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柒
袁崇煥(1584年-1630年),明朝末年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退後金軍進攻,後被崇禎以九大罪名凌遲處死。
一、開掛的人生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遇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御史候恂。候恂十分欣賞他,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廣寧之戰,明軍大敗,退守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
此時還只是兵部一個小卒的袁崇煥做出一個驚人舉動,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兵部,誰也不知道他去哪了。直到他回到朝廷放話說,「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原來他是去山海關外實地考察了。
袁崇煥如願上了前線,這時他遇見了人生的第二個貴人—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孫承宗很認可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命令袁崇煥鎮守寧遠(遼寧)。此後幾年,袁崇煥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收復失地,功勞顯著。
就在袁崇煥聲名鵲起做出成績的時候,他的後臺孫承宗被魏忠賢搞倒了。新來的領導高第認為關外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回。袁崇煥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獨臥孤城,以當虜耳!」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只留下寧遠一道孤城獨自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金鐵騎。
努爾哈赤是個喜歡趁火打劫的壞鄰居,一聽說孫承宗被罷免,立刻帶兵打過來。此時的努爾哈赤志得意滿,他之前和明軍交鋒,從薩爾滸到廣寧,一直所向披靡,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
沒有想到,這座由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成為了他一生的噩夢。
(後金軍)
努爾哈赤首先向袁崇煥招降,被嚴詞拒絕,並且袁崇煥專程命人傳訊給朝廷,希望如果抓到寧遠的逃兵,立斬之。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守軍士氣,甘願與城共存亡。此時的寧遠是一座斷絕所有後勤補給且沒有任何增援的孤城,城內只有萬餘守軍,《孫子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努爾哈赤的兵力遠遠多於袁崇煥,直接命令攻城。
只可惜後金軍雖然佔了人數優勢,卻絲毫沒有提防到明軍的秘密武器——紅夷大炮。戰爭持續兩天,戰況異常激烈。第一天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卻被明軍猛烈的炮火擊退。努爾哈赤又下令移兵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臺間守御薄弱處鑿開缺口。袁崇煥在此緊急關頭,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戰至深夜,後金軍損失慘重,只得暫緩攻勢。次日,努爾哈赤繼續指揮攻城,從早晨至晚上,雙方激戰一天。明軍於城上施放炮火,殺傷大量後金騎兵。後金軍畏懼炮火,不敢進城。後金大將們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搶走屍體,運至城西門外焚化。努爾哈赤無奈,下令退兵,寧遠保衛戰明軍大勝。
努爾哈赤在退兵之後不久就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就是說他在攻城時被大炮炸傷了,不治而亡。寧遠大捷是明朝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取得勝利,打破了後金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影響深遠。
寧遠大捷,一顆新的將星冉冉升起,為這個頹喪的朝堂帶來一縷新的曙光。
努爾哈赤死後,即位的皇太極非常不甘心,再次出兵侵略大明。寧遠還是他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堅城利炮之下,後金騎兵難以發揮野戰優勢。這次皇太極想了一個新招,面對寧遠這塊難啃的骨頭圍而不打,直接越過寧遠去打錦州。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至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後金軍圍困錦州城15天,強攻求和引誘圍點打援各種辦法都試過了,他強由他強,明月照大江,任你狂風暴雨,我自巋然不動。
錦州久攻不下,皇太極又決定回頭去打寧遠。還是之前的套路,明軍城外設立障礙,城頭火炮招呼。後金軍再敗,皇太極嘗到了父親當年的苦果,無奈之下撤兵。
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有力遏制後金軍進攻,拯救國家危亡,袁崇煥憑藉兩場戰役,聲望顯著,天下聞名。
(努爾哈赤)
二、擅殺大將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兵部尚書身份總督薊遼。五月,他設計擅自誅殺了駐守東江(皮島)的毛文龍。
毛文龍,抗金將領。天啟初年,他襲擊後金駐守的鎮江(今丹東東北九蓮城),活捉守城將領,一舉收復鎮江,以軍功晉升為總兵官,後駐守東江。他以皮島為大本營,不斷襲擊後金,皇太極如芒在背,必欲拔之而後快。為此,朝廷對他屢次褒獎,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並賜以尚方寶劍,地位尊崇。
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來到東江,毛文龍前來會面,袁崇煥以整頓軍紀為名,宣讀毛文龍數條罪狀,直接將其斬殺。袁崇煥陣前擅殺大將的行為十分惡劣,也為他如日中天的聲望帶來極大負面影響,更為他之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再次進攻大明,史稱己巳之變。
有關寧防線撐著,袁崇煥一點兒不慌。 關寧防線由大學士孫承宗構建,抵禦後金軍數十年進攻。其中山海關作為防線的後盾,寧遠城是防線的中堅,錦州成為前哨陣地,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於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麼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進攻,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
就這樣,皇太極親率大軍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史稱己巳之變。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從蒙古突破, 兵鋒直逼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於北京東北面,距離僅兩百多公裡,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大錯就此釀成。袁崇煥匆忙回援,最終在北京城下擊退後金軍隊,再次挽救國家社稷。可惜這次等待他的不是天下敬仰和加官進爵。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擊退後金軍後被崇禎皇帝下獄,八個月後,被凌遲處死,妻妾子女均被牽連。「崇禎帝御平臺,召輔臣並五府、六部、答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宣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裡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七)
三、如果袁崇煥不死
關於袁崇煥本人的巨大爭議及這九條罪名的真偽不論。在此只提出一個假設:如果袁崇煥不死,能否挽救明朝?
