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上班,加工毛絨玩具,我昨天掙了140元!」
【視頻】
「我在毛絨玩具加工廠上班4年多了,早已成了熟練工,按件計酬,當天結算,我昨天一天就掙了140元,平時每天的收入都超過100元。」今天,鹽山縣西小盧村34歲的李喜鳳高興地說。
李喜鳳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家有年近七旬的公婆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為了照顧家庭,她選擇了在本村毛絨玩具加工廠上班掙錢。西小盧村像李喜鳳這樣的留守婦女,在村毛絨玩具廠上班的就有30多人。她們既照顧了老人孩子,又製作毛絨玩具掙錢,成就了各自的事業。
西小盧村毛絨玩具加工廠是有村民李淑華創辦的。今年55歲的李淑華年輕時就有嫻熟的縫紉技術,20歲結婚後,在村上加工衣服,10多年後,又開始製作服裝銷售,且生意不錯。2010年,通過兒媳晉洪偉牽線搭橋,李淑華和保定市的一家毛絨玩具廠籤訂了加工協議。
【燕趙志願者協會會長楊鳳麗向毛絨玩具廠李淑華、李同明了解加工情況。】
「當時,我看到村上的部分留守婦女,農忙時忙幾天,剩下的時間除去看孩子外,基本上都稀裡糊塗地過去了,我想,要是將適合家庭婦女幹的項目引進來,既有社會效益,又能產生經濟效益。大學畢業的兒媳婦是保定的娘家,她的一個親戚是做毛絨玩具生意的,我們經過考察,很快就把這個項目引過來了,我們負責加工,保定負責提供半成品原料和加工後的回收。」李淑華向我們介紹,她和老伴兒李同明說幹就幹,很快建起了加工車間。
村上和鄰村的留守婦女聞訊後,紛紛報名來毛絨玩具廠上班。李淑華先安排30人進廠邊學習邊加工。不長時間,30名留守婦女熟悉了業務,成為玩具廠的主力,並且有了可觀的收入。
一傳十,十傳百,西小盧毛絨玩具廠加工掙錢多的消息不翼而飛。孟店、常莊、韓集、聖佛、慶雲等鄉鎮的100餘名留守婦女也要求領料加工。李淑華還為部分領料加工戶免費提供了縫紉機。
如今,西小盧毛絨玩具加工廠規模越做越大,由原來保定的一家供貨商,發展到現在的7家,由當初購買的5臺縫紉機,慢慢變成40臺,基本是天天從保定進原料,天天走成品。
今天,我們看到,西小盧毛絨玩具加工車間整齊地擺放著32臺縫紉機,扎眼穿線的「噠噠」聲此起彼伏,顏色各異的布料在婦女們手中來回擺弄著……
34歲的西小盧留守婦女付翠嶺告訴我們,兩天沒來上班,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抽時間加工了一包毛絨玩具,她今天交了貨,驗收後,得到了110元的加工費。平時,付翠嶺在玩具廠上班,每天的收入也在八九十元,有好多時候,每天能掙到百十元。
「這份工作收入穩定,離家近,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比出外打工強多了。」一名員工如是說。
「計件工資,當天通過微信結算,從不拖欠工資。」西小盧毛絨玩具廠負責人李淑華邊說邊讓我們看她轉給員工工資的微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