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第1首: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弦。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這首詩的作者是無名女子。詩歌第一句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色彩,讓人感受到秋天特有的別離味道。而「碧溪彈夜弦」,既點明了夜晚,也說明了女子彈奏琴弦,可以看做成是寫詩的女子在邊唱邊說。
那么女子具體說什麼呢?後面兩句直接寫出來了。原來這是女子在哀嘆和情郎無法再相會,感傷時間匆匆流逝。在這種哀嘆之間,生命的美好與短暫都融於一體,而那種強烈的離愁別恨,也留在了讀者的心中,讓人難以忘懷。
第2首,《清明日次弋陽》: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權德輿。權德輿不僅僅是詩人,而且是宰相,名氣非常高。但不管是詩人重臣還是普通百姓,情感都有共同之處。只不過詩人能夠將情感融在詩歌中,讓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感。
這首詩是權德輿在清明節這一天的時候,想到親人而寫下的思念詩篇。大家都知道,清明節都掃墓的傳統。而掃墓的時候,家裡人往往都聚在一起。
正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的那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在遠方的權德輿,也不由得想起了親人。
既然提到了王維的詩歌,我們把權德輿的詩進行對比,忽然發現兩首詩的結構都非常相似。開篇先寫詩人身在遠方,無法見到家人。而後兩句則是詩人的一種想像,想像家人在節日這一天的行為。這種想像,真切說明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也讓人回味無窮。
當權德輿一個人看著「桐花覆水葛溪長」的景色,那種別離之愁思緒悠悠,延綿了千年,依然讓人動容。
第3首,《送僧東遊》:坐罷南山夏,東遊思浩然。與雲秋別寺,同月夜行船。一路鐘聲裡,千峰落木前。西來有祖意,不在普通年。
根據古籍《南濠詩話》記載,這首不出名詩歌的作者是明代詩僧德祥。當然,也有的古籍說作者是詩僧止庵和尚。
所謂詩僧,就是會寫詩的和尚。當時有宗泐、來復兩個詩僧十分出名,而德祥詩歌才華也十分出色,堪與這兩人匹敵。
這首詩是寫德祥與和尚朋友道別的情景。他的和尚要去東邊雲遊,而德祥就寫了這首詩相送。詩歌前兩句開門見山,點出東遊的事實。
「與雲秋別寺,同月夜行船。」這兩句則是十分精妙文雅的句子,深具禪意,令人回味無窮。「秋別寺」、「夜行船」六個字既點明了時間地點,也有一種幽靜的禪思,讓人感受到清淨氛圍,也感受到一種禪定功夫。「與雲」和「同月」的動詞運用,則是鍊字上的妙用,興會神到,不亞於古人苦吟之句。
「一路鐘聲裡,千峰落木前。」這兩句也是精彩至極,句子中沒有人的出現,只是景色的羅列。但仔細品味,人其實就在景色裡面。在這種鐘聲和落木的氛圍下,和尚東遊,顯然也在感受百味人生。
詩歌最後兩句則借用了禪宗祖師達摩東渡的典故,說這個和尚東遊也是別有用意,令人回味無窮。這樣的一首詩不但有文採,更具有禪味,相當有味道,讀起來讓人唇齒留芳。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