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千萬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德國網球明星貝克爾,告訴你原因
話說,「物極必反」, 「月盈則虧」,凡事都不可以太過,或是太激進了,因為人的精神情況一旦過於亢奮,不但不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往往會產生負面情況。尤其是對孩子,我們對他的要求不可以要求過高,亦不可過於對孩子過於施加壓力。
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合情合理,才能使孩子越來越優秀,就像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先生提出的 「倒U形假說」的法則一樣,只有讓孩子處於最佳的精神狀態,他才可以按時或規定的去完成我們的任務。
關於這個法則,我們來舉例子說明一下:
德國網球明星鮑裡斯·貝克爾,曾一連獲得六個大滿貫的單打冠軍主,因此他被稱為網球界的「常勝將軍」。對貝克爾的事跡,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曾非常關注,他在觀察貝克爾的比賽時,發現他之所以能經常獲勝,是因為他在比賽中始終維持一種半興奮的狀態,而這種狀態使他發球力量巨大,令人難以招架,尤其是他的著名的「魚躍式截擊」招數,在網壇上是可謂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成了他的招牌,也是貝克爾的場上標誌。而這種狀態,被稱之為「貝克爾境界」,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倒U形假說」中的最佳精神狀態。
羅伯特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太冷靜了不好,太亢奮了也不好。因為太冷靜,就會缺乏拼博的熱情;而太亢奮了,激情就會把理智燒光。所以,當人處於極度興奮時,可能會完不成本該完成的工作;而當人一點兒興奮之情都沒有了時,也就沒有動力去工作。所以,他說,熱情中的冷靜能讓人清醒,冷靜中的熱情能使人執著,一個人只有處於輕度的興奮狀態時,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這就是工作中的最佳精神狀態。
那麼,我們在讓孩子做事與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話說,欲使潛能出,當有三分狂。一個人只有使出三分的激情,才能最大效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而且,心理學研究還發現,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時,他的腎上腺激素就會大量分泌,這時他的大腦神經就會一直維持巔峰的情緒,而這種狀態雖然能暫時帶來效率,但卻不能持久,而且還會產生錯誤與急躁心理,那麼,這時候隨之而來的身心壓力,往往就完不成在正常的精神狀態下才能夠完成的任務,從而導致「過猶不及」的情況發生。
因此,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如果要求過大,使孩子的學習壓力過重,讓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的精神狀態的話,那麼,孩子的表現與學習效果往往就會越來越差。
所以,我們在激勵孩子的時候必須講究好分寸,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也一定要適度,必須與孩子的個性與能力相適應,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一定適可而止,千萬不可以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