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自殺了!無法恨孩子,如何愛孩子

2020-12-16 我叫四小姐

愛孩子,先允許自己恨孩子

每個夜晚,無疑是閨蜜最難受的時間。

"這個定時炸彈,白天睡得可香,一到半夜就爆炸了。"

就像閨蜜所說,寶寶的睡眠時間簡直就是為了折磨她而制定。

"我真的好想把他的嘴巴縫起來。"

這個念頭一浮現,嚇得她連忙給我來電,:"我是不是病了,哪有媽媽對自己孩子這樣想的。"

"怎麼不能想了?你想想:因為'他',你的睡眠時間全部亂套了;餵母乳的時候,'他'還會咬傷你;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他'到好,啥都不會做就只會哭....."

"跟你聊完,我也就舒服了。這個'小祖宗'又在哭鬧了,我得去伺候他了。"

其實,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只是讓她接受自己的想法,並跟她說:"你有理由恨他。"

接受這個想法的閨蜜,便能夠緩解自己的情緒。當然也不會真的"虐待"自己的孩子。

但是,連一點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念頭都不給予自己,是不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在渲染著一種"完美媽媽"的焦慮陷阱呢?

這個"完美媽媽"要溫柔、體貼、對孩子的任何呼應要百分百回應、要百分之百愛自己的孩子....

很多"新手媽媽教導指南"在教育我們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卻忘了告訴我們媽媽"愛孩子之前,先允許自己恨孩子"。

人都有七情六慾,怎麼?成為媽媽,就只能當孩子的"聖母"了?

1. 我們怎麼不能"恨"自己的孩子了

孩子難道不討人厭嗎?

回想一下:

有了孩子後,我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4小時照顧孩子,永遠睡不足的覺,人際關係出現斷裂......

而他呢?一不開心就用"哭聲"來抗議,絲毫不體諒為照顧他付出所有的媽媽。

隨著成長,他們成為了"拆扔拋"玩具高手;"挑食"小頑童;本以為,上學了就可以讓自己遠離小魔獸,還要定時輔導他們寫作業.....

就算是金剛在世,也無法止住我們內心的三味真火!

一股熱氣往上衝,我們還要跟自己說,"世界如此美好,冷靜冷靜。"

這個佔據我們一切時間空間的孩子,難道我們就不能讓恨意在心中浮現嗎?

我們對自己設定了無限要求,不斷的學習"完美媽媽"技能,恨不得把所有習得技能都用在孩子身上,以證明自己達到"完美媽媽"的基本標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角色。

所以,我們拼了命努力,努力"愛"自己的孩子,努力"壓抑"住自己的憤怒,最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情緒變成別的形式還給孩子。

比如: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怎麼......

臺灣的短篇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自殺了。

美國名校碩士畢業、為了家庭成為全職媽媽的茉莉媽媽,她無法相信自己為了女兒付出了一切,卻換來女兒的自殺!

為了尋找茉莉自殺的原因,她通過高科技進入了茉莉的意識之中,讀取茉莉的記憶。

看到了茉莉的世界——我只是媽媽的學習工具。

她看到了茉莉站在陽臺上,哭著說:"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茉莉,再見!"

媽媽以愛的名義把茉莉推到了死亡邊緣,卻從未讓茉莉感受到"以愛的名義"一開始是因為"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母親對孩子的恨如同對孩子的愛一樣重要。

一味付出愛的母親會讓孩子產生不真實感,也影響到了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

孩子會認為,媽媽這麼"愛"我,我怎麼可以"抱怨"和"恨"呢?

換言之,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恨",相對的,也強制了孩子不允許表達"恨意"的權利。

只有我們看到自己的"恨",我們才願意接收孩子對我們的不滿,他們的不悅,才能夠被允許表達出來。

2.正視自己心中對孩子的"恨意"

愛並不是一個單一體,它百般變化,融入在我們和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1) 打開"完美的禁錮",走出來!

告訴自己:

"完美?"

"完美是不可能的!"

一百分的媽媽是不可能存在的、誰愛當誰當去!

