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我這麼讓你失望,那就讓我去死吧

2020-12-16 彤媽育兒路

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對於一個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身為孩子,總是期盼著父母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付出死亡的代價。

茉莉是一名剛考上高中的學生,爸爸是學校系主任,媽媽是留美博士,這樣的家庭,按道理說孩子的成績應該是很好的吧,但是遺憾的是,孩子除了作文滿分,其他三門學科都掛科,媽媽不認為作文好有什麼了不起。考試時全班30人,她考第27名,媽媽認為太丟人了。

媽媽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想做什麼,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這很沒出息,應該當會計師。

茉莉第一次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媽媽說:社會垃圾,丟人丟死了。結果茉莉產生了叛逆,只要看著媽媽用自己偷來的東西,雖然會有一種罪惡感,但是這種罪惡感讓她很爽,她便對偷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茉莉只要考試考砸了,會用刀劃傷自己的手臂,一條又一條,似乎這樣再被媽媽打就不會疼了。

最後茉莉在極度絕望的時候,終身一躍,從陽臺上跳下去了。媽媽一直不知道茉莉為什麼會這麼極端,直到讀取茉莉記憶,原來正如茉莉心理醫生所說,媽媽從未尊重過茉莉,她的愛讓茉莉窒息。

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這樣的結局,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其中的辛酸,無人可知,眼看快要長大成人,可突然間,卻變成陰陽兩隔,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看這個短視頻的時候,我特別難過,為茉莉難過,也為茉莉媽媽難過。

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是不是也有很多父母並不尊重孩子,過分的幹涉,過分地施加壓力,過分的自以為是。當發現孩子並不是那麼的優秀是,你是否也一度焦慮?當發現孩子並沒有遺傳你的優秀基因時,你是不是曾有過懷疑和後悔,我怎麼會生一個這樣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為了給父母爭面子

似乎在媽媽的眼裡,茉莉沒有一件事情是媽媽滿意的,小時候的夢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丟人。考試考砸了,媽媽也認為很丟人,讓爸爸和自己沒面子。難道就因為爸爸媽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孩子各方面都應該很出色嗎?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認為,只要爸媽不差,孩子肯定也不會差到哪去呢?但很多時候,卻總會事與願違,孩子剛好就活在了我們父母的恐懼裡,父母的這種恐懼,會變成一種枷鎖,會按照自認為最好的樣子對孩子進行打造。

如果一個孩子,只是為了給父母爭臉面,尤其是那種認為父母最大的投資,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父母,若真是這樣,養一個機器就好了,何必要一個有血有肉的孩子,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

孩子讓你丟臉了,讓你很沒有面子,可是這樣不完美的孩子,難道就不應該被父母接受嗎?驢有時候偏偏不生驢,鳳也有時候偏偏不生鳳

父母的愛,猶如牢籠,只想逃避

茉莉為了打破這種枷鎖,對媽媽產生了報復,與其說是報復媽媽,還不說是自我懲罰,開始偷東西,讓媽媽用自己偷的東西,這讓她覺得很過癮。既然你認為我這麼丟人,那我就做最丟人的事情給你們看好了,這是茉莉的內心獨白。但是茉莉知道,這樣做並不對,於是去看心理醫生。孩子不是沒有是非觀,一切都是父母逼的,第一次偷錢,被暴打一頓,認為是社會垃圾,這樣的打罵,是活生生地把孩子逼成了一個小偷。

茉莉不是沒有優點,她的作文滿分,甚至還得獎,這樣的孩子,怎麼會一無是處,但是媽媽看不見,因為作文好不是媽媽想要的。所以可憐的茉莉只能服從媽媽的想法而過活,但是,這樣的活法對茉莉來說,太累了。

茉莉的終身一躍,終於解脫了媽媽的牢籠,也不會再痛苦下去了,猶如茉莉說:我不知道是渴望痛苦還是逃脫痛苦,但是這一次,我是真的解脫了。

也許故事到最後,你會認為,這媽媽估計不愛茉莉吧,錯了,媽媽很愛茉莉,自從生了兩孩子,就開始全身心的對孩子進行照顧。只是媽媽的愛就像牢籠,愛的讓人窒息,正如心理學家評價這部教育片,是以愛之名進行的道德綁架,絕望的茉莉正是被母親的偉大殺死的。

孩子沒有錯,錯的都是父母,是父母枷鎖的愛,自以為是的好,綁架了孩子,讓孩子喘不過氣。我們都在全心全意地愛一個孩子,但是愛,不是綁架,不是自以為是,是對孩子的尊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即使你並不優秀,我依然接納你,並且愛你。

