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將明朝十六帝全部放在一起,根據綜合能力和歷史貢獻,自上往下的來一個排名榜,這實際上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但要在這份榜單中排出開頭三名和末尾三名,那還是可以的。第一名:明太祖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的榜首之位毋庸置疑。從一無所有的貧僧,到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極為彪悍,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道bug。朱元璋崛起於布衣,在元末亂世中,他憑藉著個人的奮鬥,相繼蕩平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稱雄南方的漢族梟雄。此後,朱元璋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旗號,揮師北伐,一舉將不可一世的蒙元逐出中原,恢復漢家天下。
朱元璋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注重民生,使得明初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就連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對朱元璋極為推崇,還留下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極高評價。因此,不論綜合能力還是歷史貢獻,朱元璋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第二名:明成祖朱棣;在這個榜單中,朱棣的「亞軍」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朱元璋是「創業者」,那麼作為他兒子的朱棣,應該算得上是「二次創業」。因為,朱棣的皇位不是繼承過來的,而靠自己的努力奪來的。蕃王出身的他,當初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擊敗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才奪得皇位。
而朱棣在位二十餘年,勵精圖治,將明朝國力推向全盛,朱棣先後五徵蒙古、七下西洋、遷都北京、南徵安南、修編《永樂大典》,最終開創了文治武功都盛極一時的「永樂盛世」。後世嘉靖皇帝在大禮儀之爭中,之所以將朱棣從「太宗」升格為「成祖」,也正是因為朱棣對大明的巨大貢獻,是僅次於開國的朱元璋的。第三名:明宣宗朱瞻基;之所以將朱瞻基放在僅次於明太祖、明成祖之後的位置上,是因為他是以為傑出的盛世明君,能在其父皇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明朝的發展,最終造就了繼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之後,明朝的有一段盛世——仁宣之治。考慮到,明仁宗在位時間不足一年,因此這段盛世的功勞,主要是歸功於朱瞻基的。
宣德年間的明朝,政通人和、經濟文化步入鼎盛。而朱瞻基與自己的祖父朱棣相比,雖然欠缺點輝煌的武功。但他在位期間,偃武修文,重視民生,相繼停止了勞民傷財的鄭和的下西洋行動和勞師遠徵的安南之役,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讓明朝的經濟文化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這一點,我們從宣德年間出產的青花瓷(宣德瓷)在青花瓷界中,所佔據的極高地位中,也都能看出宣德年間經濟文化之繁榮。那麼,簡單說完前三名,接下來就來聊下倒數前三。倒數第三:明世宗朱厚熜;作為歷史上著名的「道士皇帝」,朱厚熜在位期間,沉迷於道術修仙,消極怠政,致使朝整昏暗,權奸嚴嵩亂政。
而朝政的混亂,則進一步加劇了明朝的衰退。嘉靖年間,大明國力中衰,民生凋敝、軍備廢弛。倭寇在東南沿海作亂,數十名真倭甚至破天荒地輾轉殺抵南京城下,造成數千軍民殺傷;與此同時,北方又遭到蒙古韃靼部落的不斷侵擾,而韃靼騎兵更是一路殺抵北京城下,造成了明朝中葉恥辱的庚戍之變。雖然,朱厚熜的怠政,也給後世君王留下了一些政治遺產,比如隆慶到萬曆初年這段時間的眾多閃爍在政壇和軍界的名臣名將。但他的昏庸卻也給明朝造成了「南倭北虜」的困局,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敗亡。因此也有一種說法是「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
倒數第二: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就不用多說,玩物喪志的「木匠皇帝」,一生就鍾愛做木工,讓奸宦魏忠賢及其閹黨把持朝政,禍亂天下,致使百姓困苦,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巨大的禍根。倒數第一:明英宗朱祁鎮;或許在不少朋友看來,朱祁鎮雖然算不上是什麼好皇帝,但至少不是明朝最差勁的一位。但很抱歉,本編認為,他就是最差勁的。為什麼他最差?其實,朱祁鎮是相當的幸運,他從自己父皇朱瞻基手中接掌的,可是一個太平盛世。並且,即位之初還有三楊輔政,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續。然而,朱祁鎮親政後,卻寵信宦官王振,使得朝政一片烏煙瘴氣。
後來,他更是不顧群臣的勸阻,受王振慫恿,率軍親徵瓦剌,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此戰,朱祁鎮喪師辱國,大明開國八十多年的國力積累,幾乎被他敗光,不僅導致二十餘萬精銳明軍覆滅,隨駕文武百官大部分殉難;而且他自己還淪為俘虜,在瓦剌大軍的挾持下,直接殺抵北京城下,一度讓明朝陷入敗亡的邊緣。此外,作為大明盛世的「終結者」,朱祁鎮的一生極為不光彩,大明諸帝中,就只有他一人吃過「牢飯」。他對國家沒有方寸之功,而且後來還發動南宮復闢,對力挽狂瀾的明代宗橫加抹黑。所以,於公於私,朱祁鎮都是十分差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