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漢時期中日之間經濟文化交往便十分頻繁,幾千年的文明交流中彼此相互學習,合作交流,給予對方的影響也十分深遠。
在經濟方面中國古代對日本的影響更為廣泛,典型的日本古代貨幣的演變中就包含中國經濟影響的因素。據史載,公元708年,日本就仿唐「開元通寶」鑄造了第一枚自己的銅錢「和同開珎」,之後的二百五十年間日本政府又先後鑄造了十一種貨幣,並與「和同開珎」一起,統稱「皇朝十二錢」,皇朝十二錢可以說見證了日本古代貨幣經濟的發展變遷。那麼這篇文章主要就是以「皇朝十二錢」的發展過程為例,來談一談日本古代貨幣的歷史演變。
仿唐系列的「皇朝十二錢」
朝代的貨幣演變,記載了一個皇朝的經濟興衰過程。朝代的經濟的興衰與當時的政策律也有較大關係,初期日本的貨幣制度就是仿唐政而制。
仿唐而制,日本古代那些金、銀、銅錢的出現
公元708年,元明天皇期間,日本「仿唐」風氣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學習盛唐的律令制度。受唐朝貨幣制度的影響,於和銅元年開始鑄造以唐開元通寶為模板的貨幣。據《續日本紀》記載:「和銅元年五月壬寅,始行銀錢」,「和銅元年七月丙辰,令近江國禱銅錢;八月己已,始行銅錢」,這就是和同開珎銀錢與銅錢貨幣的發行之初。
公元760年,淳仁天皇期間繼「和同開珎」錢之後,又開鑄了一種新銅錢「萬年通寶」,與此同時還新鑄了「開基勝寶」金錢和「大平元寶」銀錢。據《續日本紀》卷十六記載:其新錢文曰萬年通寶,以一當舊錢之十。銀錢文曰大平元寶以一當新錢之十。金錢文曰開基勝寶,以一當銀錢之十」。不過,當時金、銀錢的鑄造數量都很少,作為貨幣流通作用並不大。
皇權所需,政治意義濃厚的「皇朝錢」
公元765年,稱德天皇時期又鑄造了一種新銅錢「神功開寶」,和之前的銅錢共同流通於市面。但當時政府為了推行鑄造的銅錢,也採取了「以一當十」的比率去鼓勵新錢的流通。
據史記載,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始大規模模仿唐朝長安城進行城市工程建設。而這一時期為解決建城的資金問題,政府開始頻繁地鑄行新銅錢,以填補勞工費用。而這一做法自然造成當時的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政府一味的造新錢,卻沒有顧及到老百姓和市場流通的需要,因此,埋下了後期經濟混亂的伏筆。
公元794-890年期間,皇室又鑄行了承和昌寶(仁明天皇)、長年大寶(仁明天皇)、饒益神寶(清和天皇)、貞觀永寶(清和天皇)、寬平大寶(宇多天皇)多種貨幣,每次新鑄銅錢間隔都在10至20年間。在這一期間,皇朝錢的出現只是為了皇室自身的政治統治,為推行貨幣發布律令強制市面流通使用,造成錢不值錢,經濟混亂的狀況。而當時的民間為逃避使用也採取「沉默」的「反抗」,例如,製造私錢等,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外,平安京城市工程建成之後,皇室朝廷又新鑄發行了兩種銅錢,分別是:公元907年醍醐天皇期間新鑄行「延喜通寶」和公元958年村上天皇期間新鑄行「乾元大寶」。這一時期,由於前期貨幣發行過多經濟低迷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百姓對貨幣的使用越來越牴觸和厭煩,以至於後期皇朝錢的流通更是困難,而日本古代最後的貨幣「乾元大寶」最終也沒能流通於市面。至此「皇朝十二錢」結束了日本古代貨幣的使用和發展。
日本古代貨幣經歷的那些「風風雨雨」
日本古代關於貨幣最早記載出現在公元683年,據《日本書紀》載:天武天皇十二年頒布詔書,要求「自今以後,必用銅錢"。說明在此以前日本市面流通貨幣並非銅錢,而從日本貨幣簡史中也能看出之前市場流通多為紙幣,自我國盛唐時期,日本「仿唐」風氣盛行之後,日本古代早期貨幣開始才出現並流通起來。
和銅精良,始於奈良
據《續日本紀》卷四記載:「和銅元年春正月乙巳,武藏國秩父郡獻和銅。」元明天皇認為銅是罕見之物,且色澤形狀獨特,故有祥瑞之意。為了讓「和銅」的吉兆幸及萬民,於是改年號為「和銅」。並仿效中國唐「 開元通寶 」錢鑄造自己的第一種貨幣「和同開珎」。幣材先用銀 , 後用銅,錢文隸書。旋讀、銅幣錢文由藤原魚養書寫。在皇朝十二錢中出現最早且且製作最為精良。
淳仁天皇期間鑄行的「萬年通寶」文與唐「開元通寶」錢一樣,為隸書,相傳為入唐留學多年的吉備真備所書。據《續日本紀》記載:「神護景雲元年二月丁未,從五位下吉備朝臣真事為鑄錢員外次官」。由此可以看出吉備真備鑄錢能力較好,足以勝任相關職位。而且日本首次在錢幣上直接刻上「通寶」二字,可以說是直接模仿開元錢的最好的例子。