相關焦點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一部臺灣教育片
    第二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故事發生在一個中產家庭,林爸爸是學校教授,林媽媽是海外留學碩士,林茉莉是一個長相清秀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林可莉是一個成績不好還愛動、倔強的初中生,像往常一樣,姐姐林茉莉打點好一切準備去學校,妹妹林可莉跟隨其後,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平和
  • 《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如果一個家庭敗在了情緒宣洩上,那無論在其他地方贏得多勝利,在孩子內心世界建設這一件事上,都是極大的失敗。——《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茉莉的最後一天》出自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天,我想講一講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林茉莉家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媽媽、茉莉、可莉。茉莉成績優異,是林媽媽的驕傲。可有一天晚上,茉莉突然從陽臺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了搞清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讀取了女兒的記憶,最後卻發現,害死女兒的兇手正是自己。
  •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國式綁架母愛,何時退出歷史舞臺?
    你知道嗎?在中國,有52%的子女選擇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他們不希望父母幹預自己的生活,也拒絕和父母溝通。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也有類似的表達,第5、6集《茉莉的最後一天》裡故事主人公茉莉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她和母親之間似乎存在一道屏障,直至茉莉跳樓,母親都無法獲悉女兒的死亡真相。於是她便找來科學家希望通過「記憶讀取」機器找到真相,只是結果卻出人意料……母親才是逼死女兒的真兇!
  • 家裡的寵物去世後,媽媽餵我吃了3年貓糧
    貓已經死了三年了,現在還有貓糧,是用來做什麼的,是給誰吃的?茉莉把我牽到房間,就自顧自安靜地玩去了,她在玩一個毛球。我走過去,把毛球拿起,在她眼前舉高,她顯得有些興奮,撲起來搶。周期性貓化症狀已經過去了,說明這是她日常的反應,姜女士應該經常用逗貓的方式這麼逗她。我把毛球還給她,看了她一會兒,然後裝作難受地坐到地上。
  • 排隊等待死亡的孩子們:「媽媽,我死了以後,你要快樂」
    臨走前的一段時間,順順給媽媽做了一個手工戒指。到現在,媽媽終於能夠以一種釋懷的心情說道:「這是兒子送我最後的禮物,在我百年後,我會戴著戒指去見我的兒子。」10歲的洋洋罹患神經母細胞瘤。這種細胞瘤因為病情隱蔽,發現時幾乎等於被判了死刑。一夜斟酌過後,夫妻兩決定讓兒子住進「雛菊之家」,洋洋成了第21個入住雛菊之家的「住客」。
  • 齊明月與媽媽吵架:我最擅長撒謊
    母女兩個的爭吵,首先說到了關於從小被媽媽否定的事情。總是否定齊明月的能力齊明月說自己不想考公務員,她只想當一名記者,她想去北京。齊媽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乖女兒會騙自己,又忤逆自己,便霹靂喇叭指責了一頓齊明月:「去了北京回來就有編制了?這麼好的機會回留給你?
  • 「媽媽,既然覺得我什麼都不行,那你就再生一個呀」「好」
    很多時候,我真的好累,但父母就是覺得我在裝,要我繼續堅持。即使我考試得了第一名、在家包攬所有的家務活、在外勤工儉學賺取生活費,我父母依舊覺得我什麼都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之在他們眼裡我啥都不行,總是表現出一副對我很失望的樣子。
  • 媽媽你到哪去了呀,怎麼這麼長時間呀?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呢
    在生命的最後那段日子,妻子和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叮囑我一定要找到一個真心喜歡女兒的人。她在她的手機微信裡錄了很多條留言,讓我在她走後,隔一段時間,發一條到我的手機上,給女兒聽。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我給她聽了媽媽的第一條留言:「寶貝,對不起,媽媽這段時間出差了,媽媽好想寶寶呀,你想媽媽嗎?
  • 《小飾與洋子》,如果有一天我死了,那我一定是自殺的
    小飾和洋子是一對很可愛的雙胞胎姐妹,因為她們的爸爸在媽媽懷孕時拋棄了她,於是,媽媽遭受了很多屈辱和異樣的目光。所以當雙胞胎中的姐姐洋子首先出生時,媽媽就把對父親的恨意轉移到了洋子身上。因此,媽媽很討厭洋子,非打即罵,恨不得洋子能夠立刻去死。而後出生的妹妹小飾則得到了媽媽全部的寵愛,會和小飾開玩笑,會滿臉笑容地看著小飾,也會溫柔地跟小飾說話。
