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2020-12-16 我是陳小鼠

如果一個家庭敗在了情緒宣洩上,那無論在其他地方贏得多勝利,在孩子內心世界建設這一件事上,都是極大的失敗。——《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

《茉莉的最後一天》出自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電視一共10集,每2集為一個故事,一共講述了5個故事。

今天,我想講一講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林茉莉家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媽媽、茉莉、可莉。茉莉成績優異,是林媽媽的驕傲。可有一天晚上,茉莉突然從陽臺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了搞清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讀取了女兒的記憶,最後卻發現,害死女兒的兇手正是自己。

很多人從林媽媽對女兒的高要求解讀這個故事,認為是媽媽給了女兒太多的壓力,導致了女兒悲慘結局但這未免過於片面。

《如何選擇有效的心理療法》一書中說:

親子互動是一種雙向的過程,因此,如果父母情緒表現過度,則會抑制兒童情緒的自我調節。

在我看來,相比於高要求帶來的高壓力,真正導致女兒自殺的,其實是媽媽自己不穩定的情緒。林媽媽情緒不穩定,毀了女兒茉莉的一生。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高要求孩子的背後其實也是由於自己情緒不穩定。

今天,我就以《茉莉的最後一天》為例,結合一些心理學上的實驗,從現象到本質、從個例到普遍,來談談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以及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01、從一個實驗和茉莉媽媽來看父母情緒化的結果: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靜止臉實驗」,樊登也把它叫作「面無表情實驗」。

這個實驗講的是,剛開始媽媽跟孩子正常互動。突然媽媽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媽媽的變化後,試圖以做鬼臉等方式逗媽媽開心,但媽媽都不為所動。

不到兩分鐘,孩子就焦慮大哭。當媽媽重新變得和顏悅色後,孩子得過好一會兒才能慢慢接受媽媽的回歸。

樊登曾說:這個實驗會傷害孩子的認知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和情感控制能力。

這個實驗看起來有點殘忍,但在家庭生活中,有多少媽媽每天在跟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實驗」。有時候,媽媽不僅會翻臉,還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怒目相視。

林茉莉家中,就天天上演這樣的「實驗」,林媽媽是個易怒易爆的媽媽,她喜歡向家人抱怨,習慣打罵 、體罰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兩個女兒的自我控制和情感控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劇中,林爸爸是系主任,林媽媽是個留美歸來的碩士。林茉莉的父母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為了能更好地輔導兩個孩子,林媽媽全職在家。但作為一個留美碩士,林媽媽又不甘於淪為一個家庭主婦。

所以,當林媽媽對丈夫或是兩個孩子的行為感到不順心時,就會在全家人面前抱怨:如果不是為了孩子和家庭,我早已成為教授了。林媽媽的抱怨,讓家中氛圍很沉重。

除了抱怨,林媽媽還喜歡打罵、體罰兩個女兒。

大女兒茉莉成績優異,偶爾發揮失常,就會被媽媽痛打一頓;茉莉小時候偷東西被媽媽發現,又是一頓打;小女兒可莉有次考試考了第27名,被媽媽要求罰跪……在媽媽的打罵聲中,兩個女兒成為了兩個極端。

姐姐林茉莉成績優異,對媽媽言聽計從。但茉莉並不是真心愛學習,她努力學習,只是為了不挨罵,為了有機會做自己想的事情。媽媽只關心茉莉的成績,對女兒內心的苦悶抑鬱毫無覺察。

妹妹林可莉成績倒數,喜歡跟媽媽頂嘴。茉莉去世後,林媽媽將學習的重壓轉移到可莉身上,但可莉不願意補課、考試成績倒數。媽媽責罵可莉是垃圾、是廢物,沒想到可莉也破罐破摔,承認自己就是個廢物。

在我看來,打罵孩子、不理睬孩子,是父母情緒不穩定的最常見表現。父母的不良情緒,不僅會傳染給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如此,在父母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敏感脆弱、自我認同感低。

02、具體負面影響:孩子是父母壞情緒影響下的最終受害者,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陷入生活的困境

心理學中有個「踢貓效應」,指的是:

