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畫面是通過電影攝影機的鏡頭拍攝下來的,同樣的拍攝對象,不同的鏡頭可以表現出不一樣的意思,因此,如何使用鏡頭來體現電影畫面是很影響電影的主題的。
接下來,我們將以電影《哈利·波特1: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為例子,說一說電影的鏡頭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電影鏡頭分為:大全景、全景、全身鏡頭、中景、特寫、大特寫六大類。這其實涉及到一個電影專業的名詞,即「景別」,就是主要指鏡頭與拍攝物體激勵的遠近而形成的視野大小的區別。
這種區別使影像畫面具有不同的敘事功能,通俗的講,就是給的鏡頭遠近不同,就會造成講述的重點還有傳達給觀眾的意思會有所不同。
大全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場面
拍攝大全景,一般都是用於拍外景,攝影機拍攝的大全景,最長的便是400米處的遠景了。
大全景一般用於交代環境、 背景、渲染氣氛等。人是消融與環境的。我們幾乎看不見這個大全景中的人物,即使看得見,也是非常渺小的。
例如電影《哈利·波特1: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裡面有幾處是運用大全景的。在哈利波特要去魔法學院學習時,他找到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上車之後,火車向前駛去。這時候,有一個大全景的鏡頭,如上圖。
這個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是非比尋常的站臺,是通往霍格沃茨學院的專門的站臺,肉眼是看不見通道的,只有在9站臺和10站臺之間的牆壁上才能進入。這聽起來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這個火車開動的大全景鏡頭,不僅交代了哈利波特踏上了魔法學院之旅,還讓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讓人看起來很真實。
同樣的,當哈利波特學習完畢後,與海格告別,要坐著火車返回原來的家庭,在這結局,導演也給了一個大全景的鏡頭,交代了主人公返回現實世界,只剩海格渺小的背影。
全景:「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的效果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我們通過這樣的鏡頭,可以看到人物所處的環境。例如,在哈利波特加入格蘭芬多的魁地奇球隊,在熟悉球場時,也有一個大全景,展現了霍格沃茨學院的全貌,展現了球場的環境。
全身鏡頭,其實也屬於全景。哈利波特這部電影中其實有很多的全身鏡頭,現在就舉一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
就是哈利波特尋找魔法石時,發現奇洛教授才是真正的反派。這時候給了哈利一個全身鏡頭,體現了環境中的個體,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瘦小人物與反派鬥爭的英勇的一面。
中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畫面效果
中景鏡頭,只拍攝到人物的膝蓋或者腰部,還有肩以上的鏡頭,用於展現情節,作為過場或者兩人對話時用。
例如,在電影中,鄧布利多教授和麥格教授初次出現談話時,商量著把哈利這個孩子放在他姨媽家寄養。這兩人的對話用一個中景鏡頭來展現,就讓我們觀眾看起來顯得距離親近一些。
特寫:可表現「人比黃花瘦」等類似形態
特寫鏡頭,不顯示場景,而是集中表現某個部分,如人的臉部。因為特寫放大了拍攝對象,常常顯示出某些細節的重要性或者象徵意義。
哈利波特去奧利凡德那裡買魔法棒的時候,展現了老闆的一個面部特寫,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物的蒼老、瘦弱、慈祥,同時,他的眼睛裡仿佛有著滿滿的故事,看著他的眼神就很期待並好奇他會將講述怎樣的故事。
大特寫:展現「回頭一笑百媚生」的形態
大特寫,則比特寫鏡頭更近一步,著重表現人的眼或者嘴,又或者耳朵等某一個部位,用於突出特點。
由大特寫鏡頭開始,聚焦於哈利波特的額頭,讓我們看到他額頭上的傷疤,這是哈利波特的重要標誌,因為這個標誌是伏地魔攻擊他時留下的,是他戰勝伏地魔留下的一個記號,這是一個區別於常人的標記,也為接下來他的身世做出了鋪墊。
接著,由大特寫引向特寫鏡頭拉開距離,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哈利波特的臉——這就是電影的主角哈利波特。這樣的鏡頭表現起來,便顯得有層次感。
總之,景別的使用和變化,對電影作品的節奏、風格和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知道以上知識點以後,我們觀看電影時,便更能了解導演所給到的鏡頭有什麼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