡,送別詩有大概50餘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屬於唐詩中頂尖的水準,在中國詩歌史上非常的牛,牛到中小學課本都迴避不了它們。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張繼、劉長卿和顧匡的友誼。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