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煥不死,能否改寫明朝歷史?

2020-12-19 歷史研習社

文:柳柒

袁崇煥(1584年-1630年),明朝末年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退後金軍進攻,後被崇禎以九大罪名凌遲處死。

一、開掛的人生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遇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御史候恂。候恂十分欣賞他,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廣寧之戰,明軍大敗,退守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

此時還只是兵部一個小卒的袁崇煥做出一個驚人舉動,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兵部,誰也不知道他去哪了。直到他回到朝廷放話說,「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原來他是去山海關外實地考察了。

袁崇煥如願上了前線,這時他遇見了人生的第二個貴人—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孫承宗很認可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命令袁崇煥鎮守寧遠(遼寧)。此後幾年,袁崇煥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收復失地,功勞顯著。

就在袁崇煥聲名鵲起做出成績的時候,他的後臺孫承宗被魏忠賢搞倒了。新來的領導高第認為關外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回。袁崇煥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獨臥孤城,以當虜耳!」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只留下寧遠一道孤城獨自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金鐵騎。

努爾哈赤是個喜歡趁火打劫的壞鄰居,一聽說孫承宗被罷免,立刻帶兵打過來。此時的努爾哈赤志得意滿,他之前和明軍交鋒,從薩爾滸到廣寧,一直所向披靡,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沒有想到,這座由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成為了他一生的噩夢。

(後金軍)

努爾哈赤首先向袁崇煥招降,被嚴詞拒絕,並且袁崇煥專程命人傳訊給朝廷,希望如果抓到寧遠的逃兵,立斬之。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守軍士氣,甘願與城共存亡。此時的寧遠是一座斷絕所有後勤補給且沒有任何增援的孤城,城內只有萬餘守軍,《孫子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努爾哈赤的兵力遠遠多於袁崇煥,直接命令攻城。

只可惜後金軍雖然佔了人數優勢,卻絲毫沒有提防到明軍的秘密武器——紅夷大炮。戰爭持續兩天,戰況異常激烈。第一天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卻被明軍猛烈的炮火擊退。努爾哈赤又下令移兵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臺間守御薄弱處鑿開缺口。袁崇煥在此緊急關頭,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戰至深夜,後金軍損失慘重,只得暫緩攻勢。次日,努爾哈赤繼續指揮攻城,從早晨至晚上,雙方激戰一天。明軍於城上施放炮火,殺傷大量後金騎兵。後金軍畏懼炮火,不敢進城。後金大將們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搶走屍體,運至城西門外焚化。努爾哈赤無奈,下令退兵,寧遠保衛戰明軍大勝。

努爾哈赤在退兵之後不久就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就是說他在攻城時被大炮炸傷了,不治而亡。寧遠大捷是明朝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取得勝利,打破了後金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影響深遠。

寧遠大捷,一顆新的將星冉冉升起,為這個頹喪的朝堂帶來一縷新的曙光。

努爾哈赤死後,即位的皇太極非常不甘心,再次出兵侵略大明。寧遠還是他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堅城利炮之下,後金騎兵難以發揮野戰優勢。這次皇太極想了一個新招,面對寧遠這塊難啃的骨頭圍而不打,直接越過寧遠去打錦州。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至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後金軍圍困錦州城15天,強攻求和引誘圍點打援各種辦法都試過了,他強由他強,明月照大江,任你狂風暴雨,我自巋然不動。

錦州久攻不下,皇太極又決定回頭去打寧遠。還是之前的套路,明軍城外設立障礙,城頭火炮招呼。後金軍再敗,皇太極嘗到了父親當年的苦果,無奈之下撤兵。

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有力遏制後金軍進攻,拯救國家危亡,袁崇煥憑藉兩場戰役,聲望顯著,天下聞名。

(努爾哈赤)

二、擅殺大將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兵部尚書身份總督薊遼。五月,他設計擅自誅殺了駐守東江(皮島)的毛文龍。

