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若談起萬曆帝朱翊鈞,一般會說,哦,一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對於這個疏於朝政的皇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曾批准考古隊挖掘過他的陵墓,據考證,他是個大胖子,身高約一米六四。
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因是他自身沉迷於酒色,尤其是過度寵愛鄭貴妃,亂了朝綱;其次,朝廷內部嚴重的朋黨之爭導致他無法駕駕馭群臣,這使得他乾脆眼不見為淨。
朱翊鈞的童年
朱翊鈞的爺爺朱厚熜非常信道教的各種學說,特別是二龍不能相見,所以朱翊鈞出世的時候,宮人不敢向上稟報,直到他四歲的時候,他的老爸朱載坖才為他賜名朱翊鈞。
由於朱翊鈞的兩個哥哥皆夭折,因此他成為太子之路很順利,沒有經歷帝王之家常鬥得頭破血流的太子之爭。
明朝的皇帝,論得上長壽的少之又少,他的老爸朱載坖身體羸弱,又沉迷於方術,三十六歲之時便駕崩,彼時朱翊鈞繼承皇位,年方十年。
主少國疑,幸在朱載坖去世前,叮囑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要極力輔助幼主。他的母親李氏之前是個平凡的宮女,對於政治一竅不通,這就排除了垂簾聽政的可能,基本上國事由大臣們來處理。
然而,三位大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相互傾軋,他們之間的爾虞我詐,讓幼年的朱翊鈞深深地知道,必須「自操威柄」,也說是說要完全掌控皇權,任何事情都得自己說了算。
張居正深懂為臣之道,順利上位,成就了歷史上的萬曆中興。
朱翊鈞親政後,畢竟年幼,所以朝廷大事由內閣首輔高拱決定,宮內之事由馮保決定,但高拱與馮保歷來不和,二人各自拉幫結派,鬥得不可開交。
高拱有心護主,但性情高傲、執拗,這讓朱翊鈞常感到不適,可又無可奈何,畢竟高拱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馮保性情溫和,處理宮內之事嫻熟,頗得朱翊鈞歡心。
張居正的聰明之處,在於看似站在高拱這一邊,實則又與馮保有著瓜葛,明明暗暗之間左右逢源,他的目的是想聯合馮保擠走高供,自己擔任內閣首輔。
高拱的性情執拗,導致常有偏頗之詞,譬如他有感於主幼國危,說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馮保趁機陷害高拱,歪曲高供的原話,給朱翊鈞傳達的是「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
朱翊鈞深知「自操威柄」的重要性,於是免了高拱的內閣首輔之職,而張居正自然而然的順利上位。張居正的厲害之處,是懂得朱翊鈞想「自操威柄」。可實則上,即使朱翊鈞完全「自操威柄」,也不能如何,因為年紀小,沒有治國經驗。
張居正是千古名臣,對於如何治國,他確實頗有才華,得到朱翊鈞的信任後,大刀闊斧改革,比較聞名的是他的「一條鞭法」。在張居正的努力下,朱翊鈞在位的前十年,出現了短暫的萬曆中興。
這短暫的萬曆中興,給大明帶來了一定的繁華,也是朱翊鈞一生的唯一光輝點,但實際功勞是張居正。
朱翊鈞不思進取,變得很奇葩,很荒唐,極其不尊重自己的職業。
萬曆中興後,朱翊鈞貪圖享樂,慢慢的疏於政事。他覺得自己已經皇權在握,外事有張居正忠誠與賢達,內事有馮保的處理周全,於是便放開手腳縱情酒色。
朱翊鈞最寵愛的不是皇后王氏,而是鄭貴妃,他常年的不上朝,基本是與鄭貴妃於一起享樂。他的這種偏寵與疏於朝政,讓朝臣非議極大,但又無可奈何。
鄭貴妃是個心機頗深的女人,她慫恿朱翊鈞立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違背禮制,朱翊鈞想力排眾議,結果受到皇后的東林黨反對,要求根據禮制,立正統的朱常洛為太子。
朱翊鈞深懂必須「自操威柄」,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因為寵愛鄭貴妃,竟然猶豫不決,毫無主見,導致立太子之事拖延十多年。這在整個明朝史裡,獨一無二。
太子之爭,還有黨朋之爭,在朝廷內外鬧得沸沸騰騰,朱翊鈞不知道如何處理,乾脆懶得上朝,深居宮內,對外事持不聞不問,不批不講的態度。
他的怠政,使得朝局動蕩不安,奸臣當道,貪官四起,民間的起義頻繁。最諷刺的莫過於有些廷臣,當了一輩子的官,連皇上長得是什麼樣都不知道,因為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想見他一面,比登天還難。
明天有很多習慣不上朝的皇帝,比如朱厚熜,晚期也曾二十多年不上朝。然而,雖然朱厚熜不上朝,但是在宮內還是會暗暗處理朝政的,對朝廷的大小之事洞若觀火。
朱翊鈞的不上朝則不同,他幾乎處於封閉狀態,任由外面的朝事自行發展,而他自己只顧酒色享樂,每天與鄭貴妃酒池肉林,荒誕不經,甚是頹廢。
朱翊鈞性情怪異,反覆無常
張居正作為千古名臣,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在他逝世的時候,朱翊鈞確實也厚待其後事,對其家人亦有豐厚的封賞。
但是朱翊鈞的性情古怪,後來心胸也變得狹窄,張居正逝世兩年後,竟然想掘了他的墳,由於有群臣的努力上諫才作罷。
人們分析朱翊鈞的這種心理,可能是他幼年受張居正的管束太多,心中有著憤恨。張居正死後,他想發洩這種壓抑心理,沒有去考慮張居正是賢臣,也沒有考慮天下人的非議,只出於個人的情緒而為所欲為。
最後朱翊鈞沒有掘張居正的墳,可是抄了他的家,殘忍地讓張居正的後人活活餓死,這種舉措很讓天下人寒心,堂堂一個九五之尊,竟然做出如此不厚道的破天荒事情。
破天荒事情還有朱翊鈞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奢侈地花了八百萬兩,歷時六年才建成。
八百萬兩,對當時的朝廷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開支,然而朱翊鈞不理會朝局的經濟困窘,似乎對這個大明江山,已經漫不經心。
朱翊鈞的陵墓修好後,因為他相對長壽,它擱置了三十年,他才真正的「住」進去。大明帝王之家的荒唐事,在朱翊鈞身上,幾乎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後世對朱翊鈞的評價
大明江山至了朱翊鈞手上,基本已是危若累卵,在他之後,隨著李闖王的起義,它走向了滅亡,至於後來的南明政權,實則是牽強的延續,不能納入正史。
朱翊鈞除了短暫的萬曆中興,其它的事跡都是沒有光輝點,有人說他還是有著軍事成就的,實際上是儒士寫史的想歌頌他是帝王的「威武」罷了。
因為他平叛的內亂與外患,雖然有成功的,可相對當時的亂世時局,他的那些成功簡直是可以忽略不計,若不然,為何李闖王能打到北京,清軍輕易地入關?
總的來說,朱翊鈞是標準的昏君,這點是史學家的共識。他之所以是昏君,有他自身的客觀原因,但也脫離不了呆板的封建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