只有允許自己"不完美",才會允許自己對孩子的"恨"。

其實,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當孩子體驗到"被恨"之後,才能夠相信"被愛"是真實的,只有單一的"愛",是不完整的"愛"。

當然這種恨並不是說,媽媽要跟孩子表達"我恨你"。

它只是藏匿在我們內心的一個角落,我們需要去看到它,然後接納它。

這是一種體驗的感覺。

當我們真正接受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天空豁然開朗。

沒有壓抑、沒有控制,只有坦然——面對自己、面對孩子。

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百分之百適合一個媽媽的技能。

當然,我們可以參考"如何養育孩子"的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和孩子之間互動的聲音。

偷偷告訴媽媽們,媽媽好與不好,只有我們的孩子才能夠給予評價!

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就只是媽媽與孩子的關係。

(2) 不要讓自己的另一半成為"隱形丈夫"、"隱形老爸"

弗洛姆認為,媽媽與孩子的關係是"無條件"——媽媽在孩子身上付出的一切是"無所求"。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是"有條件",孩子需要用自己魅力、自己奮鬥去獲得爸爸的喜愛。

所以,我們能夠發現"爸爸與孩子"的互動,經常是"玩伴"的形式。

另一方面來說,爸爸算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訓練。讓孩子能夠提前學習"社會規則"。

所以,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都是不能缺席的。

爸爸的缺席會使得媽媽需要去分裂成兩個角色:"爸爸和媽媽"。這裡面不僅會產生媽媽負荷不了的"雙重角色"轉換的壓力,也會導致很多的憤怒在孩子身上折射出來。

有時,媽媽可以給"爸爸和孩子"一個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放鬆自己、約三兩好友聊聊天、吐槽家裡二三事;或者給自己獨立的空間,靜靜與自己相處。

總而言之,怎麼舒服怎麼來!

(3) 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本身,我們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就是彼此影響的。我們允許孩子表達憤怒,也會促進我們對孩子表達憤怒。我們看見孩子的情緒,相應的,孩子也會看見我們的情緒。

看見與被看見,它們也是一個相互關係。

託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寫道:那些看似不會表達憤怒的人,其實也在用他的獨特方式來回擊你,而最常見的就是被動攻擊。

"自殺何嘗不是被動攻擊的最極端方式呢?"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用於"表達愛""表達恨"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更有力量,而這些力量是我們給予的。

那些會跟你說:"媽媽,我愛你"的寶寶,也會跟你說:"媽媽,我恨你。"

3.最後一說

事實上,媽媽這個角色是被創造出來的。

媽媽賦予了"孩子"的命名。

與此同時,"媽媽"的命名隨之誕生。

首先,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神聖而美妙的事情,它是"超越完美"的存在。

其次,作為"媽媽"這個角色,我們也是一個"新生兒",我們跟著孩子一起誕生,也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成長之路,又長又短,又慢又快;珍惜著彼此成長的每個瞬間,體會著五味雜陳,便是幸福!

