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育兒:「媽媽,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上學了!」

2020-12-22 育兒專家榴槤媽媽

近來,有個媽媽很頭疼,因為她讀初一的兒子要求買手機。

兒子說,身邊的朋友都有了,所以他必須要買一個。

媽媽拒絕了,他就各種鬧。

眼看著馬上要期末考試了,這男孩卻跟媽媽賭氣說:不買就不去上學了。

媽媽傷心地問:我兒子這是不是太虛榮,攀比心太強?我要不要給他買?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首先,我不太想一上來就給孩子們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因為有不少時候,孩子要求買跟同伴一樣的東西,是有隱情的。

記得一個媽媽說:

女兒7歲。她的好朋友最近買了一條紫色的裙子,女兒也非要買一模一樣的。裙子倒是不貴,可是紫色根本不適合我女兒的膚色,我就勸她別買,結果她還生氣了。

這位媽媽問:我一向挺尊重她的自主性的,可她怎麼還這麼沒主見?

這個媽媽其實就誤解了她的女兒。

這個孩子不是沒有主見,而是她在同伴交往的時候,她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同,希望被接納。為了被接納,這個孩子會主動地要和同伴保持一致:無論是平日裡互動,還是具體到穿著,都要跟同伴一模一樣。

這個「跟同伴保持一致」的社交策略,不是孩子長大才發明出的。

如果你觀察過三五歲的小小孩,他們想要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兒的時候,會有很多模仿對方、吸引對方關注的小動作。

對方跑,他也跟著跑;對方玩什麼,他也關注什麼;對方手裡拿著一把槍,他可能也會湊上前去,說:我家裡也有一把這樣的槍!

這麼做,能夠表達一個意思:你看,我們有這麼多共同點,太巧了!所以,我們一起玩兒吧!

大孩子要求買手機,往往也是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孩子要求跟同伴一樣也有用一部手機,可能只是為了去跟自己的同伴們表達:我們是一致的,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的關係很緊密。

理解了孩子以後,我們再看如何應對。

如果就像7歲小女孩要買紫裙子一樣,價格也不貴,那父母該滿足的就可以滿足。手機也同理,畢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便宜。

如果你怕輕易就答應給孩子買手機慣壞了孩子,那麼,你可以採用下面的這個思路:

我們假設孩子身邊有一群好朋友。這群人中,只有一個小孩買了手機,那麼你就可以拖一拖。不必對孩子說「你不該買」,只是告訴孩子「這個月我們家的預算不夠,再等等吧」,就好了。

之所以要這麼做,只是不希望孩子總在群體中因為物質原因出不必要的風頭,那樣只會憑白助長他的虛榮心。

但假如孩子的這群好朋友,一半都買了手機,而且你的家庭經濟也允許,這時就可以考慮給孩子買。

為什麼呢?假如孩子的大多數小夥伴們都買了,唯獨他沒有,在那個群體裡,他很可能會覺得格格不入,心裡頭很容易產生被排斥感。

一旦這個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什麼困難,他一定會舊事重提:你當初為什麼就不能給我買手機呢,就因為我沒買,大家出去玩卻不喊我了。

所以,只要家庭情況是允許的,那我們就不必為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去把我們的孩子置於困難的境地。你只需要在買之前,跟孩子約定好雙方都能接受的手機使用規則就好了。

02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需要父母提高警惕,即:你的孩子,他不只是要買手機,而是一定要買最新款的高端手機。

我們仍然借用前面的例子。

假設你的孩子有一群小夥伴,經常一起玩兒。對於這群孩子的家庭經濟情況而言,一部動輒幾大千甚至近萬元的高端手機,已經算是奢侈品了,但這些孩子卻爭相要買這麼一個奢侈品。

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群體,是在往愛慕虛榮、攀比奢華的那個方向走。

這個情況處理起來,又不一樣了。

應對辦法其實也簡單,那就是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並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家的真實經濟狀況:

孩子,我們的家庭跟別人家不一樣,你沒法去比。今天最新款的手機也許你買了,可是下一個東西你還是會輸給他們。事實上,在經濟層面,你可能永遠無法贏過他們。所以,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滿足你。

假如父母怕傷孩子的心,一味滿足孩子,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我舉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一對夫妻,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省吃儉用把孩子送進了一個當地的貴族學校。

他們對孩子照顧得很好,以至於孩子從來不曾有機會得知自己家庭的真正經濟狀況。

時間久了,這個孩子什麼都要最好的。在他看來,身邊的其他同學、朋友都擁有的,我為什麼不能擁有?

