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講詩:寫好古典詩詞需要錘鍊詩心,給當代寫詩人的四大忠告

2020-12-15 六不和尚

寫詩是一件苦差事,既要表情達意,又要別出心裁,更要有所寄託,使作品耐讀耐品。故千百年來,無數詩人在此事上嘔心瀝血,孜孜以求,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是也。杜甫曾有詩說「新詩改罷自長吟」,似乎為寫出好詩找到一個捷徑,一字曰「改」。今天王和尚就來探討下如何改詩,希望對諸位有所幫助。

首先,詩應該不應該改。

蘇軾認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不進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蘇軾與李白,均是天才級的人物,寫詩作文,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筆墨淋漓,文不加點。但是寫詩速度快,不代表他們從不作修改。好詩不厭百回改,相信每一個寫詩人都心有體會。姜夔有言說「詩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雖多亦奚為?」即是此意

△ 如何寫好古典詩歌,王和尚有秘訣

和尚曾接觸不少詩友,寫詩極少修改,並非是其作品完美無缺,其實是因為懶。匆忙寫就,急與示人,這種態度要不得。唯有精思細改,斟酌之後方可定稿。杜甫作詩的訣竅就是,改完誦讀,稍有不順即下筆修改,改完再誦讀,如是者三,詩自然鍛鍊精工,熠熠生輝了。

因此,和尚認為,詩寫成之後,自己要先多讀幾遍,細細推敲,實在找不出瑕疵之後再與人交流,如此交流才有益,才能越寫越好。王和尚最惡追求快且多之寫詩方法,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讀之則面目可憎,口齒生厭。王和尚曾經常對人戲言:作為男人來說,我明確地告訴你,快是病,得治!

△ 寫詩首先得學會修改

慢下來,細緻推敲,力求字字飽滿圓潤,才是寫好詩詞之道。

那麼,如何修改作品呢?

和尚以為,分兩種情況。其一,寫詩力求儘快抓住靈感,一有詩興就要援筆寫出。寫詩的過程不可過度求慢,慢則靈感逝去,詩意乾枯了。但是成篇之後就要返回頭細細推敲,字斟句酌了。我的經驗即寫要快,改要慢。返回頭先讀幾遍,若讀之不順,即修改字句;若句意不諧,則改整句整篇;若全篇無味,則果斷棄之,重新下筆來寫。此時需要多誦讀多推敲。

△ 慢下來才能思考更多

其二,詩改完之後,若實在無可改之處,可先置之不理,過段時間再看。宋人唐庚曾有言說「悲吟累日,然後成篇,明日取讀瑕疵自出,輒復悲吟累日,反覆改正;複數日取出讀之,病復出,反如此者數四」。此言甚有道理,詩之改非一時一日之功,可隔一段時間再來細看,則仍有可改之處。如此不厭其煩,自然有千錘百鍊之效了。和尚曾戲言:其人不死,詩改不止,即是此意。

然則改詩有何步驟呢?

詩之改曰「煉」,古人早有論曰有四煉,鍊字、鍊句、煉意、煉格。王和尚認為,寫詩至少要力求一字、一句、一聯、一半有出彩之處,否則這首詩就毫無存在意義,棄之亦不甚惜。

△ 寫詩要學會煉,力求千錘百鍊

鍊字,善於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

《文心雕龍》有言說: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詩欲妥帖,必須先推敲用字,此為鍊字。杜甫詩「飛星過水白,落月動簷虛」之「白」與「虛」即鍊字之處,「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句之「入」與「歸」亦是鍊字。鍊字即要用生動,形象且有力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作為詩句的關鍵字。

因此,改詩首先要著眼於用字,力求表意準確,生動形象之字。寫詩首先是用字,王和尚認為,第一不要生造詞彙,不要為平仄格律而顛倒用詞順序,不可湊韻湊字。湊即是不準確,不穩妥,不生動之意。用字要靠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也依賴於作者平素的積累,這一點就需要多讀多思考了。

△ 多讀書,從古人處學習詩法

王和尚認為,今人寫詩不好,其實無非兩點,要麼缺乏詞彙量,對文字的把握欠穩妥和熟練;要麼是對詩詞寫作方法,修辭技巧不夠熟練,這兩點是寫詩人最基礎,如今也是最欠缺之處。

鍊句,避免堆砌,把握氣勢與節奏

如果過了文字關,就要考慮鍊句了。宋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說:詩以意為主,又須篇中鍊句,句中鍊字乃得工耳。句法不成,詩就容易堆砌拼湊,軟弱平緩,神不旺,氣不壯。鍊句要力求奇警別致,聲韻響亮,表意充足。

