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之朱翊鈞,有點奇葩,有點荒唐,還極不尊重自己的職業

2020-12-12 竹韻讀文史

人們若談起萬曆帝朱翊鈞,一般會說,哦,一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對於這個疏於朝政的皇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曾批准考古隊挖掘過他的陵墓,據考證,他是個大胖子,身高約一米六四。

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因是他自身沉迷於酒色,尤其是過度寵愛鄭貴妃,亂了朝綱;其次,朝廷內部嚴重的朋黨之爭導致他無法駕駕馭群臣,這使得他乾脆眼不見為淨。

朱翊鈞的童年

朱翊鈞的爺爺朱厚熜非常信道教的各種學說,特別是二龍不能相見,所以朱翊鈞出世的時候,宮人不敢向上稟報,直到他四歲的時候,他的老爸朱載坖才為他賜名朱翊鈞。

由於朱翊鈞的兩個哥哥皆夭折,因此他成為太子之路很順利,沒有經歷帝王之家常鬥得頭破血流的太子之爭。

明朝的皇帝,論得上長壽的少之又少,他的老爸朱載坖身體羸弱,又沉迷於方術,三十六歲之時便駕崩,彼時朱翊鈞繼承皇位,年方十年。

主少國疑,幸在朱載坖去世前,叮囑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要極力輔助幼主。他的母親李氏之前是個平凡的宮女,對於政治一竅不通,這就排除了垂簾聽政的可能,基本上國事由大臣們來處理。

然而,三位大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相互傾軋,他們之間的爾虞我詐,讓幼年的朱翊鈞深深地知道,必須「自操威柄」,也說是說要完全掌控皇權,任何事情都得自己說了算。

張居正深懂為臣之道,順利上位,成就了歷史上的萬曆中興。

朱翊鈞親政後,畢竟年幼,所以朝廷大事由內閣首輔高拱決定,宮內之事由馮保決定,但高拱與馮保歷來不和,二人各自拉幫結派,鬥得不可開交。

高拱有心護主,但性情高傲、執拗,這讓朱翊鈞常感到不適,可又無可奈何,畢竟高拱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馮保性情溫和,處理宮內之事嫻熟,頗得朱翊鈞歡心。

張居正的聰明之處,在於看似站在高拱這一邊,實則又與馮保有著瓜葛,明明暗暗之間左右逢源,他的目的是想聯合馮保擠走高供,自己擔任內閣首輔。

高拱的性情執拗,導致常有偏頗之詞,譬如他有感於主幼國危,說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馮保趁機陷害高拱,歪曲高供的原話,給朱翊鈞傳達的是「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

朱翊鈞深知「自操威柄」的重要性,於是免了高拱的內閣首輔之職,而張居正自然而然的順利上位。張居正的厲害之處,是懂得朱翊鈞想「自操威柄」。可實則上,即使朱翊鈞完全「自操威柄」,也不能如何,因為年紀小,沒有治國經驗。

張居正是千古名臣,對於如何治國,他確實頗有才華,得到朱翊鈞的信任後,大刀闊斧改革,比較聞名的是他的「一條鞭法」。在張居正的努力下,朱翊鈞在位的前十年,出現了短暫的萬曆中興。

這短暫的萬曆中興,給大明帶來了一定的繁華,也是朱翊鈞一生的唯一光輝點,但實際功勞是張居正。

朱翊鈞不思進取,變得很奇葩,很荒唐,極其不尊重自己的職業。

萬曆中興後,朱翊鈞貪圖享樂,慢慢的疏於政事。他覺得自己已經皇權在握,外事有張居正忠誠與賢達,內事有馮保的處理周全,於是便放開手腳縱情酒色。

朱翊鈞最寵愛的不是皇后王氏,而是鄭貴妃,他常年的不上朝,基本是與鄭貴妃於一起享樂。他的這種偏寵與疏於朝政,讓朝臣非議極大,但又無可奈何。

鄭貴妃是個心機頗深的女人,她慫恿朱翊鈞立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違背禮制,朱翊鈞想力排眾議,結果受到皇后的東林黨反對,要求根據禮制,立正統的朱常洛為太子。

朱翊鈞深懂必須「自操威柄」,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因為寵愛鄭貴妃,竟然猶豫不決,毫無主見,導致立太子之事拖延十多年。這在整個明朝史裡,獨一無二。

太子之爭,還有黨朋之爭,在朝廷內外鬧得沸沸騰騰,朱翊鈞不知道如何處理,乾脆懶得上朝,深居宮內,對外事持不聞不問,不批不講的態度。

他的怠政,使得朝局動蕩不安,奸臣當道,貪官四起,民間的起義頻繁。最諷刺的莫過於有些廷臣,當了一輩子的官,連皇上長得是什麼樣都不知道,因為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想見他一面,比登天還難。

