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流放後創作一詩詞流傳千古,開篇首句家喻戶曉

2021-01-20 騰訊網

杜甫的詩詞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沉鬱頓挫,每首詩的文字都很精煉,被稱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的杜甫能創作出這種風格的詩詞主要跟杜甫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

杜甫經歷了大唐盛世,也經歷了唐朝衰敗時期,見證了百姓疾苦,社會動蕩,所以我們在欣賞杜甫的每首詩詞的時候,都會感到沉鬱,憂傷之情,即便是一首描寫自然風光景色的詩詞,也會體現出這種情感。

01杜甫流落成都,創作流傳千古詩詞,深意不言而喻

杜甫經歷了大唐盛世轉變為硝煙四起,戰亂不斷的衰敗過程,白骨累累的社會現象讓杜甫不忍直視,他不是救世主,無法去平定戰亂,只能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在流放成都中,杜甫居無定所,好友不忍心看到他落魄,不得不出資幫助他在西郊處修建了一座草堂,作為杜甫的暫住地,這座草堂也是我們現如今最為熟知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這裡生活期間,是寂寞孤獨的,整日只有身邊的自然風光景色陪伴自己,在欣賞這些美景時,杜甫心緒湧上頭,為此特意創作一首《絕句》。細細品讀這首詩,雖然裡面的景色,語言非常美,但詩意卻很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首詩的前兩句,家喻戶曉,就連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倒背如流,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悠揚地歌唱,一隊隊整齊排列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可以說前兩句詩詞富有生機直接切入到自然美景,給人營造出一種特別清新輕鬆的氛圍,初春時節,萬物復甦,描繪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不過再細細品味後,我們會發現雖然杜甫把黃鸝、白鷺描寫得很生動,其實也是從側面描繪了自己渴望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人束縛自己,不會被任何煩心事打擾。

對於現在的杜甫來說在面對人生困境之時,他依舊積極向上,奮發圖強。

02詩的最後兩句觸景生情,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杜甫希望多年的戰亂能夠得以平定,看到窗外的融雪,不得不聯想到了西嶺,並用千年雪代替描述窗外殘雪,融入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而最後用一個「泊」字,可謂是寓意深長,杜甫一直都是漂泊不定的,在他的心目中希望能夠早日回到家鄉,這種睹物生情,思念故鄉,單用一個「泊」字就已經描述出了杜甫這種寄希望與徘徊在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03整首描寫景色的詩,卻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杜甫對大唐王朝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就是伴隨著唐王朝一同成長的,在父親的影響下,七歲的杜甫就學會了作詩,面對大唐王朝衰敗的景象,杜甫把沉鬱的風格都體現在每一首詩種,人到中年的杜甫流落到成都後,創作這首《絕句》,描繪了一幅獨立的風景圖。

但是杜甫卻一以貫之地表達了自己複雜的心緒之情,在構成統一的自然風景圖時,我們看到杜甫用聯想手法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寄託了自己的真實情感,暗示了他對當朝皇帝還是抱有很多希望的。

