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李牧的從來不是反間計,而是他自己的情商!王翦的情商是真高

2020-12-16 歷史鑑賞者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這四個人裡面,最聰明最會做人的就是王翦,其他三個都是耿直Boy,除了打仗,啥也不懂。

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跑去秦始皇那兒抱怨,表示自己腰也酸了背也疼了,實在是打不動了想要給自己的退休生活,增加幾棟小別墅,再來幾十個傭人服侍著就滿意了。

他從來不貪戀兵權,總是主動交權,秦始皇對此非常滿意。此外他還主動跟秦始皇要獎賞,這就更讓秦始皇放心了。你一個啥也不要的人,總是立戰功這名聲也太好了,名聲太好對手握兵權的大將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王翦的一系列騷操作,讓秦始皇對他是連連點頭,表示贊同。在對付趙國李牧的時候,王翦也是採取了很雞賊的辦法。

正面打李牧太費勁了。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戰場上的指揮水平那是一流的。可是他也遇到過硬茬子,那就是李牧。

李牧這哥們在北方打匈奴的時候,打出了一身雞血,十分亢奮地帶著滿腔怒火南下幫助趙王遷對付王翦帶來的秦軍。

李牧打仗太聰明了,他和廉頗相類似,一直處於防守狀態,等找到了機會,再大舉出擊,保證做到戰必勝的效果。

秦軍與李牧交鋒多次,全部以失敗而告終,如果再這麼打下去,秦軍雖然可以滅了趙國,可到時候秦國的損失也是相當巨大的。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史記》

為此王翦向秦始皇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反間計。既然勝負的關鍵,在李牧這個總指揮身上,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只要把李牧搞掉了,趙軍自然潰不成軍。

反間計成就了王翦,卻毀了李牧。

李牧是個耿直的將領,他哪裡懂這些花花腸子?王翦在趙國軍中不斷散布謠言,說李牧有勾結秦軍的嫌疑,甚至想要引秦軍攻打邯鄲。

趙王遷這個二愣子,一聽說這件事,立刻就火了,連忙派人跑去把李牧給抓了。為了防止李牧造反,趙王遷索性審都不審,直接將其殺害

反間計成功以後,王翦當然是樂開了花,李牧死後,短短三個月的時間,王翦已經帶領秦軍攻入了邯鄲城,活捉了趙王遷,滅亡了趙國。

所以說王翦實在是太雞賊了,在正面戰場上難以攻克李牧的防守,就採用這種手段來陷害李牧。可憐李牧精忠報國,卻落得這種下場。

反間計在歷史上為何屢試不爽?

自古以來,只要用到反間計,基本上沒有不成功的。因為人心隔肚皮,多少英雄好漢,就是因為遭到了君主的懷疑,最終沒什麼好下場。

比如說明末清初時期的袁崇煥,好好回來勤王,在家門口擊退了皇太極的人馬。結果被崇禎召入京城,二話不說就給凌遲處死了。還有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時候,廉頗防守三年都沒讓秦軍佔多少便宜。秦昭襄王便用了反間計,告訴趙王廉頗這是在故意拖延時間,他們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結果趙孝成王果然把廉頗給換下了。楚漢相爭的時候,陳平設下反間計,故意誇大範亞父的作用,以此讓項羽對範增產生懷疑。結果項羽果然疏遠了範增,使得範增負氣離開。所以說反間計的成功率很高,因為軍權在古代是很不容易操控的東西。一旦將領們擁兵自重,那君主很可能被架空甚至被推翻了。

帶兵之人,要是沒點情商真不行。

很多人覺得軍人就應該憨厚耿直,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軍人更應該懂得情商的重要性。王翦顯然就是情商很高的人。

他掌權期間,不管是秦始皇也好,那些流水的宰相也罷,他們對王翦都非常敬佩,為什麼?因為王翦實在是太會做人了。

類似王翦的人,在唐朝還有一個郭子儀。郭子儀不光打仗漂亮,也非常會做人。打完仗就交權,皇帝有危難,自己二話不說就衝上來護駕。所以郭子儀能夠安享晚年,他們家族也能夠在中唐榮耀一時。