△ 詩如江河,也講究氣勢

因此,在改詩時,也要注重句法的錘鍊,把握詩的節奏與氣勢。那些可有可無,枝枝蔓蔓的句子,對詩情意境無補充作用者,要一一去之,做到句法精煉,無一字虛設。比如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聯,有八重含義,可謂千錘百鍊。又如溫庭筠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全用實字,卻渾然一體,融合成一幅畫面,也可稱為鍊句之化境。

最簡單一個判別是,若七言可截作五言,律詩可改為絕句,則詩有臃腫之弊。王和尚認為,寫詩要善於裁剪,與主題無關,對詩意無補足之字句均可刪除。如今寫詩人,多隻知寫,而不知剪裁,雖長篇大論其實空洞無味,實為寫詩之病。

△ 詩詞之美在於意境

姜夔有言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此語值得深思。

煉意,胸中先有詩意才好下筆,別出心裁自能動人

為何寫詩,必然胸中有不可遏制之意方可下筆,此即煉意。為何詩要有寄託?心中若無一團詩意,下筆必然蕪雜無味。顧隨先生說,詩人都有一顆寂寞心,此心即寫詩的動機,亦是詩心所在。

所謂寂寞心,即有冷靜的自省,深刻的感悟和對世事人生的洞察,唯有自省詩才有深度,唯有感悟詩才會厚重,也唯有洞察,詩意才能通透。飽滿充沛的作品大多來自深刻的自省、感悟和洞察。否則詩意必然乾枯無味,拼湊硬刻之作多出於此。

△ 保養詩心,從自省開始

因此,和尚常自問:為何要寫這首詩,是有話要說,還是應付之作?如今寫詩人多是因事而寫,因應酬而作,或閒來無事附庸風雅,如此作品怎能耐看?蘇洵在磨練文章之法時曾寫道「讀書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胸中之言積之益多,不能自制,方試而書之」,此意即胸中先有勃然不可遏制之思,如此下筆才自然有如神助。

因此煉意即錘鍊詩心,沉思既久,發之為詩,自然言出由心了。另外煉意也有詩之立意之說,除字法句法外,切入的角度,立意的深刻與否,也關乎詩的高低。善寫詩者,總能別出心裁,不落窠臼,既新且雅,內存雍容厚重之質,外具瀟灑飄逸之形,如此寫詩,才算初得詩之三味。

△ 反思和感悟,詩才有深度

因此,返回頭審視自己作品,動手改之前,要考慮詩意時候合適,避免因應酬而拼湊,因即事而油滑,因漫題而膚淺。圓融、凝重、深刻從何而來?和尚以為,一靠積累,二靠觀察,三靠思考,四則依靠錘鍊了。

煉格,錘鍊格調,體現詩人氣質與修養

格調是個很難講的主題。格調可代表氣質、境界、深度等,一言以蔽之曰:不俗。嚴滄浪有云:詩之極致曰入神。何為入神?嚴滄浪謂之曰寫出真性情,且毫無雕琢痕跡,透徹玲瓏唯有興趣。清朝沈德潛之「格調說」,認為詩要溫柔敦厚,其言有物,具有原本性情。他認為詩可以理性情,善倫物,設教邦國,應對諸侯。

△ 詩中有境界,才能高格

清末王靜安之「境界論」則推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注重以沉重之心情,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飄忽,悲歡無據之意境。以此言詩,王靜安則認為詩要能寫無我之境,能參透宇宙人生之奧秘,既達到人性的覺醒,也有人性的依歸。

前人格調之說既深且奧,王和尚認為,格調即人的境界,也即詩中反應詩人的氣質。想寫出好詩,就要不斷拷問和修身,唯有此才能超越塵俗,略具空靈透徹之意。因此,寫詩既是自省,也是修心。既要言出由心,又能超越平凡。當然詩人之修心絕非看破悟透,而是力求真、善和美。言出真心,略無隱蔽,此為真;善寫能寫,既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此為真;而有深度,有感悟,有思想,有境界,此可稱為美。