後來父母終於撐不住了,告訴孩子:我們家其實沒有買這個那個的錢。

這個時候,那個孩子一臉的不可置信。他覺得父母在騙他。

他的表現,其實就有些拒否定現實的味道了。因為他就像是個活在真空中的植物,一直活在虛空裡,以至於跟現實都脫節了。

這對於孩子的發展,當然有非常糟糕的影響。他長大了,很可能會變得眼高手低,無法真正腳踏實地。

事實上,這對父母應該早早地跟自己的孩子坦白:

我們讓你讀這麼好的學校,是覺得教育真的很重要,希望有一天你不會因為受教育不夠導致一些遺憾,但其實,父母為了供你讀書是很辛苦的。除了教育費用,家裡面沒辦法為你提供更多東西。不是你不該提要求,是我們的經濟的確不允許。你如果真的很喜歡那些物質,那就憑藉自己的能力,以後去爭取得到吧!

假如你的孩子年齡在9歲往上,你完全可以在每次家裡會議上,告訴孩子家庭日常開銷的實情。

孩子有這個知情權。

當孩子知道了家庭真實狀況後,他就會知道,我們家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而不是父母刻意不來滿足我。那麼,他也就不至於因為不被滿足,而跟父母發生不必要的對抗。

03

如今,不少父母對於孩子的物質消費,還是比較警惕的。這是好事。孩子的價值觀尚未成熟,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引導。

不過,我們更想提醒父母們的是:在引導孩子之時,最好能夠試著去看看孩子物質需求背後的心理需求。

假如孩子只是正常的同伴交往需求,那麼不要隨意給他貼標籤。

假如孩子很少被父母認可和接納,那麼他今天要買高端手機,明天又要買名牌衣服,後天再買某限量版奢侈品,他之所以會沒完沒了的索要,只是因為在他心底,一直有個空洞未被填補,他需要通過外部物質,去彌補內在的低自尊和低價值感。

假如你通過覺察,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上面的情況,那麼你在決定滿足或拒絕孩子的物質要求之時,別忘記了:

多陪陪孩子。你的陪伴本身,就會幫孩子確信:我是可愛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就不至於總被焦慮驅動著去攀比,去從物質層面找補。

多接納和肯定孩子,不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攀比的孩子,極可能也有一個愛攀比的父母。假如孩子小時候,你總是覺得他不如別家孩子優秀,那麼等孩子大了,嫌棄你這個做父母的太沒本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給孩子更多的通道去建立他們的自信、自尊。積木育兒提示您:比如允許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帶孩子旅行、看世界。當孩子在更多地方體驗到成功,他們的注意力就會更開闊,就不至於只會在某個單一、狹隘的領域裡,去跟他人做無謂的較量。