同時期的李光弼,功勞不在郭子儀之下,可是他就很不會做人。一直手握大權在地方上,大有割據稱雄的意思,結果被人告發,他也沒辦法為自己伸冤,最終鬱鬱而終。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史記》

李牧雖然在戰場上是一流猛將,帶兵打仗沒什麼對手。可是他沒有處理好自己和趙王遷之間的關係,單純的君臣關係,很容易讓李牧身陷囹圄之中。為此李牧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總結:王翦有點損,李牧有點憨。

用宋小寶的話來說,王翦就是個損色,他太不仗義了。都說英雄惜英雄,可是王翦面對李牧這樣的英雄,居然出了這麼卑鄙的招數。

相比較而言,李牧就有點憨了,他光知道打仗,不知道什麼叫做君臣關係。趙王遷絲毫不信任他,他是不是也要從自己身上找點原因呢?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國難當頭趙王自毀長城,不是王翦太卑鄙,而是李牧不懂人性
    當時,趙王讓李牧戍邊,是為了打敗匈奴,為此還把駐地的租稅都交給他做軍費。 可李牧倒好,他公然違抗趙王的命令。 每次匈奴人入侵,李牧總是讓大軍退守營壘,從不迎戰。 幾年之後,不但匈奴人知道李牧怯戰,自己人也認為他膽小如鼠。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這點歷來爭議很大,他們倆人是同時期的對手,王翦滅趙的時候,就是李牧率軍來抵擋,可惜李牧死在他的反間計手裡,倆人沒能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打一次。王翦還帶兵攻打百越這些外族,他的戰功確實很出色,不過王翦與李牧相比,在軍事層面上確實差了些。首先王翦的背後有著強大的秦國,當時秦對於六國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因此王翦出兵攻韓魏的時候,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力。而王翦攻趙在李牧的面前沒有佔到便宜,用了反間計才能順利滅趙。
  •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談秦說漢(230)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孝成王暗殺;廉頗也被趙孝成王解除了職務,遠逃到魏國的大梁,後輾轉到了楚國,未得到重用,最終在楚國壽春抑鬱而死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索性他們就用了反間計,把廉頗給換了下來,把無能的趙括給換了上去。趙括上來後,秦軍將領就換成了白起。白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擊敗趙括,贏得了這一場戰役的勝利。試想一下,若是趙國沒有換趙括,戰役會是什麼結果呢?
  • 戰國名將:吳起、白起、李牧、王翦誰最厲害?全能與神級的PK
    白起的父親希望白起長大當前可以像吳起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就給他的兒子起名為起。白起終身徵戰疆場,帶領的軍隊合計殺敵近百萬,因而時人稱其為「戰神」、「人屠」、「殺神」!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此戰白起以十餘萬人大敗二十四萬韓魏聯軍,然而白起對待韓魏聯軍斬盡殺絕,一個不留。不論是伊闕之戰還是鄢郢之戰,白起都是以少勝多全殲對手。
  • 戰國時期的四次「反間計」:三次都和秦國有關!
    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誣陷樂毅準備在齊國稱王。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在樂毅被迫離開之後,田單擊敗了騎劫,成功恢復了齊國。
  • 「李牧死,趙國亡!」如果李牧沒被害死,趙國還能存活多久?
    國家打勝仗,名將們功不可沒,除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外,戰績驕人的還有很多,今天我們主要說說李牧。大破匈奴李牧乃四大名將之一,趙國人,是一名軍事家,最出色的將領之一。被百姓愛戴、士兵們信賴,在戰國時期聲譽名望非常高,戰績無數。他生平有兩個戰績最為輝煌,一是數次大破匈奴,只要有李牧在,匈奴絕對不敢靠近趙國半步。
  • 情商高的人說話,不是為了自己爽,而是讓別人舒服
    你給人太大的期待,萬一沒辦成,就是砸了自己口碑,也耽誤了別人的正事。你看一般位置越高的人,說話越是講究策略,越是模稜兩可。3、感謝別人,要雨露均沾。一群人當中,你想感謝某人,但也別忘了其他人的情緒。恭維領導:王總啊,之前經常聽劉總提起您,說他很敬重你的為人,以後還得多跟您學習。誇獎同事:張哥啊,王哥常說你的業務能力強,以後還請多多照顧呀。當然,這個第三方,一定是不在現場,而且大家比較認可的。
  • 你認為你自己情商有多高?情商和逆商有什麼區別