相關焦點

  • 唐代詩人用心寫1首江水詩,力求詞句完美,開篇頭2句即為傳世名句
    中華千古流傳的經典詩歌,讓我們在品讀欣賞時陶醉其中。我們佩服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學水平,用詞精準考究,詩句是那麼精練、含蓄、優美,古代詩人對寫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現在的人學習和借鑑。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在詩壇有令人敬佩的「詩聖」之稱,人們還親切叫他「老杜」。在中國文化詩歌中,杜甫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詩被流傳下來的共有1500多首。今天要欣賞的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公元761年所作,當時杜甫五十歲,已步入老年,居住在成都杜甫草堂。
  • 3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反覆咀嚼後魅力不減,讓人拍案叫絕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特別是那些經典的詩詞,韻味雋永,流傳千百年,讓人津津樂道。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關注我,和我一起欣賞3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反覆咀嚼後魅力不減,讓人拍案叫絕。如果你喜歡這些詩詞,可以背下來哦。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張繼、劉長卿和顧匡的友誼。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
  • 20首經典詩詞,都是在船上寫的,每一首都流傳千古
    古人愛在船上寫詩,除了舟船上的風景很好,更重要的是,詩人在船上,更易引發情思,或是思念家鄉,或是感慨飄泊…… 今天推薦20首經典詩詞,這些詩詞都是在船上寫就的,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大家背下來。
  • 杜甫流落成都,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人人會背!
    說到杜甫,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風格沉鬱頓挫。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杜甫這種詩歌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原因便是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經歷了各種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加上杜甫本來就崇尚儒家的仁愛精神。
  •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
    唐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美輪美奐,生機勃勃春夏秋冬一直都是古代詩詩詞的熱門話題,當多愁善感的詩人遇到了變化多端的四季,就會綻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詩詞魅力。傷春、悲秋、苦夏、傲冬,都成為了詩人寄託情感的最佳載體。當季節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之後,就幻化成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詞作品。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眾所周知,古代詩詞種類繁多,大多都是詩人的有感而發,而指定題材的詩作比較少。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
  • 王安石的這首詩,沒有1句是自己寫的,為何反成千古名作?
    最後,還要有新的主旨,以及符合詩詞格律。集句詩的起源很早,最早可見西晉傅鹹的《七經詩》。但發展和成熟卻是在北宋時期。其中又以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集句詩,最為人所稱道。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中就曾記載:「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即便黃庭堅曾批評王安石的集句詩《示元渡》乃「百家衣」,以為「正堪一笑」。
  • 唐代最花心的詩人,離了四五次婚,寫了一首詩,李白都自嘆不如
    在唐代,說起渣男,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元稹。少有人知的是,唐代還有一位「外貌協會」詩人,他只娶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離了四五次婚,真是個渣男詩人。就是這個「渣男」詩人,卻寫出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人崔顥。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能夠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由於人的審美觀是容易疲勞的,比如古代詩人寫月,許多人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那時候看來,也許十分新奇,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現在,倘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乏味,讀來沒有味道。
  • 四位年僅七歲作詩的詩人,皆為詩壇大家,流傳千古!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耀眼的詩壇一直是人才輩出,有許多光芒萬丈,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那些年紀輕輕就能吟詩作賦的神童詩人。第一位:駱賓王。黃庭堅七歲時就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令人拍案叫絕的《牧童詩》。年紀輕輕,便有如此閱歷與人生感悟,著實不可思議。《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 蘇軾的這首離別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令人印象深刻
    眾所周知,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是詩詞的重要特徵之一。其中多數詩詞表達情感是層層鋪墊,直到結尾才達到高潮。而有的詩詞卻是開篇就達到高潮,讀來令人印象深刻。譬如,北宋詞人蘇軾的名作《江城子·記夢》,它的開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便已經將他對亡妻深沉的思念表達得酣暢淋漓。
  • 能讓皇帝寫下悼文的詩人屈指可數,白居易的這首詩為何獲此殊榮?
    提起白居易,這位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我們能想到他《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他一生專注於寫實諷喻詩歌創作,《新唐書·元稹傳》記載:"元稹尤長於詩,與白居易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
  • 杜甫的一首經典詩詞,開篇驚心動魄,堪稱千古絕唱
    比如安史之亂,空前絕後的悲劇不僅廢掉了李隆基,就連楊玉環也葬身於其中,很多文人志士對此感慨頗深,創作出一首首詩詞流傳至今。 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
  • 詩詞典故:石破天驚——短暫的人生,千古的傳奇
    「石破天驚」這個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李憑箜篌引》中「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之句,「石破天驚」形容樂曲演奏的聲音高亢激越,聽起來具有驚天動地的氣勢。後來人們用「石破天驚」來喻指突然發生的事情讓人極度震驚,或者比喻文章、詩詞和言論等奇異驚人。
  • 兩首描寫寒食節的名作,千古傳誦,值得一讀
    寒食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寒食節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流傳了晉公子重耳與大臣介子推的故事,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這為忠臣,就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很多詩人都創作過寒食節的作品,比如唐代的孟雲卿就有,「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宋代的李清照就有「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寒食節期間,民間有祭掃、踏青、蹴鞠、鬥雞等風俗,體現了一種民族的根祖文化,更豐富了百姓們的文化生活。下面就分享兩首描寫寒食節的名作,千古傳誦,值得一讀。
  • 這位唐代詩人太冷門,寫了一首梅花詩卻流傳千古,三四句最經典
    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也十分經典: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其實,在唐代,有一首詠梅的名作,出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之手,這首詩即使在王安石和陸遊的詩作面前,也毫不遜色,這首詩就是唐代詩僧齊己的《早梅》。
  • 千古名句,別有洞天: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
    一直以來,很多同學對千古名句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背誦和默寫。 有些學生為了偷懶,背古詩詞只背千古名句,因為中考的古詩文默寫,基本上只會考到千古名句默寫,而且一大半都是死記硬背的上下句填空。 這就太小看千古名句的價值了:如果能做到會鑑賞古詩詞千古名句,那麼詩歌鑑賞一大半的題,就不會沒思路瞎寫。
  • 唐代僧人寫首詩,被大詩人改動一個字,僧人驚喜拜謝「一字之師」
    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都是篇幅很長的詩篇,他們認為我們的詩詞也應該寫上數萬行,才能把意思表達出來,他們不知道,古詩字數雖然少,可比外國詩歌難寫多了,他們寫數千行詩歌,我們用短短的四句就說問了,但包含的意思一點都不少。可以說是字字璣珠,寓意深刻。古代的詩人在詩詞創作上,非常嚴謹,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