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自昌文圖
風穴寺大雄寶殿前豎有一通明代石碑,刻立於1534年,雖歷經480多年的風吹雨侵,仍完好地保存了當初的狀貌,是寺院保存較好的碑刻之一。因碑文為明代汝州郟縣進士王尚綗所撰寫的《風穴賦並序》,其子河南舉人王同用篆體書刻制而成,故稱其為父子碑。其碑碑頭、碑體、碑座齊全,總高約5.5米,是風穴寺現存的規制較高的碑刻之一。碑正面為《風穴賦並序》,顯然此碑是專為《風穴賦並序》所立。而《風穴賦並序》成稿於20年前,作者到死也沒有向外公開,而是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保存,20年後卻高調立於風穴寺這塊在中原影響很大的文化聖地,有什麼特殊的歷史背景或藏著什麼秘密呢?
一、父子碑概況
父子碑碑頭、碑體、碑座齊全,且保存完好。由於選用石材上乘,歷經數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淋,至今一字不缺。
碑頭為螭首,碑座為龜趺,典型的螭首龜趺碑,屬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的規制。
碑頭高約1.2米,寬1.4米,厚0.29米,上盤兩條無角龍,就是龍生九子的螭,用在碑頭叫螭首,用有房脊頭叫螭吻。碑額篆體6字陽文:白雲寺風穴賦。
碑體高2.98米,寬1.37米,厚0.25米。
碑座高1.3米,龜形,為龍的第八子負屓,也叫霸下。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二、父子碑內容
碑刻正文全部為小篆,陰刻。題為風穴賦並序,尾為撰寫人、立碑人和書寫人。全文如下:
風穴賦並序
聞風,氣為之;天地之號也。五行得令,四時供序。而後八方之風,各應律而至,以成歲功。否則,變怪百出不可具狀。然有正有變,皆氣之為也。汝州獨有穴,又有所謂風伯者主之,故又有風伯廟。春祈秋報,祀饗靡闕,而風時為虐。予惑焉,感而賦之,其辭曰:
倚嵩陽之二室兮,瞻鵶路於隆中。鬱鳴皋以西圍兮,汝海灝以流東。倦予遊之倥傯兮,聊偃息於風穴。忳恆卦之未解兮,捫予腸之百折。俯千峰之白雲兮,憶鈞臺之天樂。謝箕潁之鳴瓢兮,媿龍山之帽落。藉吹噓於鼓籥兮,歷千古而互見。判正變於鴻鈞兮,本一氣之流轉。肇醇樸於三皇之世兮,煦雍熙於帝畿。
濯三王之清秋兮,慘五霸之悽悽。入虞弦以拔周木兮,縱烈火於狂秦。
憫七國擾擾兮,歌豐沛於真人。
懲奸雄之狐媚兮,烘一炬於長江。吹灘上之一絲兮,系九鼎於漢邦。揚沙石於昆陽兮,結河冰於王郎。醫昔日之休休兮,將誰復於爾傷。奮意氣之餘烈兮,雜氛颶於群籟。
粵予今之侘傺兮,念誰為之否泰。惟風伯之巍峨兮,敞廟貌之凌雲。惟歲序之迭遷兮,供祀事之孔殷。迓之以鸞乘兮,御之以龍軺。左陳剛鬣兮,右薦柔毛。
酌桂酒之芬烈兮,錯水陸之飫飽。坐以享予之報兮,一不聽餘之所禱。發土囊之先聲兮,驅天末之長煈。初習習以出谷兮,浸洶洶以怒號。飄忽鼓盪刺以撞兮,淜滂澒湧撼以颺兮,
騰走石於層空,颺埃沙於萬裡。伐巨木如朽葦兮,海水為之沸起。泣羈旅之逐客兮,阻京洛之徵人。方大火之如毀兮,醨雲雷而為屯。涸農家之跂望兮,鑠霖雨於垂成。怖雞犬之狘獝兮,又鵜鴂之無聲。園林胡以萎兮,嘉穀無實而容長。唁顑頷以歔欷兮,盡溘死以流亡。視壘壘之足畫兮,孰知謠諑之足哀。將卒歲之何依兮,望丘隴而裵徊。朝遺田之百畝兮,夕頹垣之百堵。顧何賴於谷中兮,乃隨山而鑿戶。掩涕淚以攜幼兮,雖未飽而娛懷。究窮民之無知兮,嗟何罪於風霾。亶此穴為厲兮,何乖予之前聞。詠周南之遺風兮,爰遵道於汝墳。撫景以傷心兮,徒意遠而無旁。惜眾卉以搖落兮,秊荃蕙其猶芳。鳴呼已焉哉!
