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剛讀高一的茉莉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跳樓自殺了,這個漂亮且品學兼優的女孩,在生前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林茉莉真的沒人愛嗎?
她生在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留美碩士,還有一個可愛的妹妹。父母為她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媽媽放棄了事業,在家悉心栽培她。
但她沒感覺到被愛,因為她總是被媽媽逼迫著,她愛好寫作,但媽媽以會影響學業為由撕毀了她的小說,媽媽監視她,控制她,從小到大,她都努力迎合媽媽,用力地當媽媽心目中的好女兒,媽媽以她為榮,但她一點也不快樂,她的內心不斷累積著壓力,終於,當她再也無法承受時,她選擇了放棄。
茉莉的離開讓媽媽無法接受,她發瘋似的到處尋找女兒自殺的原因,她認為,茉莉那麼優秀,不可能會輕生,但當她讀取女兒最後一天的記憶時,她徹底崩潰了,因為,她終於明白,讓女兒選擇自殺的,正是她自己。
影片中,媽媽失聲痛哭,她看到了茉莉在她面前站著,衝她微笑,跟她說:媽媽,謝謝你。
媽媽嘶聲哭喊著:對不起!
只是女兒再也聽不到了。
看完這部影片已是淚流滿面。
因為從裡面,我們看到了大多數媽媽的影子。身邊的媽媽們,也包括我自己,總會有控制不住情緒衝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總會有忍不住去催促孩子的時候,也總會有恨鐵不成鋼,抱怨孩子的時候。
林茉莉眼裡的媽媽,是不是也是孩子眼中的我們呢?
為什麼,瘋狂地逼迫孩子多數是媽媽?
在很多家庭類的影視劇裡,你會發現,裡面喜歡逼迫孩子的,幾乎清一色的是媽媽,而在現實生活中,逼迫孩子的也是媽媽佔了絕大多數。為什麼?媽媽總喜歡逼迫孩子?
三個原因,讓人心酸。
1、 媽媽的身份認定。
在我的身邊,熱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風雨無阻送孩子們去上課的,是媽媽,為了就近照顧孩子,選擇放棄工作,專門給孩子陪讀的,也是媽媽,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到場的90%以上是媽媽。
媽媽是一種身份,也是一份沉重的責任。這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女人十月懷胎,生下孩子,經歷哺乳期,自然而然地,媽媽跟孩子的聯繫要比爸爸跟孩子的聯繫更加緊密。
除此外,在社會角色分工中,女性的家庭屬性更強,其實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是身強力壯的男性在外狩獵,而柔弱的女性照顧家庭,之後就演變成,則是男性在外工作掙錢養家,女性主要負責料理家務和養育孩子。這種一種傳統分工。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外出工作的比例越來越高,而中國就是全球女性就業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2010年的一組數據,在中國,女性的工作率超過70%,與男性的80%工作率十分接近。
所以,中國的女性除了要延續過去照顧家庭的責任,還需要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價值,而不僅限於家庭。
但過來人都知道,家庭和事業是根本不可能兼顧的。
所以,為了照顧好孩子,很多女性選擇在家帶孩子,或是弱化自己的職場角色,不求事業有成,但求有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就行。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價值和成長的需求,對於那些為了孩子,犧牲事業的女性來說,會不自覺地用孩子的成功來彌補因失去工作而缺失的價值感,為了讓孩子成功,她們會忍不住逼迫孩子,掌握不好度,就很容易變成控制型的媽媽。
而在一些喪偶型育兒的家庭裡,因為丈夫從不參與育兒,把照顧家庭的責任全部扔給妻子,會讓妻子負重過多,得不到情緒出口和精神依靠的女性,會將這部分在丈夫身上缺失的情感全部投注到孩子身上,從而造成孩子的情感窒息。
一旦媽媽把孩子變成實現自我價值、尋求情感依靠的工具,那將是媽媽和孩子最大的悲哀。
2、媽媽更清楚社會的殘酷,希望孩子避坑。
一旦成為母親,女性的生活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變,不論是育兒,還是處理育兒之外的各種關係,如婆媳關係,如夫妻關係,還有工作和家庭的關係,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說,新生命的降生,將打破原有的家庭格局。
我看過很多相似的事例,孩子出生後,夫妻關係從原來的親密變得冷漠、疏遠,婆媳關係因為育兒分歧中的權利爭奪而劍拔弩張,除此外,事業與家庭的取捨和傾斜,這些會讓女性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在這個時候,她們會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而她們學到的第一課就是,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硬道理。
在中國做全職媽媽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因為,全職媽媽沒有收入,她花的每一分錢都得向丈夫伸手,如果丈夫不理解,不體貼,不能重視她們的付出,那她將活得特別辛苦且卑微。同時,因為長久脫離社會,可能會面臨跟丈夫越來越無法溝通交流的問題,婚姻的隱患會大大增加。而一旦婚姻破裂,沒有經濟來源的全職媽媽很難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
這一切,都讓媽媽們比男性更有憂患意識。
她們很清楚,不論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如果將來沒本事,將來的人生會十分被動,會受制於人,也很難獲得幸福。這種強大的憂患意識,媽媽會下意識地去逼迫孩子,讓他們強大。媽媽若沒有強大的自省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就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壓迫,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3、媽媽所處的環境讓媽媽更容易焦慮。
養育孩子時,媽媽們更容易焦慮。
這是跟她們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的。
因為,喜歡談論孩子,經常談論孩子的,永遠是媽媽。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的不是穿衣打扮,不是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而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這種談論有時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但更多的時候,會傳遞焦慮,讓焦慮升級。
兒子班裡有位同學的家長就說,原本覺得孩子還可以,學習成績中上,從幼兒園起,就在外面上英語班,孩子學得一般,但比起大多數孩子的英語水平還是好很多,她也不想太逼迫孩子,但每回看到大學同學群裡的各種關於娃的討論,就讓她心急上火,焦慮得睡不著。
她的大學同學多數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好多同學的孩子,小學四五年級,英語詞彙量已直逼大學詞彙量,而鋼琴、舞蹈等才藝也已經考到比較高的級別。
這讓她有種窒息感和無力感,突然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起點已經很高,還那麼努力,自己孩子這麼平庸,將來還有沒有前途?有時候,她看到孩子,心裡也會起一種無名火,覺得孩子還不夠努力,也想著逼一逼。但好在,她控制住了自己,選擇了把大學同學群消息設為免打擾,平時儘量少看消息。因為看多了,想不被帶節奏,真的太難。
但有很多媽媽很難控制這種焦慮,通過不斷地逼迫孩子,把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媽媽們該如何做?
UC大數據曾發布過一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其中,上海家長的焦慮指數全國第一,而北京位於第二。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優秀,起點更高,家長們,尤其是媽媽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鼓勵並督促孩子不停地學習。
這樣的結果,雖然有大量的牛娃出現,但這些牛娃和牛娃的父母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除了巨額的資金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的加持,還有回不去的童年,被不斷擠壓的親子時光。
什麼時候,媽媽們可以不再逼迫孩子?
媽媽們可以做一個身份確認,我們除了是媽媽,妻子,兒媳以外,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一個不被滋養的母親,很難養出身心健康,能量充沛的孩子。
其次媽媽們可以去尋找自我價值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孩子需要媽媽的陪伴,更需要的是媽媽的言傳身教。焦慮逼迫的媽媽,會讓孩子深陷情感窒息,精神容易枯萎,厭學,甚至厭世。
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正如紀伯倫寫的那樣:「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