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先允許自己恨孩子
每個夜晚,無疑是閨蜜最難受的時間。
"這個定時炸彈,白天睡得可香,一到半夜就爆炸了。"
就像閨蜜所說,寶寶的睡眠時間簡直就是為了折磨她而制定。
"我真的好想把他的嘴巴縫起來。"
這個念頭一浮現,嚇得她連忙給我來電,:"我是不是病了,哪有媽媽對自己孩子這樣想的。"
"怎麼不能想了?你想想:因為'他',你的睡眠時間全部亂套了;餵母乳的時候,'他'還會咬傷你;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他'到好,啥都不會做就只會哭....."
"跟你聊完,我也就舒服了。這個'小祖宗'又在哭鬧了,我得去伺候他了。"
其實,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只是讓她接受自己的想法,並跟她說:"你有理由恨他。"
接受這個想法的閨蜜,便能夠緩解自己的情緒。當然也不會真的"虐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連一點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念頭都不給予自己,是不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在渲染著一種"完美媽媽"的焦慮陷阱呢?
這個"完美媽媽"要溫柔、體貼、對孩子的任何呼應要百分百回應、要百分之百愛自己的孩子....
很多"新手媽媽教導指南"在教育我們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忘了告訴我們媽媽"愛孩子之前,先允許自己恨孩子"。
人都有七情六慾,怎麼?成為媽媽,就只能當孩子的"聖母"了?
1. 我們怎麼不能"恨"自己的孩子了
孩子難道不討人厭嗎?
回想一下:
有了孩子後,我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4小時照顧孩子,永遠睡不足的覺,人際關係出現斷裂......
而他呢?一不開心就用"哭聲"來抗議,絲毫不體諒為照顧他付出所有的媽媽。
隨著成長,他們成為了"拆扔拋"玩具高手;"挑食"小頑童;本以為,上學了就可以讓自己遠離小魔獸,還要定時輔導他們寫作業.....
就算是金剛在世,也無法止住我們內心的三味真火!
一股熱氣往上衝,我們還要跟自己說,"世界如此美好,冷靜冷靜。"
這個佔據我們一切時間空間的孩子,難道我們就不能讓恨意在心中浮現嗎?
我們對自己設定了無限要求,不斷的學習"完美媽媽"技能,恨不得把所有習得技能都用在孩子身上,以證明自己達到"完美媽媽"的基本標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角色。
所以,我們拼了命努力,努力"愛"自己的孩子,努力"壓抑"住自己的憤怒,最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情緒變成別的形式還給孩子。
比如: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怎麼......
臺灣的短篇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自殺了。
美國名校碩士畢業、為了家庭成為全職媽媽的茉莉媽媽,她無法相信自己為了女兒付出了一切,卻換來女兒的自殺!
為了尋找茉莉自殺的原因,她通過高科技進入了茉莉的意識之中,讀取茉莉的記憶。
看到了茉莉的世界——我只是媽媽的學習工具。
她看到了茉莉站在陽臺上,哭著說:"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茉莉,再見!"
媽媽以愛的名義把茉莉推到了死亡邊緣,卻從未讓茉莉感受到"以愛的名義"一開始是因為"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母親對孩子的恨如同對孩子的愛一樣重要。
一味付出愛的母親會讓孩子產生不真實感,也影響到了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
孩子會認為,媽媽這麼"愛"我,我怎麼可以"抱怨"和"恨"呢?
換言之,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恨",相對的,也強制了孩子不允許表達"恨意"的權利。
只有我們看到自己的"恨",我們才願意接收孩子對我們的不滿,他們的不悅,才能夠被允許表達出來。
2.正視自己心中對孩子的"恨意"
愛並不是一個單一體,它百般變化,融入在我們和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1) 打開"完美的禁錮",走出來!
告訴自己:
"完美?"
"完美是不可能的!"
一百分的媽媽是不可能存在的、誰愛當誰當去!
只有允許自己"不完美",才會允許自己對孩子的"恨"。
其實,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當孩子體驗到"被恨"之後,才能夠相信"被愛"是真實的,只有單一的"愛",是不完整的"愛"。
當然這種恨並不是說,媽媽要跟孩子表達"我恨你"。
它只是藏匿在我們內心的一個角落,我們需要去看到它,然後接納它。
這是一種體驗的感覺。
當我們真正接受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天空豁然開朗。
沒有壓抑、沒有控制,只有坦然——面對自己、面對孩子。
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百分之百適合一個媽媽的技能。
當然,我們可以參考"如何養育孩子"的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和孩子之間互動的聲音。
偷偷告訴媽媽們,媽媽好與不好,只有我們的孩子才能夠給予評價!
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就只是媽媽與孩子的關係。
(2) 不要讓自己的另一半成為"隱形丈夫"、"隱形老爸"
弗洛姆認為,媽媽與孩子的關係是"無條件"——媽媽在孩子身上付出的一切是"無所求"。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是"有條件",孩子需要用自己魅力、自己奮鬥去獲得爸爸的喜愛。
所以,我們能夠發現"爸爸與孩子"的互動,經常是"玩伴"的形式。
另一方面來說,爸爸算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訓練。讓孩子能夠提前學習"社會規則"。
所以,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都是不能缺席的。
爸爸的缺席會使得媽媽需要去分裂成兩個角色:"爸爸和媽媽"。這裡面不僅會產生媽媽負荷不了的"雙重角色"轉換的壓力,也會導致很多的憤怒在孩子身上折射出來。
有時,媽媽可以給"爸爸和孩子"一個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放鬆自己、約三兩好友聊聊天、吐槽家裡二三事;或者給自己獨立的空間,靜靜與自己相處。
總而言之,怎麼舒服怎麼來!
(3) 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本身,我們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就是彼此影響的。我們允許孩子表達憤怒,也會促進我們對孩子表達憤怒。我們看見孩子的情緒,相應的,孩子也會看見我們的情緒。
看見與被看見,它們也是一個相互關係。
託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寫道:那些看似不會表達憤怒的人,其實也在用他的獨特方式來回擊你,而最常見的就是被動攻擊。
"自殺何嘗不是被動攻擊的最極端方式呢?"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用於"表達愛""表達恨"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更有力量,而這些力量是我們給予的。
那些會跟你說:"媽媽,我愛你"的寶寶,也會跟你說:"媽媽,我恨你。"
3.最後一說
事實上,媽媽這個角色是被創造出來的。
媽媽賦予了"孩子"的命名。
與此同時,"媽媽"的命名隨之誕生。
首先,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神聖而美妙的事情,它是"超越完美"的存在。
其次,作為"媽媽"這個角色,我們也是一個"新生兒",我們跟著孩子一起誕生,也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成長之路,又長又短,又慢又快;珍惜著彼此成長的每個瞬間,體會著五味雜陳,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