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發現,新冠肺炎(NCP)患者除出現肺部感染典型症狀外,危重患者還出現腎臟、心臟等多器官損害,甚至功能衰竭。此症狀提示該病毒除感染肺部外,也可能侵染人體其他臟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9日獲悉,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揭示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易感器官。相關研究成果於2月8日發表在中國出版的學術雜誌Frontiers of Medicine《醫學前沿》上。
之前研究表明,受感染的病人初期顯示出與2003年席捲中國的非典型肺炎(SARS)相似的症狀。在國內外科學家多方努力下,病毒的基因序列被迅速解析,證實這是一種與SARS有高度同源性的新病毒,被命名為2019-nCoV。迄今,由這種冠狀病毒確診感染者超過3萬人,重症患者6000餘人,死亡700多人。
為了揭示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是否侵犯其他器官以及通過何種細胞侵犯,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教授會同一些在校老師開展攻關研究。該研究以基本明確的2019-nCoV冠狀病毒經過人的ACE2受體侵入細胞這一結論為突破口,以肺泡二型(AT2)細胞因ACE2受體的高表達,而成為這種冠狀病毒侵入的首要靶標,從而推測該病毒還可能通過ACE2攻擊人體其他器官。
因此,研究利用最新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對人體主要生理系統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相關器官和細胞類型的ACE2表達進行分析,進而構建易受2019-nCoV冠狀病毒侵犯的人體器官風險分布圖。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利用肺單細胞RNA-seq數據估計肺AT2細胞中ACE2陽性的比例,並以此數據作為基線。若其他器官中存在任何一種細胞類型所含有的ACE2陽性細胞比例大於或等於該基線值,則認為該器官為高風險。結果,通過對人體四大系統,即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部分器官的10套單細胞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心臟、食道、腎、膀胱和迴腸都具有與肺泡中相似或更高的ACE2基表達,提示這些器官有可能受到新型冠狀病毒侵襲。而這些器官分別所含有的AT2細胞、心肌細胞、腎近曲小管細胞以及迴腸、食道和膀胱上皮細胞因為高表達ACE2,而有可能成為病毒侵襲的入口。
【圖示:2019-nCoV 病毒易感器官分布圖。紅色:研究發現的高易感器官,包括氣道,食道,肺,心臟,腎,迴腸和膀胱。灰色:未在本研究中發現高易感特徵部位,包括鼻黏膜,支氣管,肝臟和胃。】
韓澤廣等認為,該研究具有重要的潛在臨床價值。2019-nCoV是一種新出現的冠狀病毒亞型,其對人體的侵襲路徑還沒有被完全掌握。這項研究則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數據,分析其宿主細胞受體ACE2在不同細胞類型的表達譜,冀望評估人體不同器官受病毒侵襲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除肺細胞外,還有其他器官如心、腎、小腸等存在病毒侵襲的危險。
專家表示,儘管病毒往往首先經由呼吸道侵染到肺部,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尤其是病毒血症的出現,病毒也有可能經由循環系統感染更多的人體內部器官,這可能與患者後期出現腎衰竭和心肌炎等症狀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結果同時也提示病毒有可能藉助尿液和糞便傳播。總之,該基於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參考數據和部分理論依據。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鄒欣博士、陳可博士和2019級在讀碩士鄒佳偉為研究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韓澤廣教授為通訊作者,郝潔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附原創文章連結:http://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20-0754-0】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1月23日率先啟動「醫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攻關專項」,支持學校教師和醫護人員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疫苗及藥物研發和疫情防控等方面開展研究,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