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博大精深,人人都會背那麼一兩首。(別說你連「鵝鵝鵝」都不會!)
其實,日本人也有他們的詩,早期漢文化流行於日本的時候,幾乎每一位日本的「文化人」都會背一點中國的古詩詞,後來便慢慢演變成了「俳句」、「和歌」。
首先來說一下俳句,俳句的結構一般是「575」,即全句可以拆分為三部分,每部分的音節分別為5個、7個、5個。
行く春や 鳥啼き魚の 目は涙
匆匆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松尾芭蕉
梅の奧に 誰やら住んで 幽かな燈
梅林深處何人宅,半星燈火漏幽微。
——夏目漱石
接下來是和歌,相比俳句,和歌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為什麼呢?《花牌情緣》看過沒!「花牌」上寫的就是《小倉百人一首》裡面的和歌呀!
和歌的結構其實和俳句相差不大,就是在俳句後面多了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7個音節,即「57577」的結構。(當然,有時候也會多出一個或者少一個音)
忘れじの ゆく末までは かたければ
今日を限りの 命ともかな
君言不忘到來世,今日何妨許此生。
——儀同三司母
花の色は うつ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まに
易褪花容人易老,綿綿苦雨吾身拋。
——小野小町
是不是非常美呢!即便你get不到,這些「俳句」的中文翻譯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以及裡面包含的複雜情感。
許多對中國古詩詞有興趣的日本學者也會進行這樣的操作:將中國古詩翻譯成同樣美的「俳句」,供日本人「食用」。看看這些古詩翻譯成日語你還認得幾句:
七歩詩 曹植
豆を煮て持って羹(あつもの)と作(な)し
豉(し)を漉して以って汁と為す
萁(き)は釜の下に在りて然(も)え
豆は釜の中に在りて泣く
本は同根より生ずるに
相ひ煎ること何ぞ太(はなは)だ急なる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絶へ
萬徑人蹤(じんしょう)滅す
孤舟蓑笠の翁
獨り寒江の雪に釣る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に酔ひて書す 蘇軾
雲墨を翻へして未だ山を遮らず
白雨珠を跳らせ亂れて船に入る
地を巻く風來たりて忽ち吹き散ずれば
望湖樓下水天の如し
原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不瞞你說,東學君覺得中文更美(驕傲臉)
詩歌是沒有國界的!不管是中國的古詩詞,還是日本的俳句、和歌,都是非常美麗的存在。也許語言習慣略有不同,但是並不會影響大家互相欣賞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