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為何這麼美?一個字揭示詩詞的奧秘,王和尚講詩,寫詩有妙招

2020-12-17 六不和尚

王和尚談勢,寫詩如何張力十足?

今日談詩,王和尚只說一個字:勢。

何為「勢」?《說文解字》曰:勢,盛力,權也。即「勢」乃力之意,且多指未消失之力。就作文而言,「勢」可指文氣之張力,行文之氣勢。蘇洵論孟子之文時,曾說孟子的文章文辭簡練,說理透徹,「語約而意盡」,氣勢磅礴「其鋒不可犯」;而他在論述韓愈文章時,曾說韓愈文章「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人自畏避,不敢迫視」。此均可理解「勢」之含義,即或精煉雋永,後浩蕩雄壯,然其中張力十足,氣勢逼人。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就「勢」之組詞而言,有「氣勢」,指氣象高遠,氣派宏大,或指氣韻暢達,格調雄偉,而詩文有氣勢,亦可稱為筆勢雄健。有「體勢」,指詩文的結構和風格,《文心雕龍》對「體勢」有兩種解釋,或圓潤流轉,或雍容端方。因此可知,「勢」既是指文辭表面的結構,也可指詩文表面出的風度氣格。

比如,杜牧之曾有詩「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秋色指南山之風景,而氣勢則是指南山在秋色之中表露的氣質、氣象和氣派。實為秋色,而虛則為氣質、氣象和氣派。「勢」多為詩文所表露雖虛而實存的氣質。因此,清朝阮葵生曾言:勢者,意之條理,而筆之鋒刃也。所謂條理,即詩之內涵;所謂鋒刃,即詩人之筆力。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01:「勢」的三種含義

寫詩,必須講究「勢」。勢即力,是詩文所表現之張力。無力則無勢,而其力則指詩文內所蓄積之力,引而不發方有勢。故《孫子兵法》釋「勢」時,曾言: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即,石頭置於地上,則無勢,移至山頂,雖引而不發,亦有衝撞奔騰之勢。

概而言之,蓄積飽滿,引而不發,即勢須內斂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比如,李頻《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離家在外,多年音書不通,本已在心中蓄積滿滿思鄉之情,但是走近家鄉卻心生膽怯,不敢問來人家中之近況。如此來看,內心情緒充溢飽滿,然而陡然勒住,其內在之張力更加充盈渾厚。

明末王夫之論「勢」最精,他說:作詩如畫畫,「咫尺應須論萬裡」,此即「勢」也,若非有勢,將萬裡縮於咫尺,僅僅是一地圖耳。諸君可觀山水畫,雖僅尺幅,然俯仰百變,氣勢高張,有萬裡之勢,為何如此?畫有濃淡,有對比,有留白,有主次,而畫也可表現詩人之感情,思想乃至情緒。王夫之繼而論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

概而言之,縱橫開闔,文情起落,自然有勢。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比如,杜子美之《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一語將諸葛亮之偉績概括殆盡。類似句子還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但最妙之句乃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八陣圖奧妙無窮,諸葛亮之偉績也如被江流衝刷而屹立不倒之石頭一般,但是終究沒有進取中原,甚至連吳國也沒有滅掉,此即「遺恨」。文情先高高揚起,然後以一聲嘆息結束,其鬱結之力,自然重有千鈞

清人楊際昌有言曰:短章意於有趣,難於有勢。短章如五絕,其作最難,篇幅短小,又要筆外有意,弦外有音,自然殊不易作。此「勢」即詩之餘韻。故王世貞有言說:五絕妙在愈小而愈大,愈促而愈緩,言有盡而意無窮

概而言之,以小見大,有意外意,味外味,亦可有勢。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比如,賈島之《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一句,隱士入山採藥,寫出其隱逸瀟灑之意,但對賈島來說卻渺然不可尋,雖知在此山之中,然雲霧繚繞,山高林密,何處追尋。然言外之意,亦寫出道之縹緲無為,不可琢磨之意。就如老子之《道德經》,雖僅五千言,但深邃浩茫,愈讀愈妙,何處是邊界,何處是核心?此亦是隱者給賈島之感覺。

以上即「勢」之三內斂,曰內斂、曰開闔,曰神韻

02:三個思路,幫助寫詩有勢

然則,具體寫詩如何做到有「勢」呢?

乾隆年間布衣詩人黃子云,論詩時曾說:作詩造句時須用全力,以助其氣。庶幾字字立得起,敲得響,縱極平常淺淡語,以力運之而出,便勃然生動。此言有三個要求,其一,用字飽滿有力;其二,用韻諧婉鏗鏘;其三,力求生動形象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黃氏所謂「用力」,即寫詩立意要精思,用字推敲斟酌。杜子美有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即寫詩要力求動人,若要動人必須精思,必須不落窠臼,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是也。姜白石有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人人都寫之句,不必再寫;人人難寫之句,我率意寫出,此可謂舉重若輕。若「不俗」必須精思。

