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格格,我們總會認為格格就是皇帝的女兒,再看清宮劇時,特別是曾風靡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讓更多人認為格格等同於公主,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清朝入關前室沒有「格格」這一稱呼的,清朝入關後,格格稱呼逐漸多起來,但其實還是有嚴格分別的
首先:公主和格格稱呼的歷史起源不同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號,簡稱為主公。公主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意思就是周天子嫁女兒是有爵位為公的諸侯主持婚禮,簡稱公主,再後來皇帝的女兒都被稱為公主,成為一種尊貴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直延續到清朝。
而格格是滿清特有的稱呼,是王爺女兒的統稱,相當於現代有錢人家小姐,女士的尊稱,起初滿洲的貴族人家的女兒都可以叫做格格。起初努爾哈赤的女兒就專門叫做格格。不過後來清朝學習漢人,皇太極為鞏固漢人思想,學習漢人禮儀,仿效明制,於1636年規定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而格格也可以作為王公宗親的女兒尊稱叫法。
等到清軍入關後,又做了新的規定,皇后生的女兒稱為固倫公主,嬪妃所生的女兒稱為和碩公主,親王所生的女兒稱為和碩格格,郡王的女兒稱為多羅格格。 公的女兒就叫做公格格。到了雍正時期又有一些變化,和碩格格改為了郡主,多羅格格改為縣主。所以呢,格格並不是皇帝的女兒的專稱,所以嚴格來講,還珠格格和新月格格都是不正確的叫法,叫公主才是正確的。
其次:公主和格格的身份地位不同
在眾多公主的封號中最高級別的是皇后所生嫡女叫固倫公主,地位相當於親王,
是最高級別的公主了,只要見到這個稱號就證明其地位高貴,而其他妃子所生叫和碩公主,地位相當於親王世子,一般是庶出,在尊卑制度森嚴的古代,嫡女的地位自然高於庶女,固倫在滿語中其實是天下的意識,而和碩在滿語中表示地方,這個兩個名字明確的表達處各自地位高低,這也從側面說明封建社會對等級制度的嚴格要求。
另外公主封號需要皇上親自加封,因此在清朝能被稱之為公主的都不會是地位普通的女兒,格格這個稱呼只要是皇帝之女都可以,貴族大家的女兒也可以稱為格格,只不過一輩子不可能有公主封號。其實在清朝建立之初,格格還分為滿人格格和漢人格格,保留著很多漢王職位,直到康熙上位,這些漢王被逐漸廢除,漢人格格就不復存在,
也就是只有皇帝生的女兒叫公主,其他人不可以叫,格格,可以是親王、君王、總是的女兒叫格格,後來滿人生的女兒也可以叫格格。
結語:
其實公主和格格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公主和格格一個是封號,一個是稱呼,
代表的是皇帝的女兒,就是只要是皇帝的女兒都可以成為格格,而公主側是需要皇上加封的,可以說是更高級別的「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