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趙春曉) 26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湖南省桑植縣委副書記、縣長趙雲海表示,從1994年起,國家知識產權局已連續幫扶桑植縣2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桑植縣充分利用智慧財產權行業優勢,打造「質量高、發展快、模式好」地理標誌產品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促進地方扶貧產業提質增效,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趙雲海表示,首先是質量高。桑植縣地處武陵山脈腹地,地理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適宜,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和生態多樣性更是全國有名,具有地標特徵的農產品比較多,地理標誌工作具有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桑植縣一直將地理標誌培育作為推動地區特色經濟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獲得地理標誌認定後,農產品價值明顯提升,發展就很快,比如「桑植白茶」先後獲第十一屆「中華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湖南省「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湖南茶葉精準扶貧十大品牌,「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大創新產品」「袁隆平特別獎」等多項榮譽。
其次是發展快。目前,桑植縣共培育了「張家界大鯢」「桑植魔芋」「桑植蜂蜜」和「桑植白茶」4件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以及「桑植蘿蔔」「張家界大鯢」2件地理標誌產品,地理標誌擁有量居張家界市第一。與此同時,「桑植粽葉」「桑植油茶」地理標誌產品已進入申請程序。「桑植白茶」茶園面積發展到7.9萬畝,大小茶葉加工企業46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規模以上企業6家,擁有「桑植白茶」「西蓮雲霧」「三鶴園」等多個品牌,2019年產值達2.28億元。桑植粽葉面積約27萬畝,種植面積近2萬畝,產值超過2.2億元,兩個產業的產值就有4.5個億左右。2020年,「康華粽葉」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光明日報》在桑植縣採訪的時候有一篇報導是這樣寫的,叫《「兩片葉子」富了一個縣,湖南省桑植縣走出了智慧財產權扶貧路》,在這篇報導中對粽葉和茶葉總結了兩句話:「點葉成金,粽葉成了脫貧致富葉;白茶扶貧,茶山搖身變『金山』」。
全縣現在有4萬農民採植粽葉,至少帶動了1.2萬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年銷售冷凍粽葉13億片,幹粽葉3000噸,冷凍粽葉的銷售量佔全國市場的70%,幹粽葉佔全國市場的20%,茶葉的產業在地理標誌確定以後發展非常迅速,大約覆蓋了全縣建檔人口30%,在獲得地理標誌產品認定以後相關的產業快速發展,全縣現在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5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43家,家庭農場38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3家。
最後是模式好。在地理標誌產品的社會引領和帶動下,桑植茶葉、粽葉等農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收益分紅、參與勞務等多種形式,形成了地理標誌產品這個品牌,與「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迅速建立了與貧困戶穩定利益連接機制,特色產業規模迅速提升,為扶貧產業的全覆蓋、農民輸入穩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下一步,桑植縣將繼續強化智慧財產權工作,持續運用好地理標誌和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圍繞「源來桑植」區域公共品牌,繼續打造智慧財產權精準扶貧的世界樣本,切實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趙春曉、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