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家具之都仙遊縣,人們都說,木雕工匠徐元寶是「仙作」工藝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好似珍藏在「仙作」藝海中的一顆 「元寶」。
1972年,徐元寶生於「木雕之鄉」仙遊縣度尾鎮的一個工藝世家。他自幼喜歡繪畫。受家傳與鄰裡多位老一輩雕刻名藝人和木匠名師的薰陶,他在青澀懵懂的年華裡,邂逅了莆田傳統木雕藝術。
徐元寶16歲從開始學白描、磨刀具、木雕修光起步,刻苦鑽研雕藝,踏上了弘揚「仙作」傳統、探索木雕技藝的道路。17歲時已能製作出簡單的木雕小玩件,18歲就如願「出師」了,掌握了古典人物、花鳥蟲草、飛禽走獸及各種生活吉祥題材的設計和製作工藝。上世紀80年代末,他跟著師父在福州、泉州、深圳等各地到處跑,博採眾長,當雕刻設計和製作技工。
「人品好,作品才好。」那段時期,他謹記師傅這一諄諄教誨,以德修藝,以藝養德,刻苦鑽研雕刻技藝,努力追求形、藝、材、韻相融統一的藝術境界。遺憾的是,當年他和師傅玩轉八閩卻並沒賺到啥錢。1994年初,他跟村裡人一起創辦了度尾鎮書潭珍藏坊名木藝品廠,併兼任雕刻總設計師,專業從事陳置把玩品創作、製作和木雕藝術研發。
20多年來,他帶領廠裡師傅使用了透雕、圓雕、浮雕等一系列完整的技法。「好作品自己會說話。」靠著精湛工藝、忠實為人和誠信經營,他帶領廠裡木雕師傅創作開發了「京味仙作、古為今用」的書房、廳堂、臥室、餐室等四大系列130多個品種把玩品,因在造型、設色、配景、整體效果上下功夫,他將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融入作品中,因而走俏市場。
為了攻克南方紅木家具和木雕作品在北方易產生開裂損壞等「水土不服」的難題,他帶領多名技術骨幹經過潛心研究和實踐,終於掌握了核心技藝;為了改善傳統機械造成的紅木材料浪費,他研製出微型電鋸、電刨和刨床等適合微型几案陳設品生產的機械30多部,獲得多項專利。
「藝精形美料奇,既富有神韻又有創意,展示了莆田傳統木雕藝術精髓。」這是眾多業內人士對徐元寶大師作品的評價。21世紀以來,徐元寶先後榮獲「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技術能手」「福建省木雕非遺傳承人」等稱號。
在木雕事業取得進步的同時,多年來,徐元寶傾注心力培養後輩新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傳承莆田木雕的工藝,他接收貧窮人家的子女無償進廠傳授雕藝,將自己掌握的雕技、經驗費心盡力相授。依託躋身省級示範的「徐元寶勞模創新工作室」,以「師帶徒」形式免費帶出了200多個能獨當一面的徒弟,其中50多人已成為高水平的工藝師,如今都各自投身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潮中。
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徐元寶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這一金燦燦、沉甸甸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