要知道,明朝雖然是亡於流寇,但是如果沒有後金軍一直牽扯明軍,崇禎疲於奔命拆東牆補西牆,李自成也沒那麼容易攻破北京城。
比如崇禎六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然而,崇禎七年,後金軍第二次入侵,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農民軍乘機突圍。
又比如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牆子嶺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之前被擊潰的李自成得到喘息之機,逐漸恢復元氣,最終才成了氣候。
如此看來,崇禎殺袁崇煥,實在是自毀長城。
那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袁崇煥能夠挽救明亡危機嗎?
我認為很難。
袁崇煥並非帥才。性格決定命運,袁崇煥最後被殺,和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很大關係。袁崇煥喜歡說大話,對崇禎放言「計五年,全遼可復」,然而後金勢力越來越強,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對他非常失望;袁崇煥性格剛愎自用,不經過任何請示擅自斬殺抗金將領毛文龍,並且和部下滿貴的關係也多有摩擦。以上幾件事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來袁崇煥缺少容人之量,或許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名將,但是不會成為一位合格的全局統帥,缺乏統籌全局的能力,很難挽狂瀾於既倒。
第二,袁崇煥更擅長防禦。縱觀袁崇煥取得的顯赫成績,寧遠、錦州、北京保衛戰,都是依託堅城利炮進行防禦。後金建都稱帝後已經成了氣候,光靠被動防禦是沒有辦被消滅的。更重要的是1633年,明朝登州爆發兵變,叛軍渡海之後投靠了後金,他們給後金軍隊帶來了先進機械製造能力和火器技術,此後除了強橫的騎兵野戰能力,攻城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袁崇煥劇照)
第三,崇禎並非千古名君。和哥哥天啟比起來,崇禎是個好皇帝。登基之後忍辱負重幹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宵衣旰食、勤於政事、不好物慾。但是崇禎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衝動易怒,猜忌心重。崇禎在位十七年,光內閣首輔就換了近20個,殺掉多名重臣,執政方略也是經常變動,對待後金時戰時和(和談被眾多大臣強烈反對,最終沒有達成。)崇禎這種性格註定了很難信任有能力的臣子除亂平叛。
第四,當時歷史形勢不允許。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大明亡於流民。什麼是流民?流民就是流動人口。一般來說,官府對於人口流動的管控都是相當嚴格的,人口流動就沒人耕地,官府就沒有糧食稅收。但是到了明朝後期,流民成千上萬。為啥?
史料記載崇禎上臺後,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連年大旱。最糟的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這一次,「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面對這樣的慘狀,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了活下去,只能造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多次被明朝擊敗擊潰,然而始終不愁兵員,反而明朝官軍越打越少,戰鬥力越來越弱。「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類似的情形和元末比較相似,淮泗大旱,朱元璋揭竿而起率領義軍最終推翻元朝統治。
袁崇煥臨刑前寫下一首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一代名將冤死牢獄之中,結局可悲可嘆。但無論如何,袁崇煥忠君報國,抵禦外侮將永遠被歷史銘記。
(崇禎帝劇照)
結語
最後讓我們來設想一下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國家怎樣挽救統治。
我個人認為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之一:君臣百姓上下一心,內除紛爭;韜光養晦,不能同時兩面作戰。很遺憾這兩個條件,明朝一個都不滿足。文臣愛財,武將怕死,朝堂烏煙瘴氣,連年大旱,流民四起,民心不穩;後金和農民軍輪番打擊,不給大明朝任何喘息之機。
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城門,迎接闖軍入城。崇禎在景山自縊身亡,遺詔感嘆「皆諸臣誤朕」。
其實大明之亡,罪不僅在於群臣,更多的或許是氣數已盡。
參考資料
1、張廷玉(清):《明史》
2、汪楫(清):《崇禎長編》
3、王社教《 明代陝西旱災歷史資料的整理》
4、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
5、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