甘馬革於櫪下,臥牛衣於溝中。跽微詞以伸志,悲遠遊之迴風。亂曰:
雨暘若時兮,風伯之司。旱魃為虐兮,匪伯之作。睠爾風伯兮,何庸何尤。曰祈與報兮,厲爾春秋。天高難頌兮,民隱叵說。安得帝怒兮,爰塞此穴。庶幾群動兮,其獲銷歇。
時正德十年歲次乙亥秋八月十有九日。癸酉。
賜進士出身,山西布政司左參政前吏部稽勳郎中,奉義大夫郟縣蒼谷王尚綗賦。
賜進士出身,奉調大夫汝州知州青野趙一中命工刻石。承務郎同知東旅丁夢弼,從仕郎判官沇州唐容,吏目姑蘇陳尚志等立石。
昔先郡予嵩山遊回過風穴寺賦此。同時修侍於今廿載餘矣。遐想感慕,曷勝悲愴。
嘉靖甲午夏至日男舉人王同謹書。
三、父子碑的價值
風穴寺的父子碑的價值,除以上涉及的內容,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其一,對研究王尚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碑刻明確記載《風穴賦》創作的時間為「時正德十年歲次乙亥秋八月十有九日。癸酉。」並指出此賦是「昔先郡予嵩山遊回過風穴寺賦此」。《蒼谷集》收錄的《風穴賦》漏掉了這句話,給後人研究王尚綗詩文造成一定的困難。從《風穴賦》成文的時間,可以推出《蒼谷集》其他詩文的成稿時間,特別是王尚綗遊嵩山撰寫的七絕《三祖庵》和七律《嵩山》的時間。
其二,對王同的書法成就給予了全面展示。《直隸汝州志》肯定了王同的書法成就,稱其善草書。此碑牌額、正文、落款全是篆書,整體端莊遒勁。篆書在書法中是公認最難寫的。王同全部用篆體書寫父親的得意之作,也是對自己篆體書法的認可。這通碑的碑陰則是記事碑,為《汝州千峰白雲寺重修毗盧殿記》,也是王同書寫,則為另一風格,全文為楷體,剛勁有力。此碑王同沒有用其「善草書」的特長,說明王同對自己篆體和楷體書法的自信,企望自己的篆書與父親的《風穴賦》一同名留後人。
其三,記錄了嘉靖新政對汝州的影響。刻制父子碑的時間為嘉靖甲午年,與王尚綗撰寫《風穴賦》的時間正德十年相距20年,距王尚綗離世不到3年。為什麼在這個時間刻制《風穴賦》碑呢?碑文中沒有說明。但從「修侍於今廿載餘矣」看出,王尚綗撰此賦沒有發表,而是小心保存20年。明正德年間的文字獄是非常有名的。所以王同才「遐想感慕,曷勝悲愴」。從碑文落款來看,命刻石人為汝州知州趙一中,立碑人為同知丁夢弼、州判唐容、吏目陳尚志等。汝州的一、二、三、四把手為一篇賦立碑,說明是官方行為,是經過「班子會」討論通過的。那麼汝州官方為什麼這麼重視《風穴賦》碑的刻制呢?
明成化十二年(1476),汝州升為直隸州後,發展再度步入輝煌期,特別是文化教育,非常發達,人才輩出,影響至清末,在河南八府一州中很有名氣,汝州轄區設立的公學、私學數量,每年科舉考中人數多次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僅次於轄30個縣的開封府。成化年間,汝州考中進士者2人,中舉者13人。這與歷任知州重視教育不無關係。
查《直隸汝州全志選舉》,嘉靖改元十三年間,汝州和伊陽無一進士和舉人,寶豐一進士一舉人,魯山一進士,惟郟縣兩進士九舉人,說明汝州整體教育是退步的。
嘉靖繼位後,實行了「嘉靖新政」,對前朝的政治、經濟、人事等多方面的蠹政革除,朝政為之一新。在人事方面,一是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在考試文體方面要求平實爾雅,裁約就正。進行說理,一定要極盡事物的原理;議論事務,必須要通曉經濟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是這樣,必然不可用。對各省鄉試中央派二人為考官,以及時彌補主考之所不及,以保證選取的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二是採用舉薦和考試並舉的用人機制,對舉薦有功之人給予獎勵。
命刻碑人汝州知州趙一中,直隸青縣(今河北蒼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殿試二甲80名中的第67名,賜進士出身。趙一中是嘉靖新政人事改革的受益者,中進士後即到汝州任職。他從一介學子躍升為地方大員,必躊躇滿志對待他人生的第一站。趙到汝州任職後,就從振興教育入手來建樹自己的政績。修學宮、獎私學,整修各地的進士坊,到當朝各科進士家中訪問等。在王尚綗家中,王同展示了父親20年前撰寫的《風穴賦》,趙得知當年是王尚綗去世三周年,就命當時書法聞名遠近的王同重修抄錄《風穴賦》,豎碑在風穴寺,一則對王尚綗的紀念,二則當年為三年一度鄉試,豎進士碑對汝州學子進行榜樣教育,激發學習備考激情。這可能是刻制《風穴賦》碑的一個原因。可喜的是當年河南秋季鄉試揭榜,汝州考中兩名舉人,一為郟縣的李良能,二為寶豐的劉敏政,劉敏政還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以亞元的名分為汝州教育重新贏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