毛文龍,抗金將領。天啟初年,他襲擊後金駐守的鎮江(今丹東東北九蓮城),活捉守城將領,一舉收復鎮江,以軍功晉升為總兵官,後駐守東江。他以皮島為大本營,不斷襲擊後金,皇太極如芒在背,必欲拔之而後快。為此,朝廷對他屢次褒獎,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並賜以尚方寶劍,地位尊崇。

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來到東江,毛文龍前來會面,袁崇煥以整頓軍紀為名,宣讀毛文龍數條罪狀,直接將其斬殺。袁崇煥陣前擅殺大將的行為十分惡劣,也為他如日中天的聲望帶來極大負面影響,更為他之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再次進攻大明,史稱己巳之變。

有關寧防線撐著,袁崇煥一點兒不慌。 關寧防線由大學士孫承宗構建,抵禦後金軍數十年進攻。其中山海關作為防線的後盾,寧遠城是防線的中堅,錦州成為前哨陣地,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於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麼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進攻,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

就這樣,皇太極親率大軍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史稱己巳之變。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從蒙古突破, 兵鋒直逼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於北京東北面,距離僅兩百多公裡,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大錯就此釀成。袁崇煥匆忙回援,最終在北京城下擊退後金軍隊,再次挽救國家社稷。可惜這次等待他的不是天下敬仰和加官進爵。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擊退後金軍後被崇禎皇帝下獄,八個月後,被凌遲處死,妻妾子女均被牽連。「崇禎帝御平臺,召輔臣並五府、六部、答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宣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裡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七)

三、如果袁崇煥不死

關於袁崇煥本人的巨大爭議及這九條罪名的真偽不論。在此只提出一個假設:如果袁崇煥不死,能否挽救明朝?

要知道,明朝雖然是亡於流寇,但是如果沒有後金軍一直牽扯明軍,崇禎疲於奔命拆東牆補西牆,李自成也沒那麼容易攻破北京城。

比如崇禎六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然而,崇禎七年,後金軍第二次入侵,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農民軍乘機突圍。

又比如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牆子嶺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之前被擊潰的李自成得到喘息之機,逐漸恢復元氣,最終才成了氣候。

如此看來,崇禎殺袁崇煥,實在是自毀長城。

那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崇煥能夠挽救明亡危機嗎?

我認為很難。

袁崇煥並非帥才。性格決定命運,袁崇煥最後被殺,和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很大關係。袁崇煥喜歡說大話,對崇禎放言「計五年,全遼可復」,然而後金勢力越來越強,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對他非常失望;袁崇煥性格剛愎自用,不經過任何請示擅自斬殺抗金將領毛文龍,並且和部下滿貴的關係也多有摩擦。以上幾件事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來袁崇煥缺少容人之量,或許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名將,但是不會成為一位合格的全局統帥,缺乏統籌全局的能力,很難挽狂瀾於既倒。

第二,袁崇煥更擅長防禦。縱觀袁崇煥取得的顯赫成績,寧遠、錦州、北京保衛戰,都是依託堅城利炮進行防禦。後金建都稱帝後已經成了氣候,光靠被動防禦是沒有辦被消滅的。更重要的是1633年,明朝登州爆發兵變,叛軍渡海之後投靠了後金,他們給後金軍隊帶來了先進機械製造能力和火器技術,此後除了強橫的騎兵野戰能力,攻城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袁崇煥劇照)

第三,崇禎並非千古名君。和哥哥天啟比起來,崇禎是個好皇帝。登基之後忍辱負重幹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宵衣旰食、勤於政事、不好物慾。但是崇禎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衝動易怒,猜忌心重。崇禎在位十七年,光內閣首輔就換了近20個,殺掉多名重臣,執政方略也是經常變動,對待後金時戰時和(和談被眾多大臣強烈反對,最終沒有達成。)崇禎這種性格註定了很難信任有能力的臣子除亂平叛。

第四,當時歷史形勢不允許。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大明亡於流民。什麼是流民?流民就是流動人口。一般來說,官府對於人口流動的管控都是相當嚴格的,人口流動就沒人耕地,官府就沒有糧食稅收。但是到了明朝後期,流民成千上萬。為啥?

