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千古流傳的經典詩歌,讓我們在品讀欣賞時陶醉其中。我們佩服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學水平,用詞精準考究,詩句是那麼精練、含蓄、優美,古代詩人對寫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現在的人學習和借鑑。
唐代盧延讓寫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還有一位詩人賈島,寫詩經常是廢寢忘食,據說兩句詩用心琢磨了三年才滿意止筆,還激動得淚流滿面。曾因為埋頭苦想「推、敲」二字,和韓愈的馬相撞,在韓愈的點撥下才茅塞頓開,一首經典詩句流傳後世。
古人為一個字反覆推敲,詩人們善於活用詞語,有的形容詞、名詞都用作動詞,使詩句既鮮活又生動,仿佛呼之欲出。如宋代張先寫的「雲破月來花弄影」,把雲、月、花用擬人的寫法,給它們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同時使靜謐的畫面充滿了動感,栩栩如生。周邦彥寫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寫出了「鶯雛」從嬌憨的幼鳥到離巢逐漸變老的過程,還有那在雨裡豐肥,黃中帶紅圓潤的梅子,真讓人垂涎欲滴。
唐代詩人杜甫也非常講究鍊字鍊句,下面這首七律詩就足以說明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敬業精神。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 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在詩壇有令人敬佩的「詩聖」之稱,人們還親切叫他「老杜」。在中國文化詩歌中,杜甫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詩被流傳下來的共有1500多首。今天要欣賞的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公元761年所作,當時杜甫五十歲,已步入老年,居住在成都杜甫草堂。
賞析:題目中的一個「如」字,把江水猶如海水的氣勢突出出來,像海水那樣的波瀾壯觀,寬廣遼闊。但詩人不能長篇大論,用「聊短述 」短小精悍的七律詩描寫春暖花開,江中美景。
首聯二句和題目呼應,既然是短述,就不能寫平庸之句。詩人作詩有「性僻」,對詩句精雕細刻,力求每首詩都成佳句。一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表現出詩人對詩詞創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和感動人心弦的審美效果。詩人開始就有信心把這首詩寫好,大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氣魄。
鴿聯是寫杜甫在詩詞創作上有一絲不苟,永葆藝術青春的精神,才使得老年詩作出神入化,臻於完美的境界。年少時的杜甫在寫詩時就刻意求工,摒棄浮躁,認真推敲每一詩句,力求完美呈現在讀者面前,讓喜歡他的粉絲不失望。人到老年,詩意更加有內涵,境界高遠。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是非常賞心悅目的時候,有什麼愁苦都一掃而光了。頭兩聯不見江景,但詩人心中的江海之景早已存在了,這是採取虛寫的辦手法。
頸聯緊接著描寫江水實景,海水是渾厚寬廣,浩瀚無垠,氣象萬千。實際是把江水看成海景。這裡把江水江邊新裝了木欄,供人們悠閒地垂釣,我又準備一隻小筏,可當作進出江河的木舟,隨意遊覽江水海勢景色。這種看江如看海的寫法,令人回味無窮。
最後二聯詩人用一「焉」字作轉折,運思巧妙,融入新意。詩人內心希望有像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文學高手陪在身邊,就能一起遊覽山水風景,吟詩暢談,那是多麼愜意和快樂啊!詩人的結束語和首句相呼應,顯示出詩人對藝術最高境界執著追求的精神,這首詩確實如杜甫所願,真是字字精準,句句驚人。
縱觀此詩,詩人面對如大海壯觀洶湧的江水,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詩人在安史之亂後,流落到了四川成都,並在那裡建立了杜甫草堂。一次觀江景如海,觸景生情提筆寫詩,可一時思緒萬千,無從下筆,只好「聊短述」。整首七律詩五十六個字,首句即為傳世名句,寫出了杜甫詩風的特點,反應「詩聖」對作品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