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語中的「阿布洛霍斯」是睜開眼睛的意思,然而澳洲人卻從未真正意義上睜開過眼睛。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歷代統治者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強盛起來?一個困擾他們百年的問題,沒有人意識到,澳洲的命運早在400年期就已註定!
01南極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與荷蘭人威廉姆先後發現澳洲大陸,一眼望去只有荒涼,貧瘠不堪。他們認為這是一片通向南極的大陸,貧瘠註定不會有財富,唯有遙遠的東方、地大物博的中國才是航海家的夢想之地——那裡黃金遍地,珍寶無數。
遺棄,無視,澳大利亞首次進入世人眼帘。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澳洲東海岸,他將這裡命名為「新南威爾斯」,從此這片大陸歸英國所有,命運之輪悄然改變,澳大利亞首次有了名義上的主人,至今未變。
8年後,英國國旗首次插在這片土地上,徹底將之納入大不列顛帝國的領土。由於此刻澳大利亞也被法國發現,出於對法國佔領其他方向的擔心,英國把目標投向澳大利亞西邊:覆蓋大陸三分之一卻無人居住的土地。
於是英國派出一名少校,帶領23名囚徒向西部進發,並在喬治王灣建立據點,隨後又發現更為適合定居殖民的土地——天鵝湖,至此澳大利亞全部成為英國領土。北有達爾文,東有布裡斯班,南有墨爾本,西有喬治王灣。
雖然整片大陸都成為英國領土,但他們卻沒有重視起來,只是做了簡單的佔領便將注意力投向了北美洲,一個被認為是印度、與富饒的東方接壤的地方。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東方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方,與之相比貧瘠的澳洲大陸不值一提。在英國人眼中這只是一片亂地,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南極非南極,只是一片無人問津的殖民地。
02牢籠
成也北美,敗也北美。
1775年4月的一天,駐波士頓英軍奉命搜查民兵軍火,他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信手拈來的任務,畢竟對方只是民兵,沒有經過標準訓練,沒有強力的裝備,拿什麼和大不列顛的貴族騎士比?意外偏偏發生,在他們返回途中遭遇伏擊,288人喪生。
印度平民反了!這是倫敦大老爺們的第一反應(當時西方以為這裡是印度,分不清北美和印度)。隨後美國和加拿大地區掀起反英戰爭,為了阻止英國擴張,法國也加入其中,美國歷史上的獨立戰爭爆發。
正是由於北美戰爭的爆發,英國才決定開發澳大利亞,他們擔心將犯人運到美洲增強對方的兵力。於是把目光瞄準澳大利亞,這片四面環海的獨立大陸。對英國而言,澳大利亞是一座天然的牢籠,不用擔心囚犯逃跑,只要控制好周圍海域,也沒有人能夠進入。
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加速了澳大利亞的開發,打破了千年來的平靜,也促進了這裡的發展。儘管居住在倫敦的老爺們看不上這片貧瘠之地,卻沒有難倒被流放的囚犯。英國貴族對此地的無視,給了澳大利亞發展的機會。
03第九國的底氣
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這是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的坦言。
1900年,英、法、美、俄、意、奧、日、德八國組成聯軍攻進北京城,燒殺搶掠,搗毀萬圓之圓,籤下《辛丑條約》,中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看似八國,實際上這是一場九國推動的恥辱。
20世紀初的英國同樣不好過。美國獨立後加拿大人拿起武器抗爭,非洲殖民地開始抗爭,印度也掀起反抗運動。而疏於管理的澳大利亞更是在移民不斷進入後,逐漸開始發展、進步。
一百多年的安逸,躲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00年的澳大利亞已非從前的流放之地,他們整合六個殖民州組建起澳大利亞聯邦。
準備向英國王室提交建國請願的澳大利亞聯邦,恰好碰上英國登門徵兵。各殖民地相繼抗爭牽制了英國軍隊主力,為了向中國派兵只能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聯邦便以建國為條件作為交換,派兵幫英國作戰。於是便有了史上的八國聯軍,其本質上是九國聯軍,因為所謂的英國軍隊來自澳大利亞。
同年,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條例」同意澳大利亞成為英國聯邦下的自治國家。但是必須尊英國王室為元首,在澳大利亞設立總督代英王行使權力,澳大利亞沒有首領只有總理。
1931年,澳大利亞獲得獨立外交權,成為大英國協下的獨立國家;1986年,獲得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此刻,澳大利亞完全脫離大英國協國家,成為獨立國家。
但,尊英國王室為元首,在澳設立總督至今未變。
04奴隸
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中有一條: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亞太地區各國的關係、並加強同澳有重要聯繫的發達國家的關係,重點是加強同美國的聯盟關係。
澳大利亞與美國建交在1940年,當時還是大英國協下的國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失去霸主地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土地最多的國家,然後在1951年澳大利亞與美國、紐西蘭籤訂《澳新美安全條約》,三國結成同盟關係。
在我國史上有三姓家奴呂布,而今澳大利亞也不逞多讓,英國勢衰轉身就找來一個新的靠山。
而後在9.11事件後澳大利亞出兵參加美國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2005年與美國籤訂飛彈防禦計劃,同意美國在澳洲建立基地。基地的建立坐實了澳美關係,也成為了澳大利亞一個新的轉折:從此為美國做事。