  • 我的孩子,配不上我這樣的好媽媽
    那,對此你有什麼煩惱嗎?不好的是,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和同學關係也處不好,覺得老師同學都對他不友好,甚至針對他。我這孩子從小,自由也有,尊重也有,愛也有。書上不是說,只要我們給孩子生長的空間,孩子就會按照社會的要求去追求認可和成就。
  • 「全校第一的女孩決定去死」:現實中有多少父母,養出了「空心」的...
    最近看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茉莉的最後一天》裡媽媽和女兒茉莉間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無比扎心。 甚至是茉莉自殺後,媽媽還是沒有停止對女兒的控制。 她去翻茉莉放在學校的東西,找茉莉生前的心理醫生,還授權了一位研究員抽取茉莉的腦細胞重組女兒生前的記憶。 直到媽媽看見女兒眼裡的自己:
  • 你最擅長的事情,是讓我失望
    「這個世界總是逼著你成長,而你所有的熱情都在等待和失望中消失。」1.別為難自己,活得像你自己就行「找到工作了嗎?」「沒有,那就回家吧!」「不,我還不想回去,還想努力一把!」看著手機屏幕上父親發來的文字,像個錘子一下一下敲到你內心深處,無奈而又失望。這是失業三個月後,收到父親最多這樣的信息。我很沒用吧!不止一次這樣覺得,連親人們的眼裡似乎也是一無是處。他們的口吻更是讓你懷疑人生:「明明一個大學生,找個工作那那麼久,還不如直接進廠工作?」
  • 媽媽,你給我的生命讓我感到很沉重!
    想到的是媽媽帶給我的恐懼和憤怒的事:11歲時,媽媽和繼父分開了,我們搬到了大哥家住過的房子裡。 一天夜裡,我睡毛了,坐在炕上叫我媽,沒有回應,迷迷糊糊的打開燈,看就我一個人。 以為我媽在門外,就起來邊喊邊去門外找,推開門看到外面特別黑,喊了兩聲,依然沒有應聲,我知道「我媽走了」。
  • 媽媽,有時我真想說聲「恨你」,可我也愛你
    媽媽上來對著我就是一腳,大罵:「喊你做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是豬腦袋嗎?我怎麼生出你這麼蠢的東西?」我哭了起來,媽媽聽到我哭更生氣,一邊打我一邊罵:「你還有臉哭!」我拼命憋住哭聲,因為哭聲越大,挨打時間越長。
  • 「媽,你到底要我死幾次?」|不孝,是我做過最正確的事
    可小偉用盡各種死的方式,都被媽媽用遙控器「救」回。最後絕望地問:「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一回到家,父親像瘋了一樣地痛罵他:「你都上哪兒去了?回來這麼晚!你這個沒信用的傢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你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毀了!」
  • 中政法學生跳樓身亡: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
    到了最後,素素被訓練成只要一看到試題的前半部,就知道這道題的解題思路。所以,每次考試,素素都能取得班級前五名的成績。劉毓總算滿意了。她在拿到女兒成績單的那一刻,對素素說:「你的聰明真是被媽媽強行挖掘出來的。
  • 「媽媽 我走了 你安好」——我的俄狄浦斯衝突
    女孩子有些不同,會先欲求得到媽媽,然後得到並擁有像媽媽那樣的魅力,去欲求獨佔爸爸,發現爸爸和媽媽「好」,排斥媽媽,渴求被父親佔有,最後害怕被懲罰,放棄父親……直到尋找到一個男性伴侶將父母取而代之,這才意味著成功出離俄狄浦斯情結。
  • 媽媽,怎麼又把我的城堡扔了?什麼城堡,那是破紙箱子,髒死了!
    ——魯迅導語:昨天我去丟垃圾找不到袋子,就用家裡剛剛拆開的快遞紙箱子裝好,然後下樓丟掉了。晚上睡前大寶二寶然後問我:「媽媽,我們的城堡呢?」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什麼城堡?「就是那兩個紙箱子啊?我還在上面畫了窗戶和門呢!」大寶說。
  • 泰國真實案件《可怕的媽媽》:為了錢,媽媽想讓我死
    12歲男童:媽媽為了求捐款,給我餵清潔劑前段時間,在泰國社交網絡上,出現一名為重病孩子求捐款的女子。214歲女孩:我跟正常小孩一樣健康,但我的媽媽不允許在密蘇裡州,有這樣一對人盡皆知的母女,母親叫Dee Dee Blanchard,女兒叫Gypsy Rose Blanchard。
  • 積木育兒:「媽媽,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上學了!」
    裙子倒是不貴,可是紫色根本不適合我女兒的膚色,我就勸她別買,結果她還生氣了。這位媽媽問:我一向挺尊重她的自主性的,可她怎麼還這麼沒主見?這個媽媽其實就誤解了她的女兒。這麼做,能夠表達一個意思:你看,我們有這麼多共同點,太巧了!所以,我們一起玩兒吧!大孩子要求買手機,往往也是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孩子要求跟同伴一樣也有用一部手機,可能只是為了去跟自己的同伴們表達:我們是一致的,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的關係很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