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12月11日,Soul APP 創始人兼CEO張璐接受36氪採訪表示,Z世代的崛起正為社交行業帶來巨變,一個區別於傳統社交平臺的全新社交場域正在形成。
「社交需求永恆存在,但社交方式卻隨用戶代際更替不斷變化,社交產品只有贏得年輕用戶的心,持續增長才會成為可能。」張璐說,「年輕人都在熱切期待被下一代社交產品帶領,加入一個新的派對,參與一場新的社交浪潮。」
正如張璐所言,近年Z世代在網際網路世界不斷擴大的話語權,成為加快社交行業格局演變的催化劑。
作為第一代伴隨網際網路而生的人群,Z世代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網際網路使用習慣和社交觀念。與網際網路社交早期人們「將線下關係複製到線上」,以及後微信時期「將線上關係轉移到線下」的訴求相異,新一代年輕人將網際網路視作與線下相互區隔的獨立王國,尋找一個儘可能屏蔽線下因素影響、能真正提供無壓力交互環境的社交平臺。這種新生需求與傳統社交產品之間的落差,為社交新勢力異軍突起創造了時代機遇。
日前,36氪發布WISE大會新經濟之王十大領域企業榜單,Soul 入選新文娛傳媒賽道最具影響力企業。這家成立於2016年的社交平臺,正在Z世代社交新浪潮的助推下嶄露頭角。
網生一代上位,線上社交「去線下化」呼聲漸高
中文社交行業的近10年,可以用「一個基本盤」和「多個增長點」來概括。
根據騰訊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微信和QQ月活躍用戶分別達12.1億和6.2億,這組龐大數字反映了騰訊系產品對熟人社交圈的全面佔領,也構成了社交行業的基本盤。
騰訊系之外,則是陌生人社交產品從夾縫中發育,在更加細分的社交需求中覓得增長空間。在垂直領域中,出現了職場、遊戲、婚戀等多種場景化社交平臺;在玩法的創新上,也有阿里real如我、新浪微博綠洲等主打圖片社交的類ins平臺,以及陌陌、探探等押注的直播功能。
如果說,微信、QQ等早期熟人社交平臺滿足了人們將線下關係複製到線上的需要,那麼近年湧現的社交產品,無論是立足於垂直領域的社交平臺,還是致力在社交感官體驗上做創新的產品,則大多是為用戶提供了營建線上關係、再將之轉移至線下的平臺。
但不管是哪種社交方式,這些社交產品的關係網絡本質上都跟線下需求強綁定。背後的原因在於,它們的基本社交邏輯都遵循著早期網際網路用戶的社交習慣,而這些用戶的平均「觸網年齡」較大,因而對網際網路社交產品的主要訴求仍是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如較早期出現的職場、校園、婚戀社交平臺,都帶有此類鮮明的現實目的性色彩。
但對更年輕的95後Z世代來說,其成長過程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下沉,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網絡原住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青少年觸網年齡下降至在6-10歲。在這些年輕人看來,網際網路早已不是現實生活的補充,而是一個平行於現實生活、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生活領域,與此相對應,他們也需要一個能夠與線下關係有所區隔、具有自身獨立生態的線上社交網絡,以保持其線上空間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此外,在Z世代生活的網際網路環境中,還有豐富多元的資訊和文化內容,這些內容被消費後,還需要二次傳播和消費的場景,社交則是滿足這一需求最重要的場景之一。從心理層面上看,這是一種年輕人以文化認同塑造自我認知和集體意識的行為,因此,相比起功利化的社交,他們更青睞彼此精神契合、能帶來群體歸屬感的心靈社交,但這些都並非傳統社交產品的強項。
數據顯示,目前Z世代已佔到全體網民數量3成,並貢獻超過一半移動網際網路新增用戶,隨著年輕人的網絡話語權日益提高,他們的新生需求與傳統社交產品之間的錯位越發明顯。
這種錯位表現在用戶體驗上,首要的是熟人社交產品中的線下關係網制約了Z世代在公共場域的真實表達,使之難以拓展志同道合的社交圈;場景化陌生社交平臺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擺脫線下社交壓力,但社交行為仍具有較強的現實目的性,深度交流同樣難以開展。
在這一背景下,主打心靈社交的Soul坐上風口,成為Z世代網民重要的遷徙目的地。