史料記載崇禎上臺後,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連年大旱。最糟的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這一次,「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面對這樣的慘狀,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了活下去,只能造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多次被明朝擊敗擊潰,然而始終不愁兵員,反而明朝官軍越打越少,戰鬥力越來越弱。「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類似的情形和元末比較相似,淮泗大旱,朱元璋揭竿而起率領義軍最終推翻元朝統治。

袁崇煥臨刑前寫下一首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一代名將冤死牢獄之中,結局可悲可嘆。但無論如何,袁崇煥忠君報國,抵禦外侮將永遠被歷史銘記。

(崇禎帝劇照)

結語

最後讓我們來設想一下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國家怎樣挽救統治。

我個人認為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之一:君臣百姓上下一心,內除紛爭;韜光養晦,不能同時兩面作戰。很遺憾這兩個條件,明朝一個都不滿足。文臣愛財,武將怕死,朝堂烏煙瘴氣,連年大旱,流民四起,民心不穩;後金和農民軍輪番打擊,不給大明朝任何喘息之機。

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城門,迎接闖軍入城。崇禎在景山自縊身亡,遺詔感嘆「皆諸臣誤朕」。

其實大明之亡,罪不僅在於群臣,更多的或許是氣數已盡。

參考資料

1、張廷玉(清):《明史》

2、汪楫(清):《崇禎長編》

3、王社教《 明代陝西旱災歷史資料的整理》

4、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

5、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皇太極退兵後,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他能帶著關寧軍延續明朝嗎?
    一直以來,明末名臣袁崇煥的爭議都很大,正方和反方都無法真正說服對方,袁崇煥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本事完成他的豪言壯語,或者說他能否拯救大廈將傾時的大明朝,始終沒有固定的說法。如題,如果崇禎皇帝在」己巳之變「皇太極退兵後沒有殺掉袁崇煥,而是繼續信任和重用,袁崇煥有沒有可能帶著關寧鐵騎延續明朝的存亡?
  • 袁崇煥之死與《三國演義》有關係?且看皇太極從書中學到了啥?
    隨後,努爾哈赤連續對明朝用兵,尤其是在薩爾滸戰役中,努爾哈赤僅用了5天的時間,就大敗十幾萬明軍,後來又取得了遼瀋之戰的勝利,使明朝在東北的統治趨於崩潰。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又率10萬八旗大軍向遼西殺來,一路上,後金軍隊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錦州、松山等大小城池,直攻到了寧遠城下。令努爾哈赤沒想到的是,這裡竟然是他長勝不敗的終結地。
  •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有人替袁崇煥喊冤!專家說:哪裡冤枉了他
    專家說:哪裡冤枉了他對於明朝的歷史,始終都存在在這許許多多的爭議,而這些爭議的主要原因還是明朝的君臣關係,要知道,明朝不像其他朝代,明朝的臣子都是非常的強勢,而君主除了開國的幾位和不甘平凡的幾位,其餘的都不是臣子的對手,從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崇禎皇帝殺掉袁崇煥,也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又的人說,崇禎自毀長城,有的又說,袁崇煥該死
  • 袁崇煥第十七代守墓人去世:回顧袁崇煥的一生
    在文革時期袁崇煥的墓遭到了破壞,佘幼芝為了給袁崇煥重新立碑,奔走呼籲二十年。上世紀70年代,她的堂哥搬走了,她說自己雖然是女的,但是自己也姓佘,如果她也搬走了,那袁大將軍的墓就再也立不起來了。1992年的時候,北京市政府重修袁崇煥的墓,2002年祠堂也建好了,從此,大家有了一個憑弔瞻仰之處。而如今,餘幼芝老人家也已經離開人世了,她也算功德圓滿了。
