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對於一個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身為孩子,總是期盼著父母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付出死亡的代價。
茉莉是一名剛考上高中的學生,爸爸是學校系主任,媽媽是留美博士,這樣的家庭,按道理說孩子的成績應該是很好的吧,但是遺憾的是,孩子除了作文滿分,其他三門學科都掛科,媽媽不認為作文好有什麼了不起。考試時全班30人,她考第27名,媽媽認為太丟人了。
媽媽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想做什麼,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這很沒出息,應該當會計師。
茉莉第一次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媽媽說:社會垃圾,丟人丟死了。結果茉莉產生了叛逆,只要看著媽媽用自己偷來的東西,雖然會有一種罪惡感,但是這種罪惡感讓她很爽,她便對偷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茉莉只要考試考砸了,會用刀劃傷自己的手臂,一條又一條,似乎這樣再被媽媽打就不會疼了。
最後茉莉在極度絕望的時候,終身一躍,從陽臺上跳下去了。媽媽一直不知道茉莉為什麼會這麼極端,直到讀取茉莉記憶,原來正如茉莉心理醫生所說,媽媽從未尊重過茉莉,她的愛讓茉莉窒息。
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這樣的結局,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其中的辛酸,無人可知,眼看快要長大成人,可突然間,卻變成陰陽兩隔,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看這個短視頻的時候,我特別難過,為茉莉難過,也為茉莉媽媽難過。
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是不是也有很多父母並不尊重孩子,過分的幹涉,過分地施加壓力,過分的自以為是。當發現孩子並不是那麼的優秀是,你是否也一度焦慮?當發現孩子並沒有遺傳你的優秀基因時,你是不是曾有過懷疑和後悔,我怎麼會生一個這樣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為了給父母爭面子
似乎在媽媽的眼裡,茉莉沒有一件事情是媽媽滿意的,小時候的夢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丟人。考試考砸了,媽媽也認為很丟人,讓爸爸和自己沒面子。難道就因為爸爸媽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孩子各方面都應該很出色嗎?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認為,只要爸媽不差,孩子肯定也不會差到哪去呢?但很多時候,卻總會事與願違,孩子剛好就活在了我們父母的恐懼裡,父母的這種恐懼,會變成一種枷鎖,會按照自認為最好的樣子對孩子進行打造。
如果一個孩子,只是為了給父母爭臉面,尤其是那種認為父母最大的投資,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父母,若真是這樣,養一個機器就好了,何必要一個有血有肉的孩子,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
孩子讓你丟臉了,讓你很沒有面子,可是這樣不完美的孩子,難道就不應該被父母接受嗎?驢有時候偏偏不生驢,鳳也有時候偏偏不生鳳。
父母的愛,猶如牢籠,只想逃避
茉莉為了打破這種枷鎖,對媽媽產生了報復,與其說是報復媽媽,還不說是自我懲罰,開始偷東西,讓媽媽用自己偷的東西,這讓她覺得很過癮。既然你認為我這麼丟人,那我就做最丟人的事情給你們看好了,這是茉莉的內心獨白。但是茉莉知道,這樣做並不對,於是去看心理醫生。孩子不是沒有是非觀,一切都是父母逼的,第一次偷錢,被暴打一頓,認為是社會垃圾,這樣的打罵,是活生生地把孩子逼成了一個小偷。
茉莉不是沒有優點,她的作文滿分,甚至還得獎,這樣的孩子,怎麼會一無是處,但是媽媽看不見,因為作文好不是媽媽想要的。所以可憐的茉莉只能服從媽媽的想法而過活,但是,這樣的活法對茉莉來說,太累了。
茉莉的終身一躍,終於解脫了媽媽的牢籠,也不會再痛苦下去了,猶如茉莉說:我不知道是渴望痛苦還是逃脫痛苦,但是這一次,我是真的解脫了。
也許故事到最後,你會認為,這媽媽估計不愛茉莉吧,錯了,媽媽很愛茉莉,自從生了兩孩子,就開始全身心的對孩子進行照顧。只是媽媽的愛就像牢籠,愛的讓人窒息,正如心理學家評價這部教育片,是以愛之名進行的道德綁架,絕望的茉莉正是被母親的偉大殺死的。
孩子沒有錯,錯的都是父母,是父母枷鎖的愛,自以為是的好,綁架了孩子,讓孩子喘不過氣。我們都在全心全意地愛一個孩子,但是愛,不是綁架,不是自以為是,是對孩子的尊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即使你並不優秀,我依然接納你,並且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