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陷入兩個困境:一是在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二是習慣被打罵的孩子,內心膽小怯懦,不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劇中,林茉莉就是這條社會關係鏈中的最終受害者。茉莉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在母親的高要求、打罵下,她感受不到愛。茉莉的生活中,面臨著兩難的困境,這也進一步促使她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①困境一:在生活中,個人價值不被認可,感受不到愛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發現孩子》一書中提到: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無悔、不求回報的,也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最純淨的、人類到的中最理想的愛。

是啊,沒有哪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不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愛,那麼,孩子是無法感受到愛的。林媽媽和林茉莉之間,便是如此。

林媽媽愛面子,茉莉成績好,所以成為了媽媽的驕傲。可她又不願承認茉莉的努力和優秀,對茉莉不是責備、嘲諷,就是打。生活中,茉莉的個人價值不被媽媽認可,也感受不到媽媽對她的愛。

有一次,茉莉考試考得很好,本該是件高興的事,但媽媽卻她潑了一盆冷水:你以為你考得有多好?還不是靠我的輔導。沒有我的輔導,你能考這麼好嗎?

在我看來,林媽媽是愛茉莉的,她對茉莉潑冷水,也是希望女兒能再接再厲。但是,由於林媽媽的打擊和打罵,導致茉莉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最終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②困境二:迫於媽媽的壓力,茉莉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

茉莉喜歡寫小說,她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悶寫到小說中。寫小說既是茉莉發洩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是她的愛好。

有一次,茉莉瞞著媽媽,去了一個作者的籤售會。茉莉還把自己寫的小說帶去了,想讓這位作者幫茉莉看看。籤售會結束,茉莉本來有機會把自己的作品呈現給自己喜歡的作者,可媽媽卻發信息來催茉莉回家。

處於對媽媽的恐懼,茉莉只能悻悻而歸,還安慰自己的朋友說,小說下次再給那位作者看吧。迫於媽媽的壓力,茉莉從來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喜歡寫小說,甚至在茉莉去世前,家裡沒有一個人知道茉莉寫過小說。

如果林媽媽允許女兒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許茉莉就不會選擇自殺了。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足夠堅定,那麼興趣愛好可能會成為他的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一個有理想信念的人,內心會充滿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我看來,愛與理想是一個人堅強生活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東西。愛讓我們擁有面對困苦的底氣,而理想則給我們帶來生活的光明與希望。但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會一點一點消磨孩子心中的愛,也讓孩子失去追求理想的勇氣。

03、家長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發洩情緒是人的本性,但為人父母該控制情緒;若是情緒失控,請及時安撫孩子

①回家前抖落工作中的壞情緒,不把工作中的怒氣遷移到孩子身上

對於家長(尤其是職場媽媽)而言,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在生活的重壓下,我們常常會情緒不佳。即便我們再愛孩子,也會有感到煩躁的時候。但切記,不要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回家,更不要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在進家門前,給自己10分鐘左右的時間,抖落工作中的壞情緒。比如在小區樓下,找個無人的角落,讓自己想些開心的事兒,調節一下心情。

儘量不要把工作帶回家。如果工作實在太忙,我們可以適當延遲下班的時間,回到家後安心陪伴孩子。不然,當我們在家中忙工作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來「搗亂」,讓我們陪他。一邊忙工作,一邊陪孩子,很容易讓我們感到煩躁。

②當怒氣上來時,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

在國外,有一種家庭教育方法叫「time out」,也就是暫停。《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指出,「暫停」可以用來安撫情緒

「暫停」法應用到親子教育中,相當於從當前的環境中抽離出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讓自己平復心情,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

我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生氣,我會從孩子的房間離開。讓自己到陽臺或者廚房待一會兒,等我覺得自己不生氣了,再回到孩子身邊。

很多時候,怒氣上來快,消退也快。要想控制不良情緒,從當前的情境中抽離出來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③若是情緒失控,請向孩子解釋原因,並及時安撫孩子

電影《怦然心動》的女主朱莉是個陽光、有愛、三觀極正的女孩,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朱莉一家雖然經濟條件不太好,但父母卻給了朱莉很好的家庭教育,朱莉父母都是情緒穩定的大人。

即使朱莉父母一時情緒失控,在孩子面前發生了爭吵,他們也能及時安撫孩子情緒,並向孩子解釋原因。

有一天晚飯時,朱莉說自己想把院子重新修理一下。討論的過程中,朱莉父母發生了爭吵。這是朱莉第一次看到父母吵架,她被父母嚇到,哭了起來。看到朱莉哭後,父母馬上停止了爭吵,爸爸向朱莉道歉並解釋:「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