  • 明朝的袁崇煥這樣告訴你
    好人在許多時候並不是口碑,這已經被中國歷史無數次地證實。好人,原本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孰為好壞,出發點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評判的標準自然不一樣,而結果當然不一樣。尤其今天,網絡與通訊高度發達,好壞更是由輿論說了算,輿論又由誰說了算?由法制還是透明的制度?
  • 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魏忠賢,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擊外族入侵,大力打擊貪汙腐敗,一心一意地為明朝發展做貢獻。
  • 歷史上十大忠誠都慘死,最後一位如不死,世界歷史可能要改寫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以說是淵源流程,在這兩千年中傳承了無數的王朝,每個王朝都有由一大批的人才支撐維持運轉,其中也出現了非常多的忠臣良將,他們追求理想的事例讓人動容,但是歷史上的忠臣似乎都沒有好下場,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慘死的十大忠臣。
  • 袁崇煥死後,老百姓為什麼會搶著吃他的肉?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要問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一位名將是誰,應當非袁崇煥莫屬。大明崇禎三年,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以凌遲的極刑,活活剮了三千多刀才死。而且劊子手每割一刀,北京的百姓們就爭搶著出錢買下他的肉,然後吃掉,場面有多殘忍和血腥,可想而知。
  • 袁崇煥敗在皇太極的反間計?他做了四件事,把自己害死了
    很多人都認為,袁崇煥是敗在皇太極的反間計上,但筆者認為,袁崇煥是死在自己手上。因為他做了四件事,把自己給害死了,那麼是哪些事呢? 當時寧遠已經彈盡糧絕,如果努爾哈赤不退,袁崇煥恐怕也撐不到最後。 然而崇禎二年,袁崇煥卻以閱兵為由,來到毛文龍軍營,列了對方十二項大罪,便拿出尚方寶劍將其斬首。毛文龍死後,其部下要不無心再戰,要不乾脆投降了後金。其中就包括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他們不僅投降了後金,還為其帶去了經驗豐富的炮兵和築炮工匠。
  • 崇禎殺袁崇煥真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麼?三點告訴你,職場也適用
    一直有傳言說崇禎殺袁崇煥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麼?果真是這樣麼?讓我們還原真實的歷史分析一下。一方面說明明朝的政治腐敗,埋沒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袁崇煥缺乏政治頭腦,一直沒機會冒頭。也許他是個軍事奇才,有能力打勝仗,但是政治權謀方面完全不及格,這也是導致他最後不得善終的原因。打了勝仗,原本應該論功行賞,但因為袁崇煥沒有依附於當時朝中最大的勢力魏忠賢而被排擠,於是他辭官回家了。
  • 金庸|袁崇煥評傳(注釋)
    (《明清史料》第八編)[96]梁啓超在《袁崇煥傳》中說:「吾以為此亦存乎其人耳。毛文龍不死,安知其不執梃為諸降王長?」意思說,毛文龍如果不死,說不定他反而是投降清朝的第一大降王呢。然而這也是揣測之辭了。[97]陳玉樹《後樂堂集》《袁崇煥殺毛文龍論》:「崇煥以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賜尚方劍,便宜從事。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明季北略》) 至此,似乎大明終於可以重獲生機,在這位新皇帝的帶領下,大明應該有著另一番天地,然而歷史的發展似乎向著另外一個方向。 明崇禎二年(1629)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個不祥的年份,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由於官僚內部的不和諧,內耗加重,造成了二名重要將領的自相殘殺,加速了明朝帝國的衰亡速度。
