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指南:陸門一甕城一城樓一水城一吳門橋一瑞光塔
盤門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屹立於古城蘇州西南,關隘雄踞之地。在此俯視城內,林木蔭翳,水巷縱橫,東北面飛簷翹角的瑞光古塔拔地而起。
高聳入云:鳥瞰城外,古運河懷抱城郭,自北奔騰而來,由此折向東流,吳門古橋枕臥其上,極目西望,太湖煙波浩渺,群山黛痕一抹,風景格外豔麗,人文內涵極為豐富。整個景區以盤門水陸城門、吳門橋、瑞光塔為主要景點,人們習慣稱之為「盤門三景"。
盤門是蘇州古城遺址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部分。公元前514年,昊王闔閭為治國安民,以近至遠,圖霸中原,下令由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興建蘇州古城,歷史上稱之為闔間大城。城有陸門八座,水門八座。
《吳地記》稱其西南水陸城門舊稱「蟠門」,門上置有木刻蟠龍,因盤門處於辰位,辰即龍,表示以龍克蛇,震懾強越。後因其地水陸紫回屈曲,改稱盤門。初期的盤門,由水陸各兩座城門並峙而成,城垣為土築,五代吳越天寶十年(917年)加砌磚石。宋代建有城樓,元初門樓俱毀。現存檔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後經明、清兩代續修。
甕城牆為張士誠增建,甕城門較小,全部採用花崗巖構築,為近現代改建。甕城四周城牆陡峭,陸城門分內外兩重,中間為甕城。古代作戰時,用於誘敵深入,閘斷後路,關門殲之,如同甕中捉鱉。甕城、城樓和兩側城牆高5米多,厚9~15米,厚度超過高度。城牆上城樓巍巍聳立,飛簷翹角,氣勢雄偉。
內城門拱門上可見3個方孔,這是專門設計用來防範攻城之敵縱火燒城門,注水滅火防火的孔。陸門北側有一條長約20米、寬3.5米的石板馬道,舊時為宋城兵馬、輜重兵器.上下城牆而設,由此可以輕輕鬆鬆登上城牆,俯瞰水陸城門全貌。城牆上的鋸齒狀雉堞、女牆、閘口、絞關石等,均保存完好,遊客於此可好好端詳冷兵器時代踞城戰守的工事,所謂固若金湯,由此可見大概。
兩道水城門一前一後,與陸城門連為一體,水門位居陸門南側。水門上的石拱橋為元、明時期的遺構。兩個水門之間設有暗道,供守城官兵上下城門與水道之間使用。水門原設有水閘和柵門,遇有情況,隨時可以啟動絞關,關閉或打開柵門與水閘。因此,水門不僅可以用來作軍事防禦,而且還可以作為水利設施,控制內城河的水位,抵禦旱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