晚飯後,朱莉的父母又分別到朱莉的房間,跟朱莉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爭吵,並告訴朱莉,他們都深愛著家裡的每個人。安撫好朱莉的情緒後,他們才離開。

《情緒教養法》一書中說: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也很難保持平靜和快樂。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必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如果真的一時情緒失控,一定要及時彌補,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總結一下: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大。情緒穩定的父母,養出情緒穩定對孩子;可父母若是情緒不穩定,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和傷害。

胡適曾在回憶母親時說:

「如果我學的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的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今我能寬恕人、體諒人,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父母情緒不穩定不是個人的事,我們不穩定的情緒將由孩子來買單。不穩定的情緒就像是一劑無形的慢性毒藥,隨著時間流逝,會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而情緒穩定的父母,就像是一縷陽光,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相關焦點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我這麼讓你失望,那就讓我去死吧
    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對於一個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身為孩子,總是期盼著父母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付出死亡的代價。媽媽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想做什麼,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這很沒出息,應該當會計師。茉莉第一次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媽媽說:社會垃圾,丟人丟死了。結果茉莉產生了叛逆,只要看著媽媽用自己偷來的東西,雖然會有一種罪惡感,但是這種罪惡感讓她很爽,她便對偷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 對孩子而言,情緒管理很重要,父母該如何做呢?
    《情商》用一整本書的篇幅,給人們普及了一個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實:對孩子而言,管理情緒的能力遠比成績更重要。在生活中,熊孩子幾乎是所有人的噩夢。但要真去指責熊孩子管不好自己的情緒,其實是有些過分苛責的意味的。實際上,和孩子的身體發育需要時間一樣,他們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也需要家長的耐心等待。
  • 父母教育孩子,這幾句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父母一定要牢記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一些有對於孩子攻擊的話,其實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未來有極其高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們會對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充滿著特別強的好奇心,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對於孩子至關重要,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於社會的事物有更好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方法方式是極其重要的,父母如果經常用一些對孩子來說有傷害的話,或者是攻擊性的話,對於孩子影響極大。那麼作為父母在生活中,有幾句話是千萬不能對孩子講的,父母們一定要牢記這幾句話!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幾乎愁白了頭,輔導作業時不免"逐漸崩潰",怒氣不斷蓄力……情緒一旦失控,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不過,我們要明白,對孩子發火這種行為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家長輔導孩子時也一樣,倘若父母總是怒氣騰騰地發火,孩子會感到恐懼,並且開始厭惡學習,因為那意味著父母會對自己發火。"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別再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了。因為你不但收穫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可能會傷害孩子,也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成績越來越差。
  •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國式綁架母愛,何時退出歷史舞臺?
    在中國,有52%的子女選擇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他們不希望父母幹預自己的生活,也拒絕和父母溝通。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也有類似的表達,第5、6集《茉莉的最後一天》裡故事主人公茉莉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她和母親之間似乎存在一道屏障,直至茉莉跳樓,母親都無法獲悉女兒的死亡真相。於是她便找來科學家希望通過「記憶讀取」機器找到真相,只是結果卻出人意料……母親才是逼死女兒的真兇!
  •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太多父母敲響警鐘
    千萬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為父母敲響警鐘在孩子的學習中,家長最愁的便是給孩子輔導作業,本就上了一天的班就很累了,回到家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有時候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的就會對孩子發火,其實這樣的行為很不好。
  • 作為父母,你會「說話」嗎?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要避免說兩種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這樣一句話:「永遠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的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作用不容小覷,語言作為溝通和交流最直接的方式,父母的話語更是時刻影響著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一部臺灣教育片