明天有很多習慣不上朝的皇帝,比如朱厚熜,晚期也曾二十多年不上朝。然而,雖然朱厚熜不上朝,但是在宮內還是會暗暗處理朝政的,對朝廷的大小之事洞若觀火。

朱翊鈞的不上朝則不同,他幾乎處於封閉狀態,任由外面的朝事自行發展,而他自己只顧酒色享樂,每天與鄭貴妃酒池肉林,荒誕不經,甚是頹廢。

朱翊鈞性情怪異,反覆無常

張居正作為千古名臣,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在他逝世的時候,朱翊鈞確實也厚待其後事,對其家人亦有豐厚的封賞。

但是朱翊鈞的性情古怪,後來心胸也變得狹窄,張居正逝世兩年後,竟然想掘了他的墳,由於有群臣的努力上諫才作罷。

人們分析朱翊鈞的這種心理,可能是他幼年受張居正的管束太多,心中有著憤恨。張居正死後,他想發洩這種壓抑心理,沒有去考慮張居正是賢臣,也沒有考慮天下人的非議,只出於個人的情緒而為所欲為。

最後朱翊鈞沒有掘張居正的墳,可是抄了他的家,殘忍地讓張居正的後人活活餓死,這種舉措很讓天下人寒心,堂堂一個九五之尊,竟然做出如此不厚道的破天荒事情。

破天荒事情還有朱翊鈞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奢侈地花了八百萬兩,歷時六年才建成。

八百萬兩,對當時的朝廷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開支,然而朱翊鈞不理會朝局的經濟困窘,似乎對這個大明江山,已經漫不經心。

朱翊鈞的陵墓修好後,因為他相對長壽,它擱置了三十年,他才真正的「住」進去。大明帝王之家的荒唐事,在朱翊鈞身上,幾乎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後世對朱翊鈞的評價

大明江山至了朱翊鈞手上,基本已是危若累卵,在他之後,隨著李闖王的起義,它走向了滅亡,至於後來的南明政權,實則是牽強的延續,不能納入正史。

朱翊鈞除了短暫的萬曆中興,其它的事跡都是沒有光輝點,有人說他還是有著軍事成就的,實際上是儒士寫史的想歌頌他是帝王的「威武」罷了。

因為他平叛的內亂與外患,雖然有成功的,可相對當時的亂世時局,他的那些成功簡直是可以忽略不計,若不然,為何李闖王能打到北京,清軍輕易地入關?

