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位寶媽的求助:
兒子3歲時,要上幼兒園了,我決定要去上班,就跟兒子說:「小乖,你長大了,要上幼兒園了,媽媽要去上班了,這樣媽媽就能賺更多的錢,給你買零食和玩具了。」
本以為兒子會戀戀不捨,或者反對、抗議,誰知兒子一臉開心的說:「好啊,好啊,媽媽要上班了!」當時我心裡特別涼,難道在孩子眼裡,我就是一個賺錢的機器?
當天晚上,我就熬夜準備簡歷,打算第二天去公司應聘。因為沒有時間給兒子講睡前故事,結果躺到床上後,兒子眼淚汪汪地看著我說:「媽媽,你還是不要出去工作了,我以後不買零食和玩具了,你在家裡陪我吧。」
兒子的一句話,真是讓我感動,原來兒子對我還是很依賴的。
為什麼兒子會在一天內,有兩種反差的態度?
其實,當媽媽剛開始說要出去工作,賺錢給他買零食和玩具時,兒子只接收到了買零食玩具的信號,並未理解媽媽出去工作,會失去陪伴自己的時間。當媽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時,兒子才發現自己失去了媽媽的陪伴,在玩具零食和失去媽媽陪伴之間,兒子寧願選擇不要零食和玩具。
但是,作為現代女性,全職媽媽是一定不能做的,因為全職媽媽在家裡的地位,會隨著時間逐漸降低。即使爸爸是出於心疼,不願意讓媽媽出去工作,媽媽也不能坐以待斃,這些只有經歷過的女人才能懂得。
如何解決和孩子之間的「分離焦慮」?
1、加強陪伴質量,建立安全型依戀
爸爸媽媽因工作要離開,讓孩子內心波瀾迭起,除了跟孩子解釋自己上班的原因,讓孩子引起共鳴外,更重要的是從孩子的內心布線。要安撫這種分離焦慮,我們首先得正確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依戀」。主要是指人對生活中,特定任務的一種強烈深刻的情感聯結,與這個人交往帶來愉快體驗,面臨壓力時會從這個人身上得到安慰。
雖然分離焦慮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行為,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符合孩子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因此,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作為父母首先要淡定,承認並接納這種焦慮,是處理好孩子情緒的關鍵。你可以用語言、行為,比如撫摸、擁抱等去告訴孩子,「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為你的接納,會給孩子更多的信心。
然後就是下班後對孩子的陪伴,不一定是增加陪伴時間,重要的是單位時間內的陪伴質量。如果只是把手機給孩子,你坐在旁邊,就算時間在場也算不上高質量。真正的高質量陪伴,是和孩子交流、互動,多撫摸、擁抱孩子,給孩子肯定的眼神,反饋孩子發出的信號。
2、用繪本做輔助
通過繪本中的故事,把上班這件事可以講得很透徹。因為孩子對繪本的接受能力比較好,生活中很多習慣都是從繪本中學習來的,比如為什麼要刷牙、怎麼排隊上廁所、見到長輩如何打招呼等等。
在講繪本的時候,主要是為了告訴孩子,就算媽媽在上班,也會時刻想著你;就算媽媽去上班了,也還是會愛你,關心你。這是安撫分離焦慮的強心劑,就算媽媽去上班了,那份愛和關心,是不會改變的。
3、和孩子探討上班的價值
三歲以上的孩子,其實能理解很多話。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上班,不僅僅是為了賺取生活費,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每一種職業都是一樣的,雖然忙碌、辛苦、厭煩,但同時也很幸福。因為夢想很重要,它能指引我們披荊斬棘,熬過艱難的日誌,而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夢想,為了實現夢想,所以需要上學、需要上班。
如果你這樣跟孩子解釋,比起那句「我上班是為了給你買零食和玩具」要高級的多,孩子也很容易接納,對孩子未來的三觀影響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