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敗在皇太極的反間計?他做了四件事,把自己害死了

2020-12-14 騰訊網

在明朝崇禎後期,雖然整個王朝已經搖搖欲墜,但仍然湧現出一大批愛國將領,他們浴血奮戰,誓死保衛著大明江山的每一寸土地。其中一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然而他最後卻是以通敵之罪被處死的。很多人都認為,袁崇煥是敗在皇太極的反間計上,但筆者認為,袁崇煥是死在自己手上。因為他做了四件事,把自己給害死了,那麼是哪些事呢?

第一、誇下海口

天啟朝時,袁崇煥先後在寧遠大戰、寧錦大戰中威名遠播,就連努爾哈赤、皇太極都對他忌憚萬分。可是他後來卻遭到魏忠賢的排擠,一氣之下,袁崇煥辭官回鄉。

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刻就啟用了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後來他回到京城,崇禎又找他商議遼東問題。不知是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還是為了感謝崇禎的知遇之恩,袁崇煥竟然向皇帝承諾:「計五年,全遼可復。」

遼東的問題積壓已久,要解決並非易事,五年時間全面解決,顯然不太現實。當說完這句話的時候,袁崇煥也有些後悔,於是他又主動說,五年復遼並非易事,還需要朝中各部的配合。崇禎雖然也有些懷疑,但看到袁崇煥信誓旦旦,便命令六部全力配合他,還賜了袁崇煥尚方寶劍和玉帶蟒袍。

結果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取道蒙古科爾沁,率軍入關大肆搶掠。這五年之期才過了一年,後金就已經快殺到紫禁城了,袁崇煥還說要全面復遼。顯然這令崇禎帝很不高興,瞬間就對他失去信心。

第二、擅殺大將

袁崇煥承諾的復遼還沒有做到,敵人就已經打到家門口了,而後金軍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還得益於袁崇煥的「幫助」。

毛文龍這個人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他無疑是對付後金的一把利劍。當初努爾哈赤明明已經佔領廣寧,卻突然下令退回瀋陽,就是因為毛文龍在後方騷擾。在寧遠大戰中,努爾哈赤下令撤兵,同樣是顧慮毛文龍從後攻擊。當時寧遠已經彈盡糧絕,如果努爾哈赤不退,袁崇煥恐怕也撐不到最後。

然而崇禎二年,袁崇煥卻以閱兵為由,來到毛文龍軍營,列了對方十二項大罪,便拿出尚方寶劍將其斬首。毛文龍死後,其部下要不無心再戰,要不乾脆投降了後金。其中就包括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他們不僅投降了後金,還為其帶去了經驗豐富的炮兵和築炮工匠。

而毛文龍死後,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所以他才敢率軍入關,因為不用再擔心毛文龍從後襲擊。袁崇煥自己人殺自己人,這很難不讓崇禎懷疑他。

第三、私自議和

史書記載:「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就是說袁崇煥打算和後金議和,並與皇太極互通書信。這件事在《明史》和《清史稿》中都有記載,而且還是在明朝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

袁崇煥第一次打算和後金議和,還是在天啟朝,到了崇禎朝,他更是打著「平復遼東」的幌子,再次向皇太極提出議和。據《滿洲秘檔》裡記載,袁崇煥與皇太極的往來書信,就多達10封左右。雖然最後因後金獅子大開口,導致雙方沒有談妥,但這無疑成為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罪證之一。

第四、市米資敵

「市米資敵」是袁崇煥最終被處死的罪名之一,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袁崇煥曾用明朝的糧食,去跟蒙古人換馬匹。蒙古人的馬匹好,但他們正好缺糧食,所以袁崇煥想出了這個辦法。最重要的是,這件事崇禎帝原本是不同意的,只是袁崇煥堅持說這樣有助於打仗,他才不得已同意。

然而眾所周知「滿蒙一家親」,滿蒙向來都以通婚維持關係,就比如後來的順治皇帝,他的父親是滿人皇太極,母親是蒙古人布木布泰(孝莊),身上同時流著滿人和蒙古人的血,兩家關係別提多好了。蒙古人和袁崇煥換來糧食後,立馬就分了一半給後金,這下後金更沒什麼擔憂了。

袁崇煥最後是怎麼死的呢?是皇太極率軍入關後,朝中大臣彈劾他通敵。這時皇太極順水推舟,來了招反間計,坐實了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罪名。於是崇禎下令將其下獄,之後將他處死。

皇太極是明朝的死敵,為什麼崇禎會相信他說的話,說白了,他這是對袁崇煥不信任。他為什麼會不信任袁崇煥,全因袁崇煥自己做的這四件事,實在太難讓人相信他是清白的了。

其一,自己明明承諾五年復遼,卻在此期間讓後金打到紫禁城門口。其二,在大敵當前之際,袁崇煥卻擅自做主,殺了大將毛文龍,等於是替後金除去隱患。其三,皇帝派他去打後金,他卻私下與後金議和,這是幾個意思?其四,自家糧食都不夠用,袁崇煥卻用糧食去換馬匹,換就換吧,還和與後金最親的蒙古換。這每件事說起來,都像是在幫助後金,也難怪崇禎不相信他。