    第二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故事發生在一個中產家庭,林爸爸是學校教授,林媽媽是海外留學碩士,林茉莉是一個長相清秀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林可莉是一個成績不好還愛動、倔強的初中生,像往常一樣,姐姐林茉莉打點好一切準備去學校,妹妹林可莉跟隨其後,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平和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為了更好的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緒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我用過很多方法,也給媽媽們推薦過很多情緒管理的書,我覺得既可以對父母有效,又對孩子非常有效的是賴馬的《生氣王子》。只是知道和做到之間有著很長的一段距離,需要我們運用方法,並且刻苦練習,最終才能做一個對孩子不吼不叫的父母。
  • 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不受家長情緒影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
  • 夫妻吵架,丈夫刀劈女兒的作業: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孩子不僅親眼目睹了父母吵架的全過程,還被捲入其中,成了已然瘋狂了的父親的出氣筒。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 「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發洩的情緒垃圾,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 茉莉自殺了!無法恨孩子,如何愛孩子
    我們對自己設定了無限要求,不斷的學習"完美媽媽"技能,恨不得把所有習得技能都用在孩子身上,以證明自己達到"完美媽媽"的基本標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角色。臺灣的短篇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自殺了。美國名校碩士畢業、為了家庭成為全職媽媽的茉莉媽媽,她無法相信自己為了女兒付出了一切,卻換來女兒的自殺!為了尋找茉莉自殺的原因,她通過高科技進入了茉莉的意識之中,讀取茉莉的記憶。
  • 《墊底辣妹》最好的教育是愛和理解,做「情緒教導型」父母
    影片叫做《墊底辣妹》,最後的劇情當然是沙耶加考上了一流學府慶應大學,完成了人生中大大的逆襲。在這部影片中,除了有沙耶加努力完成逆襲之外,更為重要的點在於,沙耶加的媽媽不同於其他父母,她以「情緒教導型」父母的姿態,完成了讓女兒最終得以逆襲人生。
  • 當「聽」孩子說話的父母,而不是壓制孩子情緒的父母
    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具有天然的權威感,因此父母往往喜歡從上向下看的姿態來對待孩子。典型的日常行為,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與孩子的對話慣常用命令的語氣,「我是為你好,你就得聽我的。」「我歷盡風雨,閱歷豐富,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
  • 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別不信,這是孩子的心理陰影
    在恐懼不安的情緒中成長,小亞逐漸產生了自卑心理,他總覺得自己不合群,不敢接觸他人,因此在學校裡一個朋友也沒有,這樣的情況讓他更加沉浸在自己消極的情緒裡。最後,在人際交往的壓力下,小亞不堪重負,選擇割腕。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小亞也只是生活中千千萬萬要面對父母吵架的孩子之一,長期讓孩子處在吵鬧、對立的情緒環境中,孩子難免會受到影響。
  • 這4種「親子關係」害苦孩子,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你是怎樣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以下四種做法,看看你有沒有中?什麼都給聽朋友說過一件小事:朋友有個關係不錯的同事,什麼都好,就是對孩子太嬌縱。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談到:做父母的不是應該儘可能地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犧牲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過分的牽掛往往是佔有欲的偽裝。
  • 想要提高娃的高情商,媽媽可以常對孩子說這5句話,值得父母收藏
    喜歡大吼大叫的父母,很難養出一個好性格的孩子;喜歡玩手機的父母,很難養出一個喜歡看書的孩子;懶得出門運動的父母,更難養出一個熱愛運動的孩子。高情商的核心表現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說話。其中,會說話尤為重要,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掌握說話的技巧,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並無好處,巧用「自然法則」,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有些父母他們平時看起來也挺「和善」的,似乎也很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可是一遇到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這些父母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不久,小女孩聽到父母的爭吵,著忐忑的心情出去,順著樓梯到爸爸媽媽在吵架,慢慢地爸爸媽媽動起手來;最後,她突然發現爸爸媽媽卻變成了可怕的怪獸,糾纏在一起廝打,兩隻怪獸互不相讓,最後兩個怪獸兩敗俱傷。2、小女孩看著自己的父母之間的爭吵變成怪獸之間的打架最後看的自己一家人的合照變成了和怪獸的合照,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體現在孩子看待事物的上面。3、小女孩最後被怪獸堵在門口走不去,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深遠的。
  • 白巖松:孩子的情商,比智商重要,家長要常對孩子說這4句話
    智商與情商的區別在於,智商高是先天遺傳和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情商高是完全通過後天的培養才能得到的結果。何為情商?就是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的情緒管理能力,這需要細膩的情感,和較高的悟性作為基礎。很多父母還會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忽略了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教育學家提出:「對孩子情商的培養要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