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詞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沉鬱頓挫,每首詩的文字都很精煉,被稱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憂國憂民的杜甫能創作出這種風格的詩詞主要跟杜甫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
杜甫經歷了大唐盛世,也經歷了唐朝衰敗時期,見證了百姓疾苦,社會動蕩,所以我們在欣賞杜甫的每首詩詞的時候,都會感到沉鬱,憂傷之情,即便是一首描寫自然風光景色的詩詞,也會體現出這種情感。
01杜甫流落成都,創作流傳千古詩詞,深意不言而喻
杜甫經歷了大唐盛世轉變為硝煙四起,戰亂不斷的衰敗過程,白骨累累的社會現象讓杜甫不忍直視,他不是救世主,無法去平定戰亂,只能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在流放成都中,杜甫居無定所,好友不忍心看到他落魄,不得不出資幫助他在西郊處修建了一座草堂,作為杜甫的暫住地,這座草堂也是我們現如今最為熟知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這裡生活期間,是寂寞孤獨的,整日只有身邊的自然風光景色陪伴自己,在欣賞這些美景時,杜甫心緒湧上頭,為此特意創作一首《絕句》。細細品讀這首詩,雖然裡面的景色,語言非常美,但詩意卻很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首詩的前兩句,家喻戶曉,就連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倒背如流,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悠揚地歌唱,一隊隊整齊排列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可以說前兩句詩詞富有生機直接切入到自然美景,給人營造出一種特別清新輕鬆的氛圍,初春時節,萬物復甦,描繪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不過再細細品味後,我們會發現雖然杜甫把黃鸝、白鷺描寫得很生動,其實也是從側面描繪了自己渴望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人束縛自己,不會被任何煩心事打擾。
對於現在的杜甫來說在面對人生困境之時,他依舊積極向上,奮發圖強。
02詩的最後兩句觸景生情,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杜甫希望多年的戰亂能夠得以平定,看到窗外的融雪,不得不聯想到了西嶺,並用千年雪代替描述窗外殘雪,融入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而最後用一個「泊」字,可謂是寓意深長,杜甫一直都是漂泊不定的,在他的心目中希望能夠早日回到家鄉,這種睹物生情,思念故鄉,單用一個「泊」字就已經描述出了杜甫這種寄希望與徘徊在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03整首描寫景色的詩,卻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杜甫對大唐王朝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就是伴隨著唐王朝一同成長的,在父親的影響下,七歲的杜甫就學會了作詩,面對大唐王朝衰敗的景象,杜甫把沉鬱的風格都體現在每一首詩種,人到中年的杜甫流落到成都後,創作這首《絕句》,描繪了一幅獨立的風景圖。
但是杜甫卻一以貫之地表達了自己複雜的心緒之情,在構成統一的自然風景圖時,我們看到杜甫用聯想手法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寄託了自己的真實情感,暗示了他對當朝皇帝還是抱有很多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