△ 詩人氣質也需要錘鍊

因此,改詩也是不斷修心進取之意,唯有在格調上不斷用心,摒棄頭巾氣、脂粉氣,則詩自有瀟灑飄逸之姿,其意也就高標不俗,讓人吟詠不盡了。

如今之寫詩人,大多未思考過格調,或許筆力不到,或許用心淺薄,茫茫然寫去,樂滋滋炫耀,昏昏然四處亂撞,其實不過是求片言之譽,聊以慰藉空虛無聊之心罷了。所寫之詩,或者虛假,或者空洞,或者乾枯,或者堆砌,空有詩之形,毫無詩之實,和尚戲稱之「詩匠」,不過是連篇累牘的流水線產品,既無詩心也無詩意,一堆相似而無生趣的木偶。

△ 好詩不厭百回改

因此,改詩之時,要反思詩之格調,是否不俗,是否有境界,是否有寄託,是否有感悟,如此不斷自問,詩自然越寫越好,而詩心也就越來越完整圓融了。

相關焦點

  • 如何寫好傳統詩詞,王和尚揭秘詩詞妙法,只需要四個字:緣情體物
    想寫好傳統詩詞,請記住第一步:緣情體物 文/六不和尚寫詩,並非是難事。只要掌握技巧,勤加訓練,附以才情和巧思,寫出妙句也就水到渠成了。明朝儒學大師婁諒曾對王陽明說:「聖人必可學而致」,王和尚也可以正告諸君:「好詩亦必可學而致。」
  • 寫詩人的四大陋習,你犯了幾個?想寫好詩必須根除,第三個最要命
    寫詩人需要牢記:當代詩人的四大陋習 文/六不和尚詩詞到底是寫懷放抱,寄心申意之具,還是爭奇鬥巧,逞才雅謔之遊戲?古來並無定論。以其吟詠性情,設教邦國而論,詩有「詩教」之能。△ 王和尚論詩:當代寫詩人的四大陋習坦白講,古人對詩看得頗重,用力也最勤。不僅僅在於詩可以吟詠性情,誇才思而傲群賢,更在於詩具有教化人心之功能。
  • 跟著詩人去旅行 讓詩詞與江山相融,讓詩境與詩心共情
    而我,願意隨著詩詞去賞景,跟著詩人旅行。在江南煙雨中尋詩意,去詩人故裡地感詩心。穿越歷史時空,感受他們曾經賞景抒懷時的創作心緒,去傾聽他們詩詞中表達的意境。讓詩詞與江山相融,讓詩境與詩心共情,於是就有了自己用腳步丈量下的詩詞地圖。
  • 詩詞為何這麼美?一個字揭示詩詞的奧秘,王和尚講詩,寫詩有妙招
    王和尚談勢,寫詩如何張力十足?今日談詩,王和尚只說一個字:勢。何為「勢」?《說文解字》曰:勢,盛力,權也。即「勢」乃力之意,且多指未消失之力。就作文而言,「勢」可指文氣之張力,行文之氣勢。所謂條理,即詩之內涵;所謂鋒刃,即詩人之筆力。
  • 關於茶的詩詞,哪位詩人寫得最好,哪位詩人寫得最多?
    或者是早幾天採的茶葉好呢,還是晚幾天採的茶葉好喝呢?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大詩人李白也寫過關於茶的詩,他在遊金陵的時候,遇到族侄中孚禪師,受贈了一種叫做仙人掌的茶葉,於是寫了這首詩: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 寫詩如兵法,也要出奇制勝,王和尚論詩,如何奇正相合,寫好詩詞
    王和尚論詩:寫詩如何守正出奇?王和尚談詩,今天談詩之「出奇」。01.提出問題:寫詩為何要出奇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旁人常用之俗語俗意,自己就不必再蹈襲了,王和尚不愛寫「節令」詩,應酬詩即是為此。每逢端午,多有拼湊應付勉強寫之者,其意多俗,其句亦多粗,如此俗腔俗韻,又何必效仿跟風?凡遇題目,自忖不能出新出奇者,自不必寫。
  • 《掬水月在手》:詩歌衰落的時代,把古典詩詞的火種保留下來
    作為海內外公認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家,「唯一一位從民國傳承下來的詩人」,葉嘉瑩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研究、創作和教學,用一生的跌宕起伏,作為詩詞的註解,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她談詩論詞,以心印心,上溯詩詞創作之初的興發感動,以直悟配合詳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家。
  • 一個詩人走到一個小山村,看到一朵梅花寫了一首詩,其中意境很美
    在古典詩詞當中,梅花有著特別的意義指向。古人在詩歌當中一旦寫梅花,大多詠嘆的都是梅花的品格。畢竟梅花是冬天開放,傲立霜雪,這種不畏嚴寒的品格是中國古代很多詩人們所追求的。
  • 鍾振振雜談詩詞創作(三):當代詩詞創作的普及和提高
    唐代「詩豪」劉禹錫在寫給白居易的詩中說:「蘇州刺史例能詩。」(《白舍人曹長寄新詩有遊宴之盛因以戲酬》詩)如果我們各地的省市委書記、省長市長,也愛寫詩詞,能寫詩詞,豈不善哉!沒有條件的也應樂助其成。領導重視了,還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機制。要有專門機構、專業人員、專項經費去做這件事。這項工作,還應從娃娃抓起。
  • 唐代「四大女詩人」都寫過哪些膾炙人口的詩歌?
    唐代「四大女詩人」都寫過哪些膾炙人口的詩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王朝之一,也是封建社會歷史上經濟、文化、政治迅速發展時期。所以在國家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唐詩在當時社會也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唐朝就是「詩歌國度」,唐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我國文化和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元代老和尚寫了首詩,短短28字道出世人常犯的錯,令人肝腸寸斷