    所謂情商,簡單的說是顧好跟別人的關係。逆商就是管好自己,因為處理好跟別人的關係,能把跟別人關係過好,搞好,那一定是情商高的人。如果一個情商低的人是不可能跟別人的關係是搞好的,反過來說,我們想跟別人搞好關係,我們不可能是那種發脾氣,批評、指責、爆粗口這些類型的人,而是會跟人家搞好關係,一定是和顏悅色,相對理性,甚至溫和的那種。
  • 真正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克制情緒」
    對於一個情商高的人來說,最好的表現之一就是:不會讓自己的話傷害到別人,同樣也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話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
  • 被埋沒的神漫《王者天下》614話,李牧VS王翦將迎來終戰
    當然也存在著不是那麼為人所知的小眾神漫,就比如小五今天和大家聊的根據中國春秋戰國歷史改編的漫畫《王者天下》,簡單點說就是名為李信的男豬腳和小夥伴們在滅六國的戰爭之中逐步成長的熱血故事。在最新出的第614話當中,更是一上來就讓小五我震驚了,和原來的劇情來了一個大反轉。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王翦作戰使用普通戰術,很少「出彩」我們的史書,在提起戰國名將時很少側重去分析王翦,並不是因為王翦的戰績或戰功少,而是因為王翦在戰鬥當中很少「出彩」,我們所說的這種「出彩」,並不是說他打仗打的不好,而是王翦所運用的戰法是比較普通的,他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普通戰術,沒有什麼值得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地方。
  • 情商高的人,往往不會沉默不語,而是懂得如何「發脾氣」,你是嗎
    一群人都在一起聊天,而你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表任何言論,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好相處,時間久了就會遠離你。而那些經常參與討論的人,往往會拉近自己與大家的距離,從而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情商高的人可以很好控制自己的脾氣,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從來都不是好欺負的,而是柔中帶剛;不是沒有脾氣,而是懂得什麼時候發脾氣。其實高情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得出來的。高情商的人都得什麼時候該發脾氣,什麼時候收斂,做到張弛有度!
  • 戰國名將篇丨李牧vs王翦:王者巔峰對決,王翦真的勝之不武麼?
    趙奢、藺相如、田單已死,老將廉頗逃亡魏國,從邊疆回朝的李牧,不得不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長平之戰失敗,趙國元氣大傷,但李牧的出現又將其頹勢稍稍挽救。公元前243、242年,在他的主導下,趙國兩次擊敗燕國,佔領了不少土地。
  • 如果李牧不被趙悼襄王的寵臣郭開害死,他能夠阻擋秦軍滅趙嗎?
    桓齮之前可是有過十萬斬首記錄的秦將,結果最後被李牧幹掉了,足以證明李牧之實力,那麼李牧能否阻止秦滅趙呢?我們知道,最後滅趙的是秦將王翦,也就是說,李牧必須擋住王翦才能暫時阻止秦國滅亡趙國的步伐。那麼,李牧究竟有沒有能力擋住王翦呢?
  • 李牧就算不死,也無法抵擋秦軍的腳步!這些因素早就註定了結局
    郭開造謠李牧和司馬尚要投降秦軍,趙王遷一聽急眼了!立馬派自己家族人員趙蔥去接李牧的班,最後李牧因此被冤殺,三個月後趙國滅亡,這是李牧之死的經過。 那麼,要是趙王遷不殺他,他能保住趙國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你們聽我慢慢道來,首先,其實在這當口,趙國面對的最大的敵人不是秦軍,而是饑荒。
  • 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但廉頗最有名的卻不是他的戰功,而是成語典故:負荊請罪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說實話這兩個典故對廉頗來說都算不上光彩,甚至還證明了它的一大缺點——小心眼兒。廉頗為什麼要負荊請罪?但廉頗年事已高,趙王不知道他身體怎麼樣,便派使者去打探。廉頗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一頓飯吃了很多。這便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廉頗一生最有名一戰要數長平之戰,秦國正是因為拿他沒辦法才用反間計迫使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了他,這才導致了趙國大敗,但這從側面證明了廉頗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