奈良時代最後的銅錢——神功開寶。《續日本紀》中記載:「天平神護元年九月丁酉,更鑄新錢,文曰神功開寶。與前新錢,並行於世。」說明「神功開寶」的發行並沒有替換掉萬年通寶,而是實行舊錢停鑄、新舊錢並行的政策。因此,奈良末期呈現的是三錢並行流通的模式。「神功開寶」錢文四字亦隸書,相傳也為留唐學者吉備真備所書。
政治象徵深厚,「盛產」的平安時代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即位,延曆三年遷都山城國長岡京。擇葛野之地營造新京,名平安京。延曆十三年遷都平安京,由此,日本進入平安時代。平安時代朝廷共鑄造和發行九種貨幣。這九種貨幣在外形上除繼續延續唐開元通寶錢的基本特徵外,也開始出現自己的風格。
據《續日本紀》卷四十記載:「延曆九年十月己酉,從五位下多治比真人乙安為鑄錢長官。」延曆十五年鑄造「隆平永寶」,隆平永寶錢文是由桓武天皇御書,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天皇書寫的錢文,由此可以看出對其賦予濃厚的政治期望。
《日本紀略》載:「弘仁九年三月庚寅,改長門國司,為鑄錢使。同年,政府下詔發行「富壽神寶」。富壽神寶錢文是由入唐高僧弘法大師所書寫,儘管形質依然跟唐開元通寶一致,。弘仁十一年二月政府裁減鑄錢司判官、主典各一名,縮小了鑄錢規模但貨幣質量已經遠不如早期,因此,其鑄造量也大量減少。
承和二年正月「承和昌寶」錢的誕生。《續日本後紀》承和二年正月戊辰條:「資幣已賤,不有平量,何救流弊,是以今制新錢,以葉通變」。可見貨幣發行主要是為了促進貨幣流通,改善現狀。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年號作為錢名,且錢文由原先的隸書變為楷書,由此之後,錢文開始出現轉變。
貨幣粗劣,泛濫的「皇朝錢」
仁明天皇期間,嘉祥元年九月,政府直接以改年號之名再造「長年大寶」錢。幣材用銅 , 錢文楷書,旋讀,錢文由仁明天皇御書,但貨幣的質量大小製作皆粗劣。長年大寶的流通相對艱難。
到了貞觀年間,第一次出現一代天皇再次造幣。先是貞觀元年鑄行「饒益神寶」,後是貞觀十二年又發行了「貞觀永寶」。饒益神寶依舊沿襲了「以新換舊,新舊並行」的政策。但由於此錢含銅量極低,且重量較輕,易被仿製,因此引發了民眾「撰錢」的風潮。為改善現狀,政府不得不停止貨幣流通,又於貞觀十二年重新鑄造新錢——貞觀永寶。據《日本三代實錄記載當時:「新鑄貞觀錢,文字破滅,輪郭無全。凡在賣買,嫌棄太半,譴責鑄錢司,令分明鑄作」。可見錢幣的質量並沒有得提高,經濟混亂的現象也並沒有改善。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寬平二年。宇多天皇期間,鑄造新錢「寬平大寶」,幣材用銅鑄造,錢文楷書,為宇多天皇所御書。據《類聚三代格》寬平八年的太政官符記載,當時一年內向國家繳納的錢幣只有五六百貫,僅達到約預期目標的七分之一。說明在這一時期貨幣鑄造量銳減,難以滿足當時國家的需要。到了延喜七年十一月,醍醐天皇期間「延喜通寶」發行。貨幣為銅或鉛所著,雖相比貞觀年間貨幣含銅量有所提高,但質量依舊劣質。延喜錢是繼「和同開珎」以來流通時間最長的錢幣,共持續了五十一年。
最後的「皇朝錢」——乾元大寶」的發行。乾元大寶始鑄於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幣材用銅或鉛鑄造,錢文楷書,為阿保懷之所書寫。由於長久以來貨幣發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長期的經濟混亂,物價膨脹,乾元大寶也終沒能順利流通起來。儘管政府強制使用,效果也不佳。
結論
「皇朝」二字體現的是日本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律令制的政治制度。「皇朝十二錢」是日本皇室朝廷對古中國唐朝銅錢幣制的模仿,皆是以銅材鑄幣,而鑄造銅錢,日本古代貨幣製造前期,質量材質相對較好;但到了後期由於銅礦短缺等因素,錢幣鑄造量驟減,呈現粗劣的傾向。再加之,較高的公定價值的規定,人們更加排斥使用。最終導致貨幣流通的終止。
在日本古代歷史上,皇朝十二錢的鑄造和使用,不是由於商品經濟的成熟使市場自發產生對貨幣的需求,而是由律令制國家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結果。皇朝十二錢不適用日本的經濟發展,它只是為強化律令國家的體制而仿唐政製造,隨著律令制國家開始解體,政府被迫放棄了貨幣的鑄造發行。最終,以乾元大寶為終點,這些見證了日本古代經濟政治發展的貨幣「皇朝十二錢」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日本書紀》
2.《續日本紀》
3.《日本紀略》
4.《續日本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