  • 為何明朝總被歷史愛好者「黑掉」?
    在現在的歷史愛好者當中,或者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你問他最討厭的朝代是哪個,我相信回答最多的不是蒙元和滿清,而是大明朝。這個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皇權王朝,是一個自帶荷爾蒙的時代。但是明明擁有完美的先天條件和時代機遇,卻讓老朱家搞成了那樣一副樣子。就好像是手裡抓了一副絕世好牌,卻讓自己生生給打臭了。
  • 一部推動明史研究的力作——讀《袁崇煥全傳》
    張彧明清交替之際是帝制時代中國最後一次王朝更迭,在這個時代,各個階層產生了無數人物,有的隨著歷史遠去,已鮮為人知,有的則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袁崇煥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作者收集了大量史料,並在此基礎上以袁崇煥守衛遼東的最後十年為重點,深入進行了研究考辨、解讀。獨到看法,不囿成說袁崇煥最大貢獻是在鎮守遼東期間取得寧遠作戰勝利,給予後金沉重的打擊。努爾哈赤說:「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 如果崇禎沒有殺大奸賊魏忠賢,明朝的結局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愛殺大臣的崇禎皇帝,歷來爭論不休,可是對殺魏忠賢,卻沒人說半個「不」字,無不拍手稱快,足見魏忠賢的可恨!然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而應放在當時的情況來判斷,現在我們就來假設一下: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對明朝有好處嗎?
  • 我國歷史死得最慘的8個人物,你知道幾個?
    在我國歷史上湧現出眾多的歷史人物,其中有這麼八個人物死得最慘,你知道幾個?第一、李斯李斯作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始皇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因趙高誣陷,被腰斬而死。第三、荀瑤荀瑤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晉陽之戰後兵敗被殺,死後頭顱被做成酒器,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頭顱被做成酒器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知己就是他。第四、比幹比幹是商朝的宰相,也是商紂王的叔叔。因商紂王需要用七巧玲瓏心為妲己治病,而被挖心而死。
  • 己巳之變的三大謎團:崇禎的裁驛站,袁崇煥的判斷,關寧軍的路線
    歷史早有先見,皇太極清醒地看到也先和俺答的兩次攻明,正是從西北方向越過長城打到北京城下,而他又何必非走山海關呢?遼東的平靜是不尋常的平靜,是危險的平靜。生於逆,死於順。崇禎初年的袁崇煥太順了,順當地起復,順當地升官,順當地殺人,順當地大權在握,就連敵人打怪升級都挪到別的地方,運氣真是好到爆。事實上,如果袁督師順的時間能夠推遲一兩年,那怕是推遲三個月,他的命運都很可能迎來不同的結局,至少也更有機會幹滿五年任期。
  • 《明朝那些事兒》遺漏的名人:能節制毛文龍,努爾哈赤的唯一對手
    《明朝那些事兒》裡遺漏了很多人,其中最不應該遺漏的是誰?——他是唯一能節制毛文龍的人。毛文龍皮島開鎮後的所有戰績,都是在他主政登萊防線時取得的。他離去後,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殺掉,大明海上長城隨後崩陷,再無回天之力。
  • 他是明朝欽定奸臣,民間卻將其奉為神,至今香火旺盛,不是袁崇煥
    袁崇煥在崇禎三年(1630年),被崇禎皇帝下聖旨凌遲處死,他在當時是明朝欽定的奸臣,很多在場的百姓並不知道袁崇煥是誰,只是聽到朝廷說處死了奸臣以後,紛紛「爭啖其肉」,當然後來袁崇煥在後來,卻是成為了人們心中公認的忠臣良將,享受著民間香火的。
  • 登州兵變和皮島兵變,明朝東江鎮為何會消亡?
    天命汗努爾哈赤天啟三年(1624年),劉興祚部將王丙,向努爾哈赤告密,污衊劉興祚要帶四州兵馬投降明朝登萊巡撫。努爾哈赤殺掉王丙,但仍舊屠殺了四州的軍民,劉興祚的一個弟弟也死在屠殺中。此事過後,劉興祚處於半閒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