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3式突擊炮酷似中國09式】
日本「輪式坦克」,充當境外打手
作者: 羅山愛
「它是為『尖閣』(即中國釣魚島)而生的!」 10月9日,當日本開發的一種新型戰車亮相於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試驗場時,日本的主要媒體用如此的標題進行報導,暗示它與現今的釣魚島、獨島(日本稱「竹島」)乃至「北方四島」等爭端有關。這就是「13式機動戰車」。
據日本《坦克》雜誌介紹,「13式機動戰車」是繼10式坦克之後,日本陸上自衛隊針對「離島奪取」行動的重要裝備,說白了,它就是日本自衛隊扮演「境外打手」的工具。
研製新型戰車的動因
在日本,有人稱「13式機動戰車」為「輪式突擊炮」,但中國則更多稱之為「13式輪式坦克」。它的問世與日本一系列島嶼爭端有關,但更大的刺激來自日本近年向海外派兵所受到的震撼。2003年,美國終結薩達姆政權後,呼籲自己的盟友也向伊拉克派遣武裝部隊,日本自然不甘人後,派遣自衛隊遠赴中東,自衛隊內部規定:「無需警告便可開槍射殺被認為具有威脅的目標」,以及「可執行運送全副武裝的美國盟軍的任務」,這在以前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支日本海外派遣隊的主要裝備就是2002年開始列裝的96式裝甲車。
在和美國軍隊一起執勤時,自衛隊員發現本國的96式裝甲車有很多弊端。最突出的地方是底部問題,美軍的斯特賴克輪式戰車的底部被設計成與船舶相似的V字型,這樣能將地雷爆炸產生的能量排到兩側,從而降低車輛被毀壞的程度。但96式裝甲車底部被設計成扁平、兩側突出的倒V字型,反而將地雷爆炸產生的能量集中到車體底面,使受損害程度加大。另外,96式裝甲車的裝甲厚度只夠應付普通步槍子彈,威力稍微大一些的子彈就能把裝甲打穿,難怪許多到過伊拉克的自衛隊員回國都在抱怨:「我們的戰車太差了!這簡直是讓我們去送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防衛省才著手研製新一代輪式車輛,「13式輪式坦克」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日本防衛省陸上裝備研究所啟動「輪式坦克」的開發工作,研發總費用累計已達179億日元(約11億元人民幣),與他們同步開發的10式坦克不同,「輪式坦克」更強調機動性和火力的結合。
在「輪式坦克」開發過程中,日本防衛政策也發生重大變化,從過去強調「專守防衛」和針對俄羅斯的「北方有事」布防體制,向重點瞄準中國、朝鮮的「西南有事準備」轉變。2010年12月17日通過的新版日本《防衛計劃大綱》,明確提出重視機動性的「動態防衛力」,聲言加強自衛隊在九州、衝繩方向的兵力配置。這就意味著,過去適合北海道、本州北部方向作戰的重型裝甲車輛不再受到防衛省青睞,倒是公路通行能力強、造價相對低廉且能夠空運的輪式車輛成為新寵。
據專家分析,「13式輪式坦克」若按計劃於2016年投產服役,它將優先配屬給駐紮九州的第四師團(性質為海岸守備部隊)和駐紮衝繩的第十五旅團(性質為地域守備部隊)。執行九州及西南諸島方向戰略機動任務的第八師團和日本防衛大臣直屬的快速反應部隊也會同時列裝,從而提升對日本步兵的火力支援能力。
【日本13式突擊炮剛造好就忙顯擺】
輪胎是亮點
從公布的數據看,「13式輪式坦克」車長8.45米,寬2.98米,高2.87米,全重約26噸,配備四缸水冷發動機。據悉,該車最高公路時速為100公裡,最高續航裡程接近1000公裡。
既然是「輪式坦克」,所以輪子的性能至關重要。相對於飽受詬病的96式裝甲車,「13式輪式坦克」的技術優勢在於公路機動性能超強。「13式輪式坦克」採用大直徑的法國米其林輪胎,這種輪胎的優點是能夠緊密地接觸鬆軟的地面,在低速越野行駛時,通過中央輪胎壓力調節系統,可以調低輪胎的壓力,以此增大輪胎的接地面積,減小車輛的單位壓力,提高車輛的通過能力。
該輪胎還採用強化側壁的多層結構,即使輪胎被打漏氣,側壁也可支撐整個車輛,使車輛能夠繼續行駛。
「13式輪式坦克」的車體為全焊接單殼鋼裝甲結構,車體的前方右側為駕駛員席。駕駛員席左側為發動機室,裝有水冷柴油機。駕駛員席後方為戰鬥室和炮塔,設有車長席和炮長席,炮塔上安裝有車長用觀瞄傳感器。
雖然「13式輪式坦克」的裝甲厚度沒有公開,但是根據車體重量可以推測出,車體正面裝甲約25毫米,側面約15毫米。也就是說,該車具備防禦小口徑炮彈和12.7毫米重機槍子彈襲擊的能力。
考慮到「13式輪式坦克」將作為第一批抵達戰區的裝備,日本防衛省要求其具有有效的反坦克火力,以便面對敵方佔優勢的裝甲部隊攻擊時也能抵擋一陣。為此,「13式輪式坦克」安裝了改進型105毫米高初速火炮,與日本現役74式坦克所用的105毫米線膛炮相似,但性能提高了20%。
日本專家估計,「13式輪式坦克」的火炮威力能在2000米外穿透3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對付輕型或老式裝甲車輛還是綽綽有餘的。
中國09式122mm輪式突擊炮
中國也有「輪式坦克」
就日本圍繞「離島衝突」的軍事準備來看,「13式輪式坦克」的功能主要是「應急使用」,即當日本陸上自衛隊的90式、74式主戰坦克因重量和體積無法快速投入戰區時,則由「13式輪式坦克」代勞。該車的長處就是機動性強,可快速部署,地形適應性強,一旦需要,則可通過運輸機或兩棲運輸艦在第一時間投送戰區。
那麼,中國有沒有與日本「13式輪式坦克」相抗衡的裝備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中國的「輪式坦克」裝備規模很大,形成戰鬥力時間更早。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一篇題為《中國「代用輕型坦克」》的文章稱,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便針對地區性衝突以及非傳統反恐作戰的需求,提出一系列輪式裝甲車輛的開發項目,如今它們都已開花結果。
中國陸軍的PTL—02「輪式坦克」,實現了車載100毫米滑膛炮發射飛彈的奇蹟,而且依託瞄導合一火控系統,即飛彈制導儀和火炮瞄準鏡集成,提高了武器系統的火力反應時間,雖然炮的口徑比日本「輪式坦克」的略小,但穿甲威力和殺傷效果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重要的是,PTL—02不是中國發展輪式戰車的終點,未來還有更新更先進的裝備推出,在此情形下,日本打造的「守島利器」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