總的來說,朱翊鈞是標準的昏君,這點是史學家的共識。他之所以是昏君,有他自身的客觀原因,但也脫離不了呆板的封建體制。

相關焦點

  • 每人一個標籤,極簡評價明朝十六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建國,1644年亡國,國祚276年,共傳十六帝。後人公認,明朝皇帝最為奇葩,高曉松更是公開表示明朝是一個「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朝代。那麼,明朝皇帝究竟怎麼樣呢?今天就嘗試給每個皇帝一個簡短的評價。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這個名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重八重八,就是兩個八,兩個八就是十六,剛好明朝也正好只有十六個皇帝,有時候世事就是這麼的巧合。明朝十六個皇帝可以說是個個奇葩,朱元璋先前因為貧窮,為了有口飯吃,敲過木魚當過和尚拿過破碗當過乞丐。在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把皇宮裡的空地,全部種上了菜。不愧是布衣皇帝,行事是如此的樸素。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太祖駕崩後,還專設戰鬥力極強的孝陵衛保護帝陵,直到明朝滅亡。在清朝時,這裡成為著名的酒鄉,出產了很多名酒。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 弊端:駕馭此種體制的皇帝必須是個十足的明君和勤政君主,否則,就等於縱容荒唐帝王的養成,一步葬送帝國大運。明朝「宦官專權」不至危害國家命脈的前提,必須確保在任帝王是個能力十足的明君,才能對司禮監這些幫自己辦事的太監拿捏得體,而不至於因太監幹政之事釀成國家之禍。
  • 明神宗朱翊鈞:曾打敗十五萬日軍,為何卻被後世罵了四百年?
    萬曆被人稱為「30年不上朝皇帝」,而且不少人把明走向衰落滅亡的鍋都甩到他的身上了。那麼他真的是那麼不堪嗎?恰恰相反,萬曆只不過被國人黑了400多年,但卻是朝鮮眼裡的千古一帝,更大敗過15萬日軍,十分給力。1573年,朱翊鈞坐上了龍椅,史稱萬曆帝。他在位長達48年,不過卻一直貼著「不作為」的標籤。
  • 這幾個明朝皇帝的愛好真是奇葩,越看越搞笑,你知道的有哪些?
    在古代普通人看來,皇帝太遙遠,類似於天上神仙的那種存在,然而事實上,皇帝也是人,也跟平常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今天我們就要說到明朝皇帝的奇葩愛好,你知道的有哪些呢?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共立十六帝,今天我們就從明宣宗朱瞻基說起。明宣宗在位十年,大力整頓吏治,改革財政,善用人才,經濟快速發展,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可以說是一代明君。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愛好,他喜歡鬥蛐蛐。
  • 明王朝諸帝:明朝有多少位皇帝?分別是誰?
    6.正統帝朱祁鎮,1436年到1449年在位,廟號英宗,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 12.嘉靖帝朱厚熜,1522年到1566年在位,廟號世宗,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
  • 個個都是奇葩君,看大明又個性、又奇葩的皇帝們
    明初就出現了一種奇葩現象,當官的今天坐堂上審問曾經的同僚,明天他可能就是堂下被審的人。大明初,最高危的職業是公家公務員,腦袋隨時會摘了。翻身農奴把歌唱,百姓這時候可以大膽揭露那些貪官汙吏都是怎麼欺壓百姓的,有皇帝給做主,不告白不告。朱元璋殺人殺上了癮,貪官不放過,後來連功臣都不放過,藍玉案、胡惟庸案,多少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哥們弟兄,以前好的恨不得穿一條褲子,幾乎被團滅了。
  • 明朝16帝,細數他們都做過哪些奇葩的事?
    明朝(1368-1644),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王朝始建都於南京,1421年遷都至北京,1644年亡於李自成農民起義,享國276年,先後有16個皇帝登上帝位。明朝皇帝們很多都不像清朝那麼兢兢業業,出了幾個放飛自我的皇帝,其他勤勉的皇帝也都有自己的趣事。那麼明朝的皇帝們都做過哪些奇葩的事呢?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如果仔細看他們的名字,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383字,閱讀約3分鐘明朝延續了276年。明朝有16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皇帝中不乏奇葩。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立下了明朝的祖訓:"從今以後,一切帝王將相:不和、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護國,君死天下",正是這一祖訓,使明朝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和議、沒有割地、沒有賠款的王朝。現在看來,明朝的16位皇帝中,他們的名字很有意思。
  • 明朝十六帝如果綜合能力和貢獻該怎麼排名?
    如果要將明朝十六帝全部放在一起,根據綜合能力和歷史貢獻,自上往下的來一個排名榜,這實際上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但要在這份榜單中排出開頭三名和末尾三名,那還是可以的。第一名:明太祖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的榜首之位毋庸置疑。
  • 歷史上「最」諡號:清純帝,明顯帝,吳大皇帝。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諡號往往是後繼之人對前任功績的總結。歷史上的君王諡號大多是嚴肅工整,帶有褒揚的詞語,即使批評性質的諡號,也不得偏頗。但就是有那麼一些奇葩的諡號,令人哭笑不得。最誇張的諡號:吳大皇帝為什麼說這個諡號誇張的呢?因為它的所有人正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
  •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簡介,明太祖還下令名字中必須要帶有金木水火土
    明朝裡顏值最高的皇帝,同時他身材最好,也是最會打仗的一個。用工作狂來形容他一點也不誇張。 他是明朝唯一實行了一夫一妻制的君王。卻是天天晚上加班,不回去睡覺。 10、朱厚照
  • 明朝16位皇帝簡介
    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於順天府(今北京),至1644年,朱由檢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共傳一十六帝,享國276年!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
  • 「大歷史系列」明朝16帝,不全住在明十三陵?
    屆時,再詳細展開,以上是初衷,但之於這篇文章,前面都是鋪墊。這篇文章要分享的內容,其實是在研究1587年這個年份的時候,我試圖把視角放眼整個明朝歷史,然後就有了題目中的這個問題,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十三陵只葬了13位皇帝?說來慚愧,作為在北京生活了13年的人,竟然從來沒有去過5A景區十三陵。去過的我估計都能解答我上面提出的那個疑問。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那麼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都有什麼寓意呢?其中哪些又與別人重複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1、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擁有洪大的武功。為了彰顯其聲威,朱元璋稱帝後,便決定用年號「洪武」。這個年號是朱元璋首次使用,不過後來有兩個人又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