在皇太極使出反間計之前,朝中大臣已經開始彈劾袁崇煥了,而崇禎已經對他產生疑心。就算皇太極不推這一把,袁崇煥也遲早會被清算,反間計只是加劇袁崇煥的死亡罷了。

所以說袁崇煥之死,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要說他忠心為國,但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很難讓人相信他沒有異心。要說他通敵賣國,可他想要這樣做的機會太多了,完全沒必要這麼費力。

對於袁崇煥是否通敵叛國這一點,後世也一直存在爭議。在你心中,他是愛國將領,還是通敵叛徒呢?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滿洲秘檔》)

相關焦點

  •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並非皇太極反間計,實際上犯了死罪
    #袁崇煥#1630年,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於順天府,其首級被傳示九邊。在行刑的時候,順天府的人爭著吃他的肉,一百多年後,乾隆為了緩和矛盾,下旨平反袁崇煥,這一舉動對漢人來說刁買人心。
  • 袁崇煥之死與《三國演義》有關係?且看皇太極從書中學到了啥?
    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在他四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常從《三國演義》裡學習用兵方略。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也特別喜歡閱讀《三國演義》,並從中汲取用兵智慧,尤其是他曾套搬《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成功地策劃了一出反間計,除掉了當時最讓他頭痛的強勁對手——袁崇煥!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後,建立了後金政權。
  • 崇禎殺袁崇煥真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麼?三點告訴你,職場也適用
    02,袁崇煥的承諾還沒影,一年後皇太極倒打到京城下,引發崇禎不滿,他想到袁殺了總兵卻沒想到袁的救駕最讓崇禎不滿的是他殺了總兵,原來袁崇煥和總兵分別屯兵在後金南北,總兵一死,皇太極沒了後顧之憂,悄悄繞開袁崇煥駐地,10萬大軍立即北下一直殺到了京城外,史稱「己巳之變」。
  • 袁崇煥第十七代守墓人去世:回顧袁崇煥的一生
    袁崇煥派信去往錦州,表示正在調動大軍前往增援,這封信被皇太極劫持,皇太極信以為真,決定改變作戰策略,將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軍隊留在錦州,他則帶領另外一部去攻打寧遠城。 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並且在城外部署兵力,與後金騎兵激戰,後金軍隊損傷嚴重,皇太極又轉回去攻打寧錦州,攻錦州不克的後金軍隊最終決定撤兵,這就是寧錦大捷。
  • 都是清朝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和多爾袞對比,誰更厲害?
    史上最大的軍事大冒險,除掉了後金的最大敵人在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後金最大的敵人無疑是明朝大將袁崇煥。袁崇煥先是在寧遠大戰的時候擊敗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繼而在寧錦大戰中擊敗了皇太極本人。到了袁崇煥第二次被明廷啟用的時候,他便把關寧錦防線經營成了一條銅牆鐵壁般的堅固防線。當時的關寧錦防線經過袁崇煥的整頓,共有四鎮十五萬三千兵馬,戰馬八萬一千餘匹,在兵力上與皇太極不想上下。
  • 袁崇煥死後,這個家族為他守墓390年,如今最後一個守墓人也走了
    袁崇煥明末遼東督師袁崇煥,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曾在督師遼東的過程中,多次打退後金軍隊的進攻,並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還於崇禎二年擊退皇太極,解了北京之圍。對於袁崇煥,皇太極父子恨之入骨,但卻無能為力。恰巧此時魏忠賢餘黨開始彈劾袁崇煥,還給他羅列了「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皇太極大喜,為了坐實袁崇煥這些罪名,對明朝使用了反間計。疑心病很重的崇禎帝中計,以「與後金有密約」的罪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而事實上,袁崇煥家無餘財。
  • 袁崇煥入獄、滿桂戰死,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拔掉了皇太極扎的釘子
    火線接替袁崇煥主持京城防務的滿桂,對自己作為主帥的新崗位有著冷靜的認識。雖說早年間當兵打仗的時候,小兵滿桂砍了人頭只知道拿去換賞錢,不願意體驗若用人頭換官職能一舉兩得的妙處,十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實誠人,但性格上的實誠並不代表腦力上的傻。
  • 皇太極退兵後,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他能帶著關寧軍延續明朝嗎?
