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每天有美文更新,謝謝!】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詞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精選了詩人白居易3首唯美易懂的詩,都是經典之作,值得背誦下來反覆揣摩欣賞。
第一首——《長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態,都充滿了哀愁。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託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昧深的特點。
相思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歷代詩家文人付諸歌詠的最佳題材之一。古詩中多用「長相思」三字,如《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長相思」、「著以長相思」、「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等。南朝陳後主、徐陵、江總,唐李白等都有擬作。內容多寫女子懷念久出不歸的丈夫。至於白居易這首《長相思》,則有其特定的相思對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第二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
它限定瞭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第三首——《清明夜》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整首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
卻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
一句「又是清明過了」,別有韻味,此詩取材,構思都別具一格;此詩也展現了詩人留戀美景,
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但無一字直抒胸懷,而詩人惜春之意無疑自顯。
註:此文章為頭條號凌雲飛雪首發原創,特此聲明!
註:本號已開通維權騎士!抄襲可恥!一經發現,馬上舉報,違者必究!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