而寫詩之用字,要力求飽滿有力,韓愈之「字向紙上皆軒昂」,即可謂有力最好之明證。如唐庚之「春著湖煙膩,晴搖野水光」句,湖水清澈凝碧,湖上輕煙用「膩」字,生動形象,寫出春日躁動潮溼之感;而湖水著一「光」字,可見湖水蕩漾,波光粼粼之感。此句千錘百鍊,愈讀愈有神韻。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寫詩須推敲每一字,力求其「立得住」,而絕無堆砌贅餘之病。此即用力之處。再如杜甫之「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雲曰薄,停曰宿,孤雲之縹緲,傍晚之慵懶,一筆寫出;而月為孤月,其在江面照耀,著一「翻」字,江水之澎湃亦側面寫出,化靜為動,更有神採。唐人也有句「明月飛出海」,此「飛」亦有神妙之處。

寫詩要講求用韻,追求音節鏗鏘,詩情暢婉。所謂用韻貴響,即是此意。杜甫有言「新詩改罷自長吟」,深得用韻之妙。詩寫就要多誦讀幾遍,氣滯音濁者可改之。杜甫寫詩最重氣韻,誦讀其詩可知其妙。

茲舉一例,杜甫《夔州歌》有詩曰: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其音節之洪亮,寫景之闊大,正可襯託武侯之千秋忠義。顧隨曾言:不可忘三字換成「系人思」,其意雖不變,然其音節卻弱了許多。這首詩寫得壯麗宏偉,細讀可知其妙。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用字之精準,用韻之鏗鏘,其歸結則在於「勃然生動」。如何才能生動?其一,要用字精準,意象生動,表意活潑;其二,則是詩之氣質,詩人之感情,表達之思想和諧統一,如此自然生動。所謂,雖平常語也有神韻,即是此意。

再舉一例,曾公亮之「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雖僅寫開窗望月觀江之平常事,然作者胸懷廣闊,想像之奇偉,其自信昂揚之態度,亦可從此句讀出。因此可知,文辭乃末節,詩意才是根本;若無宏闊心胸,何來壯闊之句?如此寫詩,焉能不生動?