    一提起古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唐代詩人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在文學水平上難以超越,除此之外,古代還流行一種禪詩。禪詩大部分都是僧人所寫,雖然禪詩中的措辭與唐代大文豪們的作品無法比擬,但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卻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 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 農民詩人清風,用詩句記錄生活之美,絕美詩句,展現當代詩人情懷
    張少陽,網名清風,業餘詩詞愛好者,酷愛絕句尤其喜歡七絕,作品散見於《邯鄲晚報》等。王和尚總評:此為清風兄第二輯作品集,前輯如下:河北農民詩人把生活過成詩,走心絕句寫出平凡之美,感悟人生境界清風七絕選:世人盡道醉仙好,誰解村頭路轉迷清風兄是「滄浪群」詩友,為人略孤清貞介,不喜發言,唯好發詩,喜絕句,筆法亦輕靈細膩,和尚竊愛之。
  • 古人寫落花的詩詞有很多,只有這首詩境界最高,被頻繁引用
    喜愛詩詞的朋友們都知道,古典詩詞中,以落花、殘花為題材的詩詞有很多。比如李煜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還有《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等等等等,有很多。
  • 唐朝詩人失意時寫了一首隨感詩,流傳至今成經典,還被納入教科書
    古人給我們留下大量的詩篇佳作,古詩帶有音樂的美感,含蓄,朦朧,寓情於景,要表達的情感,意義都融入到詩中,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不僅感悟詩人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還能享受到詩歌的樂感美,古人還有邊朗讀詩作,邊搖晃著頭,像打節拍一樣,陶醉在詩詞的境界中。
  • 李家寧:詩人是靈魂的孤兒 詩是另一個自我
    福建省語文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詩詞楹聯會員。代表作:文學評論《紅消香斷》(45萬字);山水詩集《詩和遠方》(23萬字);抗疫詩集《人民至上》(45萬字)(均為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詩刊》《福建作家》《福建詩詞》《海峽文學》《青年文學家》《中國文藝家》《當代詩刊》《湖北詩刊》《人類的思想》《現代詩美學》等。
  • 96歲女詩人,北京電影節上的大女主!
    因為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一位詩人的故事,而且一位女詩人,一位已經96歲高齡的女詩人。這位電影節上的大女主究竟是誰呢?謎底揭開了!主人公就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的女詩人,葉嘉瑩。
  • 經常寫詩詞或對聯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文化水平?
    某人詩寫得好,中文水平好,可能文化水平高。但是某人不會寫詩,不會講中文,絕對不代表文化水平低。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門檻也一點都不高,會不會寫詩不足以作為文化水平甚至詩詞水平高低的判定依據。詩詞寫得好,詩詞文化水平高,詩詞寫得不好,詩詞文化水平偏低——這和會不會沒有關係,只看好不好。
  • 他被稱為「最懶詩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
    俗話說「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在於深而不在於廣」,我想這句話用在詩詞中也很合適。清朝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四萬多首詩,在歷朝歷代的文人中獨佔鰲頭,可是那又如何呢?誰能背出他的一首詩來?反觀有些詩人,雖然僅留下幾首詩,卻千年傳唱不衰。
  • 雪萊的詩唐詩已寫,並受宰相稱讚,美醉了
    雪萊的詩唐詩已寫,並受宰相稱讚,美醉了 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雖然沒有唐僧取經那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也會不順,比如工作、感情、或是受病痛的折磨。 古人不順時,總會寫詩詞來自我安慰。如李白會說:「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蘇東坡會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