相關焦點

  • 當你後悔地說「孩子,媽媽愛你」的時候,孩子卻聽不到了
    茉莉跳樓一天晚上,茉莉平靜地走向陽臺,翻過陽臺跳樓自殺。這是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最悲傷的一個故事。茉莉在一個月前才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最好的高中,就是這樣一個成績優異的女孩選擇自殺。媽媽接受不了事實。媽媽在房間的衣櫃裡裝有一個很大的監控屏,可以看到茉莉和可莉姐妹倆在家的一舉一動。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片名,到底是病句還是另有深意?
    因為這5個故事雖然沒有相關性,但是在想表達的主題上卻是高度一致,都描述了父母對孩子的"錯愛",以至造成孩子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甚至選擇自殺結束生命。臺灣的自殺防治學會曾做過統計,2019年臺灣將近有200名青少年選擇了輕生,而輕生主要原因的其中一項即是家人關係與學校適應問題。
  • 自殺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怎麼預防?
    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齡,卻用充滿童稚的筆跡,寫著「我恨你們」「我不要再在作業中掙扎了」,尤其令人痛心。無獨有偶。有人說今年1-5月廣西自殺身亡的中學生有46起,同比去年增加了60%。我去查了一下全國數據,發現我國青少年自殺率竟然居全球第一,有媒體報導稱每年自殺身亡的青少年有十幾萬人。一份針對上海中小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24.39%的中小學生曾經有一閃而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15.23%的學生認真考慮過這個想法,5.85%的孩子有過計劃。並且據研究者分析,實際自殺人數往往比公布的數據還要高3-5倍,令人心驚。
  • 《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今天,我想講一講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林茉莉家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媽媽、茉莉、可莉。茉莉成績優異,是林媽媽的驕傲。可有一天晚上,茉莉突然從陽臺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了搞清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讀取了女兒的記憶,最後卻發現,害死女兒的兇手正是自己。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因為你抹殺了最後一絲美好,呈現給你最愛的孩子看。為了找出茉莉死亡的原因,茉莉的媽媽接受了還在測試階段的新科技。她進入茉莉的意識,開始過起了茉莉的日子,她從茉莉的眼中看見了自己的模樣:面目猙獰的偏執、從未有一刻真正的尊重、始終緊繃著的束縛、扼殺孩子生存希望的殘忍.....
  • 為啥越來越多孩子「想不開」?逆商缺失是主因,別讓孩子活成悲劇
    「想不開」的孩子越來越多,有超過20%的孩子都「病了」上海17歲的少年,因為和母親產生爭執,推開車門毫不猶豫地從蘆浦橋一躍而下。這恐怖的一幕,想必媽媽一生都無法原諒自己。為啥越來越多孩子選擇自殺?逆商缺失是主因,別讓孩子活成悲劇十幾歲的孩子原本應該是陽光、積極向上、有朝氣、有夢想的。可是卻有著和年紀不相仿的行為---自殺。為什麼他們會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到想要通過自殺來自我解脫呢?
  • 又一孩子跳樓自殺,誰是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好的是有一部分家長打罵撒氣之後,會靜下來聽孩子的說法並多少給些安慰。 而絕大多數家長會完全忽視孩子的表達,只要孩子一說話就是孩子是在犟嘴,輕者吼兩句,重者又是一頓棍棒加身。 從來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就該是自己的私產,自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孩子對自己就該是絕對聽話,絕對服從。
  • 為什麼瘋狂逼孩子的多是媽媽?三個原因讓人心酸!
    在影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剛讀高一的茉莉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跳樓自殺了,這個漂亮且品學兼優的女孩,在生前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林茉莉真的沒人愛嗎?但她沒感覺到被愛,因為她總是被媽媽逼迫著,她愛好寫作,但媽媽以會影響學業為由撕毀了她的小說,媽媽監視她,控制她,從小到大,她都努力迎合媽媽,用力地當媽媽心目中的好女兒,媽媽以她為榮,但她一點也不快樂,她的內心不斷累積著壓力,終於,當她再也無法承受時,她選擇了放棄。
  • 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
    可以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人一生的底色,孩子在童年時期能否獲得充足的愛和體會和家人的親密感,將持續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感知生活的幸福度。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幸運的,生活在某些家庭的孩子,註定得不到愛,然後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就像松子一樣。
  • 複課後,初高中生自殺10餘起,父母該如何走進焦慮孩子的內心?