總之,一個執著於物質滿足的小孩,很可能他內心有擔憂甚至有恐懼。看到他,支持他。然後,那個小孩,他才能夠更成熟,才能走向更大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兒子對我說「只喜歡媽媽」,我卻高興不起來
    我滿臉疑惑地問他:「你不喜歡爸爸陪著你呀?」兒子撅著嘴說:「我不喜歡爸爸,只喜歡媽媽。」這不是兒子第一次表現出不喜歡爸爸。去年,因為工作調動, 老公跟我們分開了小半年,他非常掛念我們,就抽了一個周末回家看我們。
  • 孩子都上學了,為什麼有些全職媽媽還是不願意去工作?
    孩子上學了,全職媽媽還不想去工作怎麼辦?說實話大多數的男士可能都會有這種疑問,包括老一輩,可能也會覺得孩子上了幼兒園媽媽們就該去工作了?可是很少有人去想孩子上學後媽媽們有沒有條件工作?作為老公,是否真的在精神上和行動上支持自己的妻子呢?
  • 「媽媽,我以後不買零食和玩具,你別上班在家陪我吧!」
    來自一位寶媽的求助:兒子3歲時,要上幼兒園了,我決定要去上班,就跟兒子說:「小乖,你長大了,要上幼兒園了,媽媽要去上班了,這樣媽媽就能賺更多的錢,給你買零食和玩具了。」本以為兒子會戀戀不捨,或者反對、抗議,誰知兒子一臉開心的說:「好啊,好啊,媽媽要上班了!」
  • 玩具打敗手機,還是手機戰勝玩具?爸媽買這4種玩具孩子更聰明
    孩子愛看手機怎麼辦?現在十個孩子有九個孩子愛看手機,手機的魅力不可阻擋。一拿起來就放不下,可是父母手頭也有很多工作要幹,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娃,讓娃看手機又擔心養成壞習慣。
  • 媽媽,為什麼你能看手機,我不能?
    昨晚九點半,我讓二寶睡覺。二寶問我:「媽媽,你睡覺嗎?」「你先睡,媽媽還有事做。」我立刻回答。「什麼事?你還要繼續看手機嗎?為什麼你能繼續看手機,我不能?」二寶一臉認真看著我繼續問。「不行,你明天還要上學,要早睡早起!」我的口氣已經有變化了。「你不是明天還要上班嗎?為什麼你不早睡早起?」二寶仍然不甘心地繼續問他的「為什麼」「因為,我是大人,你是小孩。」我開始胡亂找理由。「媽媽,大人就可以不要早睡早起嗎?」
  • 媽媽為娃上學被騙,每天帶娃假裝上學,孩子:為啥我上不了學?
    「5年前媽媽花錢託叔叔幫我辦上學的事,可至今沒有辦成,媽媽怕爸爸知道,每天帶著我早出晚歸、假裝去上學,現在我馬上12歲了,還沒上過一天學……」這是一個12歲女孩的內心獨白。後來孩子到了上學年紀,這位媽媽就託李某給孩子辦上學,花了三四萬,李某給孩子送來了課本,並說,孩子是轉校生,有些手續沒辦完,上級檢查,先不要讓孩子去學校,孩子媽媽怕給出去的三四萬打水漂,就選擇相信李某。
  • 看蝸牛的小孩,被媽媽強行帶走,育兒專家:這樣的家長不聰明
    文|全文共2256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最近一段時間天氣陰晴不定總在下雨,早上送哥哥妹妹上學時,看到小區的一個孩子正在路邊蹲著。哥哥好奇的跑過去看了一眼,過來悄悄的說:「媽媽,那個小弟弟正在看蝸牛」。正說著,只聽見後邊傳來一聲:「冬冬,不要再看了,快點回家」。
  • 積木育兒:「就你最矯情!」婆婆最愛說幾句話,扎痛了兒媳婦心
    記得有一次,我兒子不小心被我燙傷了,我抱著孩子急著去醫院,婆婆卻拿出牙膏和醬油,非要給孩子塗上一層才讓我去醫院,說這是「急救」……孩子疼地哇哇大哭,我跟婆婆大吵一架,誰也沒法說服誰……這些矛盾看起來是育兒觀念不一致引起的,其實背後是一場婆媳間的權力爭鬥,即:這個家裡到底誰說了算?
  • 男子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老師攔住不讓接,男子:我真是他爸爸
    「生活中的媽媽活成了『鋼鐵俠』,而爸爸只會拿『養家餬口』來說事。」「這不就是『喪偶式育兒』的例子嗎?」看了評論後發現,這不就是一個搞笑視頻嗎?怎麼又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了?就拿陪孩子寫作業來說,剛開始陪過幾次,結果老婆總是很生氣:「你咋輔導的?錯了這麼多?孩子去了學校鐵定會挨批。」我默默地檢查了一遍,發現確實錯了不少,只好認輸。老婆撂下一句話:以後不用你陪了,只會幫倒忙。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第二天,天亮了,昨晚的一切就像夢一樣,醒了,你還是忍不住衝他發了脾氣。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大多數家長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媽,我英語考了97,全班最高分喔!剩下那三分錯在哪了?現在會了嗎?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我還不關心你嗎?