其中的典型事件,美國設法讓朝鮮放棄核研究,澳大利亞參與其中勸解朝鮮,並限制朝鮮籤證、船隻入港。
2009年在朝鮮進行核試驗的背景下,韓國總統李博明訪問美國,歐巴馬重申對韓提供保護的承諾。澳、韓共侍一主,同氣連枝。
在2010年天安號事件發生後46名官兵葬身大海,經調查韓國警戒艦疑似被朝鮮魚雷擊沉。澳大利亞率先加強對朝的限制。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凡是與美國聯盟有關之事,澳大利亞便會插上一腳,自大英帝國沒落後,始終都在奉行加強與美國關係的原則。來自英國名義上的枷鎖尚未摘除,如今又多了位太上皇,用命途多舛來形容澳大利亞亦不為過。
在世人眼中,越是積極表現的人,看起來越像奴隸。
05分裂
西澳大利亞在英國殖民初期,曾是這片大陸最貧瘠的地方,不要說此後進入的移民,就連流放的犯人也不願待在這裡。然而,這片佔有澳大利亞三分之一土地的貧困區卻鬧起了獨立。
1886年西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經濟開始起步。隨著對西部的開發,越來越多的礦產資源被發現,進而發展成後世的「淘金熱」,大量移民進入澳大利亞西部,讓這個無人問津的苦寒之地一飛沖天。
直至今日西澳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經濟來源,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生產地,礦產能源出口佔澳大利亞全國一半以上,總GDP的5%左右。西澳大利亞居民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富有的平民,這裡是澳洲人口最少的地方,他們卻擁有最多的資源。
伴隨著地區進步而來的是人們的野心和高傲。
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是1930年的大蕭條。西澳主要出口商品小麥價格暴跌,全州失業率達到30%。呼籲獨立的聲音在民眾的情緒中誕生,一場席捲全州的獨立運動開始了。1933年西澳舉行獨立運動公投,全州共有237198名選民參加,其中68%同意西澳獨立。
最後的結果卻是,英國王室拿出聯邦憲法:
澳大利亞同意在大不列顛的王室下建立一個不可分割的聯邦。
當時的澳大利亞還沒有徹底脫離英國實現獨立,因此一切重大決策都需要經過英國批准,憲法也由英國制定。憲法一出,人民的意願直接被否決,獨立運動也不了了之。
請願可以被否決,民心卻無法改變。
科技在進步,西澳的開發程度也在擴大,人們越來越富。截止2008年西澳製造了澳大利亞近35%的收入和10%的稅收,在各方面的分配只有不足6%。一直到2017年這個比率都未曾改變,終於2017年9月西澳會議通過「脫離澳洲」提案,新的分離運動再次拉開序幕,英國能脫歐,我們也能脫澳,這就是他們的想法。
本次分離運動一直持續至今,這是上個世紀的延續。促使西澳奮力的原因有兩個:
1、貧富差距。西澳人均收入是維多利亞州的31倍,新南威爾斯州的4倍,與美國不相上下。有錢使人「任性」,自然不想被其餘地區的「窮人」分攤。
2、貢獻與回報差異。西澳人均為國家貢獻17000澳元(8.4萬元),回報卻不足10%。相比之下,北部領地卻能得到人均160000澳元(80萬元)的補貼。這種掠奪行為,讓他們無法容忍。
澳洲疫情仍在繼續,西澳已控制疫情,開始復工。但開放邊界也提上議程,這下西澳人不願意了:他們不想辛苦換來的努力白費,拒絕「危險窮人」入境。
最新調查顯示,55%西澳人希望脫離澳洲獨立出來,在此補充一下:2017年的奮力運動一直延續至今。
同一片土地,同一國家,卻嫌棄同胞,想建立自治國。
06亮劍
一劍寒光照九州,千萬裡亦不能擋。
澳大利亞最痛恨的國家是日本,即使他們從未受到過像中國當年的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越過東南亞向下進攻,在1942年佔領了巴布亞新,想通過這裡為跳板進入澳大利亞。日軍這一舉動激怒了澳大利亞聯邦,他們在美國的支持下主動出擊,1943年末將日軍趕出小島。
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險些讓他們捲入世界大戰的餘波。雖日軍沒有登上澳洲本土,依舊不能消除澳大利亞人心中的恨意:他們把日本國旗畫在地上進行踩踏,無視日本抗議。
從地緣上來看,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部、南部、西部都沒有任何大陸,唯有北方有強國,這也是他們比較擔心的:擁有聚寶盆,卻沒有守住的力量(全世界礦產最豐富的的國家)。自從有了日本那次,澳大利亞始終對北方有所防備。
與美國抱團取暖,印尼不敢妄動,印度、日本都屬於美國同盟國家。能夠通過東南亞作為跳板南下的強國只有中國。
實際上澳大利亞也是這般想的,他們將中國當成假想敵。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地位的提高,有了超越美國的跡象之後,他們更為擔心。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態度也很重要,前文提到「澳大利亞重點加強同美國的關係」。
雙重關係之下,就有了疫情之下澳大利亞屢次翻臉、甩鍋的記錄。
2017年12月9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發表講話,強調有國外勢力幹預澳大利亞事務,沒有指明是誰,但他卻用中文與英文夾雜著說:
中國建立於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代表了主權和尊嚴,現在我們要說「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不用懼怕他們反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尊重。
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10個字是標準的普通話,隱隱似乎是給誰看的......
澳大利亞的前身是來自英國的囚徒、奴隸以及追求財富的平民,即使成為獨立國家,依舊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元首,「重視」與美國關係。他們站起來的只有肉體,心靈不曾覺醒,源自血液的奉承和白人的優越沒有變過。
奴性,是18世紀的遺留,澳洲人從未擺脫這道枷鎖,國人的眼睛也從未真正意義睜開過,過去的一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