    在這之前的2月份,河南鄧州的一名女孩因沒錢買手機,無法正常上網課,而選擇服藥自殺來解決問題。…………花朵尚未綻放,便接連凋零,自殺低齡化的數據攀升簡直觸目驚心。但當雙向溝通變成僅有父母單向輸送,孩子失語時,那些看似充滿愛和希望的批評或鼓勵,都會變成孩子心裡的負擔。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疏導,進而形成巨大的壓力,成了壓倒孩子還不堅強的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只能迅速逃脫肩上的擔子,走上極端道路。
  • 孩子想自殺,家長如何發現其釋放的「危險信號」
    孩子有自殺的「危險信號」1.患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事實上,兒童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就是抑鬱症,能夠早期診斷抑鬱症並進行幹預,能有效地降低自殺的風險。兒童抑鬱症的表現常常不典型,很多抑鬱的兒童並不會表現出和成人抑鬱症一樣的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沒有興趣、精力,不願意出門、和人接觸等典型的抑鬱症狀。
  • 出現自殺就是「失格童書」?孩子的世界靠封殺保護?
    但是這種模糊處理對於孩子來說,會讓他們對事情的認知產生偏差。他們的人生經驗和認知讓他們無法意識到這個事件的嚴重性和危險性。他們看到「絢爛無比的隧道」這種表達,不會首先反應過來這是一種文學表達,而是就認為那是絢爛無比的美好世界。
  • 8歲孩子嚷嚷要自殺怎麼辦?
    學員:馬老師,我想請問下,跟8歲孩子討論自殺的話題,有沒什麼電影推薦呢?或我可以怎麼跟他討論呢?       馬:以前跟孩子討論過死亡嗎?為什麼想講自殺的話題呢?       死亡與性,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教育不可缺乏。這些話題不必正襟危坐地討論,也不能缺乏準備就冒然啟動。最理想的情況是滲透在生活中交流,潤物細無聲。
  • 孩子因網課自殺?原罪並不是「網課」,是父母本身!
    家和薩提亞 ▏夕怡芯最近,學生自殺的新聞又在各大網絡媒體中傳播。不容忽視的問題,你會如何去看?傷心?悲痛?還是求救的信號?雖然這個女孩脫離的危險,並且「為什麼賭氣」似乎也不是網傳的那樣,但是,她的自殺行為是真的發生了,而且還不是第一次......是什麼可以讓一個花季少女去一次次的「想」或者「實施」自殺行為呢?下面的這個男孩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孩子從愛看漫畫,到喜歡讀名著,如何培養孩子養成閱讀好習慣?
    當時,我們家長經過觀察,也認識到孩子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讀這樣的書籍。因為這些經典書籍,讓直接從漫畫過渡過來的孩子,在讀這樣的書籍的時候,沒有帶來愉悅的感覺,只會感到枯燥和無味,看了兩頁就偷懶不想看了,結果當然是束之高閣了。
  • 兒童讀物驚見「哪種自殺方式好」!家長嚇壞,專家:要防孩子模仿
    凌先念說,家長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當時發生的問題,而是孩子當時的心理狀態,孩子自殺是因為心理防線已經被擊潰,孩子早就有了心理疾病,只是家長一直未察覺。那麼我們日常教育中,該如何引導孩子?這些心理問題又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1 日《藍色茉莉》
    ,經濟也遭遇危機,於是她決定搬到舊金山與在超市工作的妹妹金吉住在一起,茉莉和金吉皆為從小被領養的孩子,兩人並無血緣關係。得知丈夫外遇的茉莉無法接受,向丈夫哈羅德質問後,兩人發生激烈爭吵,茉莉憤而向FBI舉報,揭發哈羅德在金融領域的詐騙罪行。而就在哈羅德當街被捕後,其家產亦遭沒收和拍賣,導致茉莉過著前所未有的貧窮生活,繼子丹尼則因同學的異樣眼光而選擇退學並離家出走,哈羅德又在獄中自殺身亡。茉莉因為此番一連串的打擊而經常出現自言自語的神經質半崩潰狀態,於是,破產的茉莉前往舊金山投靠妹妹金吉。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如果你看到這裡感覺到內心不舒服,那麼請你關閉網頁,勸你找些快速破解青春期孩子叛逆之類的題材看看,可能本文要討論的主題『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真的不適合你。你也許現在就會朦朧地認同我剛才的觀點,但是你仍舊在想,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問題呢?我這裡先不急著談如何面對,我反問你,為何是面對問題而不是解決或迴避問題?
  • 在伍迪艾倫經典《藍色茉莉》中,凱特·布蘭切特變成了一個女人
    我要介紹一部由伍迪艾倫執導的經典女性題材電影《藍色茉莉》,他有一個強大的演員陣容,包括「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水形物語》女主角莎莉霍金斯,和《碟中諜》系列配角亞歷克鮑德溫。關於《藍色茉莉》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美麗女人莫莉的故事,她丈夫因詐騙罪在獄中自殺,她不得不離開花花世界來到舊金山與姐姐金潔避難。莫莉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美麗。在莫莉看來,雖然她正處於鳳凰的低谷,有著非凡的品味和出挑,但只要有機會,她一定會帶著振翅高飛回到九重天。因此面對金潔男友對好友的追求,莫莉很直接地拒絕了,汗流浹背的工薪階層進不了她的眼睛。
  • 《姜子牙》宿命鎖隱喻:被壓抑的孩子身上,有一根「隱性的臍帶」
    小偉媽媽對孩子的控制過於明顯,但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父母,在以某種不易察覺的方式向孩子灌輸「宿命論」。像是這部電視劇的《茉莉的最後一天》裡,茉莉媽媽對女兒的控制。但這樣看似歲月靜好的生活中,乖乖女茉莉竟然突然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