  • 「媽媽,我想玩手機」,三種不同的答覆,將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媽媽,我想玩手機,我可不可以玩手機?」對於孩子這樣的發問,家長們都有什麼回答呢?1、玩吧,不要太久哦:孩子興高採烈地抱起手機就開始玩遊戲、看動畫片,沒有一兩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而且眼睛離手機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幼兒園還沒畢業,就已經近視了。
  • 看孩子穿啥來上學,就知道媽媽經常在不在家!幼兒園老師神總結
    幼兒園老師,一眼就能判斷出孩子媽媽是否在家小區裡有個媽媽在幼兒園當老師,這天大家閒聊的時候,這位媽媽笑著說:在學校的時候,孩子來上學,我們啊,一眼就知道孩子媽媽是否在家。媽媽帶的孩子跟奶奶帶的孩子差距太大了,媽媽在家,孩子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來上學,而奶奶們則一向是以「保暖」為主,現在這個天氣,往年上學的時候,十幾度二十幾度,穿著大棉襖的孩子太多了。為什麼媽媽帶的孩子和奶奶帶的孩子差距如此之大?
  • 積木育兒:宅家一個月後,我發現了我老公的一個秘密
    一節課短短二十分鐘,人家能幾次回頭,像發現新大陸一般告訴在旁邊辦公的我:媽媽,快看,我們英語老師剛剛獲得本群(QQ群)相聲演員頭銜!媽媽,快看,我們班某某某在群聊裡假裝老師說話,太好笑了。媽媽,你聽,某某的爸爸媽媽在吵架!
  • 買一個幼兒園給孩子玩?2歲孩子,不靠哄,背上空書包去上學
    當孩子有這3個舉動,家長是不是得長篇大論,讓孩子打消去幼兒園這個念頭?孩子還沒夠上學年齡,就哭著想上學,基本上學前兒童都有這個傾向。當孩子真正去上學了,早上拖也拖不起來,就是不肯去上學。這是啥子原因呢?
  • 當3歲娃淚流滿面地對媽媽喊:我把你趕出去……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因為我在看手機,小寶叫了我好幾次不要看了,跟他玩,我總是拖延說一會就好,一會就好。後面拖太久了,他生氣的警告我,不跟我玩了!我忙著看手機,沒理會他。他因為心裡本身不爽了,所以後面些微小事情就會引來大情緒。吃飯的時候,我看他趴在地板上,開著小鬧鐘的鬧鈴,在生悶氣。我說:寶貝,關掉鬧鐘,來吃飯!他滿臉臭臭,淚眼婆娑地說:「我生氣!」
  • 育兒漫畫: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糖豆媽媽傳2020/07/03「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近日一則微信在朋友圈被無數次轉發,它引發了無數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經調查30%的爸爸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看到這則報導時,糖豆媽我甚是感同身受。為了糖豆,是時候出手了...(友情提示:內容太過真實扎心,如有雷同,純屬正常!)
  • 「媽媽,別走,換你來『報復』我,吃我的,住我的,用我的!」
    爸爸帶著婉玉去報名那天,在學校門口爸爸說:「我們先回去吧,你媽沒回來,電話也打不通,名報不了上不了這個學校了。」婉玉心裡失望到了極點,她答應過的,可卻用失聯的方式來避開給自己交學費,在她心裡,難道自己的未來比不上那點錢嗎?
  • 「等娃上學就去上班」,當初在家帶娃的全職媽媽,早已力不從心
    執筆&定稿:大古全職媽媽指原來有工作的女性在懷孕後到孩子出生的時間內辭掉工作。女性為了照顧自己的子女成長,經營家庭,而不去工作或沒有工作的女性。每位媽媽都是超人,她們為自己的孩子放棄了很多東西。
  • 「媽媽,我不想上學」,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聰明的家長這樣處理
    「媽媽,我不想上學」,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聰明的家長這樣處理 一般在孩子3歲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面學習。畢竟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一方面可以減輕自己的重擔,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接觸小團體,對他們的成長教育有很深層次的意義。
  • 「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去死」,14歲少年連砍自己6刀,刀刀見骨
    14歲男孩連砍自己6刀一個名叫的小孟的男孩今年14歲,他平時非常喜歡玩手機,並對手機上網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某天晚上,小孟的爸爸對小孟玩手機看不過眼,於是對小孟說了幾句,還進行了責罵。不料小孟突然就轉身走進廚房,拿起菜刀朝自己身上砍。他說:"不讓我玩手機,我就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