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驚豔人心的3首古詩,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
第1首,《三垂岡》: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嚴遂成。嚴遂成的名字,相信多數讀者比較陌生。三垂岡的詩歌題目,相信不少讀者也是一頭霧水:「這是啥啊?」
其實這個三垂岡,關係到五代十國的一段歷史。晉梁兩方展開爭霸,當時晉王李克用逝世,其子李存勖展開千裡奇襲,在三垂岡設伏大敗梁軍,打敗了朱溫,成為轟動一時的關鍵戰役。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首《三垂岡》歌詠的是這麼一段相對冷門的歷史。開頭兩句,說李存勖是英雄,對抗朱溫的梁朝。「只手難扶唐社稷」,點明了五代十國的背景,說出了亂世的坎坷與無奈。而「連城猶擁晉山河」,說明了李存勖的才能,也從反面襯託了「三垂岡之戰」的地位。
李克用在聽《百年歌》的時候,曾經指著李存勖笑著說:「我馬上老了,但是這小孩是個奇兒,接下來二十年,他可以代替我出戰!」
百年歌,是西晉詩人陸機的組詩,共十首,唱人的一生從幼到老的景況與悲歡。但就是這樣悲傷的曲調,李克用卻因為李存勖的存在而放開了心懷,他覺得有奇兒在,足夠了。
所以,這一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體現了李存勖的英雄之氣,體現了詩人的佩服之情。
但如果大家讀過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就知道李存勖喜歡唱戲的伶人,後期荒廢朝政,最終到了「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的悲慘地步。
也因此,詩人嚴遂成在後世的三垂岡這裡,看到的不只是李存勖的才能,更看到了興盛之後的衰微,看到了歷史的一種無情。所以我們讀「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兩句,有一種穿越時空,驚豔人心的力量,其中的感慨,可以說凝聚了歷史興衰,讓人在短短14個字中感受到了滄桑無情,也嘆息著李存勖晚節不保,後半生的荒廢。
李詩歌最後兩句,則是詩人站在後世,運用這段典故,對前代歷史的感慨:「如今的三垂岡,早已蕭瑟,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三垂岡的存在,依然彰顯著英雄風採,也依然警示著後人。」
第2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一說到詩詞,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唐詩宋詞。而唐詩之所以燦爛星空,並非無源之水,並非空中樓臺,其實也是踏著前人的成績而青出於藍的。
在唐代前,就有不少優秀的詩詞。比如這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陶弘景。詩歌所寫是山中之事,但是詩歌背後另有玄機。
當時陶弘景隱居深山,齊高帝蕭道成給陶弘景下詔書,意思是讓陶弘景出山幫助朝廷。所以陶弘景寫了這首詩,來委婉拒絕蕭道成,表示了自己隱居深山的意願。
詩歌的意思很簡單,陶弘景說:「陛下問,山中有什麼東西,讓你那麼留戀呢?我的回答是,山裡面有很多的白雲。只可惜,白雲只能是自我欣賞,沒法送給陛下了。」
這種簡單而又深沉的情緒,初初讀起來覺得很平常,但仔細咀嚼,卻非常有味道。為什麼呢?我們的詩文傳統,追求的是含蓄的味道。陶弘景沒有直接說自己不想出仕,而是說自己像白雲一樣,只能夠孤芳自賞,卻無法勝任朝廷的事務。
這種巧妙的表達,落在蕭道成眼中,便不算不識抬舉,反而能夠一笑了之。我們看唐代詩人張籍為了拒絕李師道的招攬,特意寫下一首《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就可以知道,這種藉此言彼的含蓄表達,讓詩歌既有一種現實的功用,也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悠長味道,足以歷經千年而味道不減,讓人回味無窮。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詩詞呢?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