    一直以來,明末名臣袁崇煥的爭議都很大,正方和反方都無法真正說服對方,袁崇煥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本事完成他的豪言壯語,或者說他能否拯救大廈將傾時的大明朝,始終沒有固定的說法。如題,如果崇禎皇帝在」己巳之變「皇太極退兵後沒有殺掉袁崇煥,而是繼續信任和重用,袁崇煥有沒有可能帶著關寧鐵騎延續明朝的存亡?
  • 擊敗李牧的從來不是反間計,而是他自己的情商!王翦的情商是真高
    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跑去秦始皇那兒抱怨,表示自己腰也酸了背也疼了,實在是打不動了想要給自己的退休生活,增加幾棟小別墅,再來幾十個傭人服侍著就滿意了。他從來不貪戀兵權,總是主動交權,秦始皇對此非常滿意。此外他還主動跟秦始皇要獎賞,這就更讓秦始皇放心了。
  • 袁崇煥和毛文龍本來可以成為好兄弟,但為何袁崇煥狂懟他還殺他?
    當然,因為他沒有完成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的目標,所以留下遺言,死後給他葬到遼東去,遼東有他太多的不甘和遺憾……我猜啊,袁崇煥這遺憾裡還有一件事,就是錯殺了毛文龍,如果沒有殺毛文龍,那兩個大將一起對付皇太極,沒準還能實現收復遼東的願望呢?
  • 袁崇煥死後,老百姓為什麼會搶著吃他的肉?只因他做錯了一件事
    他一手經營的關寧錦防線的確固若金湯,多次成功抵擋了後金軍隊的大舉進攻。後金方面在多次進攻無果之後,漸漸和明朝轉入了相持之勢。而此時,袁崇煥也積極的與皇太極開展議和。但令袁崇煥失算的是,狡詐多謀的皇太極在這個時候卻出了一個奇招。
  • 金庸|袁崇煥評傳(注釋)
    [36]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上司,對他很是賞識,兩人書信往來,孫承宗待他猶似平等的朋友,孫承宗的詩文集《高陽集》中有不少與袁來往的書信,兩人討論到朝中奸佞,孫的信中說:「吾輩做天下事,只論人不論天,然天道安可誣也。此一流人,非天去之,又攪多時。吾輩安得不善承天意,亟為勉圖。」孫認為奸臣佞臣,將來天必去之,目前我們只好自行努力。又有信云:「此何地,敢愛其身?
  • 如果袁崇煥不死,能否改寫明朝歷史?
    錦州久攻不下,皇太極又決定回頭去打寧遠。還是之前的套路,明軍城外設立障礙,城頭火炮招呼。後金軍再敗,皇太極嘗到了父親當年的苦果,無奈之下撤兵。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有力遏制後金軍進攻,拯救國家危亡,袁崇煥憑藉兩場戰役,聲望顯著,天下聞名。
  •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有人替袁崇煥喊冤!專家說:哪裡冤枉了他
    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中進士的時候已經35歲了,但是他極具才能,再加上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孫承宗,而當時遼東的局勢可以說是非常的危急了,於是袁崇煥抓住了機會,說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就能夠鎮守住山海關。
  • 袁崇煥連番惡戰沒能挽回信任,崇禎陣前換將換上了同樣靠譜的主將
    崇禎也不例外,所以毛文龍之死、後金軍入寇所帶給他的憤怒,並沒有成為他此時的第一情感。不僅如此,崇禎還把他前一天剛剛委以主持京城防務之責的孫承宗打發走了。這位剛從高陽趕到京城的66歲老人,只得按照崇禎的要求前往通州主持防務,他挪出來的位置自然是騰給袁崇煥的。
  •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為何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整垮了
    崇禎從小接受最優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極完爆。皇太極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但建立起了強大的後金。崇禎卻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禎為什麼在政治上還不如沒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極?首先是年齡和閱歷問題,其次是接受的歷史經驗教訓是什麼的問題,再其次是幹部選拔方式問題。
  • 己巳之變的三大謎團:崇禎的裁驛站,袁崇煥的判斷,關寧軍的路線
    崇禎初年的袁崇煥太順了,順當地起復,順當地升官,順當地殺人,順當地大權在握,就連敵人打怪升級都挪到別的地方,運氣真是好到爆。事實上,如果袁督師順的時間能夠推遲一兩年,那怕是推遲三個月,他的命運都很可能迎來不同的結局,至少也更有機會幹滿五年任期。
  • 袁崇煥下場有多慘?崇禎皇帝下令凌遲3000多刀,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袁崇煥究竟死得有多慘?他是被凌遲的,而且在押往刑場的路上,無數人向他吐吐沫、扔臭雞蛋、爛菜葉等。要弄清楚前因後果,我們需要了解袁崇煥被下獄的歷史背景。 我們做一個假設,你生活在崇禎二年(1629年)的北京,你經常能聽到袁崇煥率領明軍在關寧錦防線一帶和清軍激戰的消息,你非常敬佩袁崇煥。當年10月的一天,你在城裡酒館裡喝酒,突然城內士兵多了起來,官府宣布全城戒嚴了。
  • 努爾哈赤的四大貝勒,為什麼最後皇太極成了繼承人?
    二,四大貝勒 而代善後面的兩位貝勒阿敏和莽古爾泰,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孩子,這一基本條件就確定了,阿敏只有做旁觀者,要知道,努爾哈赤還囚禁了舒爾哈齊,怎麼會讓阿敏做繼承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