「Soul式」規則,打造專屬年輕人的社交派對
張璐在訪談中提到,Soul這款產品的推出,最初完全是出於一個的樸素願望。
「當時我想在網上發一些心裡話,但想到發朋友圈可能不太合適,發微博上也沒有人回我,最後只能發在了QQ空間,並且僅對自己可見。」這段經歷帶來的孤獨感,使她希望能開發一款供用戶隨時隨地毫無壓力發布內容、並在短時間內獲得回應的產品。
在Soul,張璐和團隊設計了兩條途徑滿足這一需求,一是在公開的「廣場」上發布內容,二是直接匹配一對一的聊天,但無論是哪種,都有一個最底層的邏輯:一切內容和關係的匹配都基於用戶的興趣、性格、歷史偏好等心靈特徵構成的畫像。
為了儘可能讓社交只與心靈有關,Soul在諸多環節都作出了降低社交壓力的設計,引導用戶真實表達。
在匹配環節,平臺採用了一系列「激進」措施,弱化外形帶來的幹擾,如不支持真人頭像,視頻聊天也只能用系統生成的「臉基尼」遮擋臉部;在信息流的呈現上,Soul也採用去中心化的分發機制,平衡熱度與匹配度的影響,讓每個人的內容都得到公平展示,減少流量偏好對用戶表達造成的幹擾。
這些關鍵設計規避了線下關係和強目的性對社交行為的影響,相比起傳統社交平臺,更接近Z世代理想中的心靈社交場域,使Soul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積累起龐大的群眾基礎。2019年以來,Soul一度登上App Store社交榜首位,並長期保持在社交榜前列。
作為Z世代聚集地,Soul的社交網絡形態也呈現出區別於傳統產品的特徵,其中最明顯的是圈層化、社群化的社交方式。
在Soul,用戶可以為發布的內容打上標籤,從而界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並使內容觸達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如音樂、文史、影視、遊戲都是站內的熱門話題。但相比起用戶自定義的標籤,Soul更注重發掘用戶在瀏覽內容、評論、聊天、搜索等行為中表現出的偏好,以此來為其推送可能感興趣的人和內容。
藉助信息流和聊天匹配,興趣和文化偏好一致的用戶正逐步聚合成大大小小的社群和圈層,他們在同一話題下熱烈討論,並通過朋友的二級關係網結交新的朋友,這進一步豐富了社交玩法,也提高了用戶的活躍度和交流深度。
此外,隨著Soul對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入應用,匹配的速度和精準度不斷提高,以往被忽視的弱關係社交,也正在成為Z世代社交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人們對「交心」這件事的高門檻認知相反,對Z世代來說,心靈社交其實也有需要被持續不斷滿足的輕需求。這種需求一方面表現在年輕人對知識和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他們渴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取新知、打開眼界,感受他人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對工作和生活壓力,他們也需要釋放情感和排解壓力。
心理專家指出,在緩解孤獨感的問題上,持續不斷滿足這些小而輕的社交需求,與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同樣重要。相比起能長期提供滿足感的後者,輕需求更強調即時性,因此可以通過網絡上快速匹配的弱關係去滿足。
在這方面,Soul的心靈匹配機制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高效分發內容和關係,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讓年輕人不斷獲取新資訊、尋找新關係的平臺。這種快交互的社交體驗,填補了Z世代長期未受重視的心靈空白,也進一步提升了社交帶來的幸福感。
消除壓力、聚合社群、持續滿足弱關係需求,具備以上特點的Soul,在Z世代的心智中正越來越像張璐所言——一個供玩家探索冒險的社交派對,也越來越接近他們理想中的那個自由、真實、高效的網際網路社交場域。
展望未來,張璐還希望Soul能在心靈社交的基礎上,將對點對點的關係拓展成網狀,從社群和圈層的群體認同出發,進一步構建用戶對整個平臺的群體歸屬感,最終建成一個充滿認同感的平臺。從行業角度看,隨著Soul對年輕人精神訴求的不斷發掘和回應,Z世代社交場域的新價值增長點正不斷湧現,其想像空間也將無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