此即為寫詩「張力」三要,曰用字,曰用韻,曰神理。

△王和尚談詩:一個字揭示好詩的奧秘

至於如何更為細緻地寫出「勢」,如何更好地表現詩之張力,且待王和尚後文慢慢道來。

相關焦點

  • 王和尚講詩:寫好古典詩詞需要錘鍊詩心,給當代寫詩人的四大忠告
    寫詩是一件苦差事,既要表情達意,又要別出心裁,更要有所寄託,使作品耐讀耐品。故千百年來,無數詩人在此事上嘔心瀝血,孜孜以求,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是也。杜甫曾有詩說「新詩改罷自長吟」,似乎為寫出好詩找到一個捷徑,一字曰「改」。今天王和尚就來探討下如何改詩,希望對諸位有所幫助。首先,詩應該不應該改。
  • 如何寫好傳統詩詞,王和尚揭秘詩詞妙法,只需要四個字:緣情體物
    想寫好傳統詩詞,請記住第一步:緣情體物 文/六不和尚寫詩,並非是難事。只要掌握技巧,勤加訓練,附以才情和巧思,寫出妙句也就水到渠成了。明朝儒學大師婁諒曾對王陽明說:「聖人必可學而致」,王和尚也可以正告諸君:「好詩亦必可學而致。」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即便是在格律詩尚未成熟之前,古人也非常講究音韻之美,正如沈約所說的: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若算是古絕,康震這首作品,也忽視了詩的音韻協調之美,第三句更是五連平,讀來十分拗口。雖然古體詩平仄比較自由,但也是相對而言,例如董文渙《聲調四譜圖說》中便一定程度探索出了古體詩的創作規律。
  • 寫詩如兵法,也要出奇制勝,王和尚論詩,如何奇正相合,寫好詩詞
    王和尚論詩:寫詩如何守正出奇?王和尚談詩,今天談詩之「出奇」。01.提出問題:寫詩為何要出奇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王和尚論詩:寫詩如何守正出奇?所謂「俗字」,可與精妙鍊字對看,用字意枯語拙者,可謂「俗」字。而格律不暢,用韻不穩者,可稱為「俗韻」。
  • 感受古代詩詞的幽微之美
    「詩詞讀了不少,搖頭晃腦也能背,但根本不理解詩詞背後的含義,不會靈活運用,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 排除應試,熟讀詩文到底有什麼用? 我想,它本是一種潤澤,一種滋養,一種廣義人生的拓展,而非功利之用,不是為了別人在講「武漢加油」,孩子會講「山川異域,風月通天」。
  • 詩詞大會王立群講詩成「段子手」,龍洋1字總結,說出詩友心聲!
    王立群:崔郊是個平平才子,也是個落魄寒士,但是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以孤篇揚名,他就這一首詩寫得特別好,這一首詩讓他千古流芳,所以,詩不在多,而在精。崔郊本來和婢女的相愛是美好的愛情,但是因為有外力的介入,把他們拆開了,所以有一種遺憾叫不得不放手,有一種痛叫有情人難得再見。
  • 詩詞寫作入門:幾分鐘教你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寫詩就是這麼簡單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號詩巷,這是我們《詩詞聯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 課程的第十一章內容。在格律方面,句內、句間的平仄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硬體,那麼第二大硬體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押韻。一、格律詩之押韻格律詩中的押韻也叫壓韻或葉(xié)韻,即為詩詞歌賦中句尾用同韻部字的形式。關於韻部:指同韻母字的所屬類別。
  • 跟杜甫學詩,掌握用典兩大訣竅,寫出典雅精煉詩句,寫詩乾貨分享
    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說詩詞如何用典。第一、概念解析:何為用典?其內涵與外延用典,也稱「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於詩詞文學則指「古代故事,或者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
  • 那些帶月字的詩詞,簡直美了心醉了魂
    #我們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詩詞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有的以山為題材,有的以花為題材,有的以樹為題材,其實,在我國古代詩詞當中,有很多是以月亮或者月份為題材來創作,可以說每一句詩詞都是傳世經典,美了心醉了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帶月字的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5歲半小選手認識3000字,熟背580首詩
    大年初四,《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正式拉開帷幕,但令人失望的是,董卿不再主持,換成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主持人龍洋。龍洋是二套財經頻道新湧現出的一名新秀,在之前的主持中廣受好評,這次被委以重任。但從現場效果看,她距離董卿還差了一個朱迅的距離。
  •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三連平、三平調分別是什麼,寫詩詞的大忌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與「三連平」前節回顧:在之前的章節中,咱們講了近體詩(格律詩)寫作時的平仄規則,總結來說,就是: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鄰句平仄相粘。這篇內容,我們主要講兩個寫詩的易錯點,同樣也是很簡單,分別是「孤平」和「三平調」,有的誤區踩進去了,還有補救的辦法,這個我們後面也會給大家講到,準備好小本本,我們開始吧。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七、撞韻撞韻是說詩的非押韻句的尾字即白腳用了與韻腳字同韻母的字,如我的「數以萬千求福祿,十之八九祭樽壺。」讀來有些拗口,我認為這也不是原則性錯誤,但應該儘量避免。一首律詩中偶有一處無傷大雅,兩處以上就會使整首詩失去應有的韻律美。
  • 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 李白一首不起眼的詩,力壓賈島名作,讓88位詩詞大會高手敗北
    有一次提到李白和賈島的兩首詩,其中出現了「長片夜明一滿葉安落」,需要組成和一首詩詞,大家一眼望過去就想到的李白的一首不是很出名的詩詞「長安一片月 「落葉滿長安」這句詩詞來自賈島的很有名的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中的一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句詩百人團有88位詩詞高手都答錯了,當時主持人和評委都差異的
  • 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
    有詩詞的時代是風情萬種的時代,那個時候每個階層都可以率性揮灑,用筆做閒雲野鶴,就連和尚也不例外,他們寫的詩叫禪詩,境界更高。所以在古時候的詩詞深處,藏著很多和尚的蹤影,在唐代,就有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他就是黃檗禪師。
  • 中華詩詞當中的詩之三要素
    系統論是按照要素、結構、功能的順序展開研究的,本文探討詩之要素。 包括詩詞在內的文學藝術在創作中有一個基本規律,在主客互動中創造一個新的審美對象。這裡有三個方面:主體、客體、新的審美對象。三個方面必然存在三個要素。具體到詩詞,那就是意、象、言。意是意識,即創作主體的精神活動或心理過程。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葉嘉瑩的故事太多,寥寥幾千字甚至幾萬字都說不完。在她90歲生日的時候,溫家寶發來賀詞,稱讚她:心靈純淨,志向高尚,詩作給人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這算是對她美麗人生的高度概括。她的伯父葉廷乂國學修養尤為深厚,膝下無女,對好詩詞又冰雪聰明的侄女甚為鍾愛,閒居無事時,常教她吟誦和寫詩。葉嘉瑩的人生有三大艱難的時刻。一是少年喪母1924年,動亂的年代,讓葉嘉瑩很小時就和南下的父親離別,此後再無聯繫。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再掀詩詞熱 "詩"入尋常百姓家
    其中,「日常生活化」是將經典詩詞與當代生活接軌,以詩詞之美為底色,以生活之美為歸宿。比如,為突出古典詩詞與當下生活的關聯性,節目首次增加傳統詩詞在現實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題,生動展現經典詩詞活在當下的魅力。   而「傳統文化性」是將經典詩詞與傳統文化打包,在詩詞之美的底色上,綻放更多、更燦爛的傳統文化光芒,體現出「詩入你我生活中,詩在千門萬戶中」。
  • 推薦10本學詩詞必讀書本,讓你更懂詩詞寫作
    (學詩必備)詩歌是古代文明的結晶,格律詩是其瑰寶。我們從小就在詩歌的氛圍中成長,對詩歌有一種天生的熱愛。然而,也有很多人喜歡詩歌,但詩歌押韻的概念卻很模糊。本文介紹了十本詩歌朗誦和創作的書籍,旨在揭示詩韻之謎,旨在引導廣大熱愛詩歌文學的朋友,真正領悟詩歌的魅力,為詩歌的鑑賞和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