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手機,很霸道,經常跨界競爭。
折騰得相機苟延殘喘,電視毫無招架之力。
如果不是工作原因,就連電腦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
但是,有一個硬石頭,手機一直沒有完全攻克。
那就是手錶。
手錶在腕,本身使用價值幾無。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中意於它。
越是高端人士,越是超乎尋常的痴迷於它。
手錶,尤其是機械錶,命真的硬。
但是好像國產手錶,似乎好像大概,早就跑到了爪哇國去了。
一個字,慫。
極像籃球場上軟弱無力的中鋒。
產量世界第一。
卻一直紮根低端市場。
中高檔市場喪失幾盡,
淪為國外鐘錶的原材料基地。
輝煌往事
曾幾何時,國人談起來手錶,如數家珍。
北京的「北京」「首都」「雙菱」;
天津的「海鷗」;
南京的「紫金山」「鐘山」;
廣州的「羊城」;
西安的「延安」「紅旗」;
杭州的「杭州」「西湖」;
青島的「金錨」;
石家莊的「紅蓮」;
吉林的「梅花鹿」「吉星」等。
那時,手錶不僅是時尚和地位,還是年輕人結婚的標配。
六七十年代,「三轉一響」又稱「四大件」。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
有了這「三轉一響」,就覺得是過上了「小康」般的幸福生活,
同時也是大部分女性擇偶的重要標準之一。
妥妥得不可缺少。
當時一塊「上海」牌手錶。
120元。
什麼概念。
相當於普通家庭的一年的積蓄。
買一塊手錶,也需要咬牙、狠心。
更何況,在計劃經濟年代,
不是有錢想買就能買到的,
手錶也要憑票供應,
能夠分到實屬不易。
手錶是大人的標配。
對於孩子來說看,大人三下五除二,在手腕上畫出來一個。
有溫度,有色彩。
就是如此。
擁有一塊手錶是一種執念,從小就刻在了孩子的心裡。
誰要是買了一塊好手錶。
哪怕是在寒冬臘月也要把衣袖往上扯。
顯擺一下明晃晃的手錶。
一塊手錶,寄託了無數中國人的夢想。
跌落凡塵
如今的中國手錶市場,琳琅滿目的歐美、日本手錶。
歐美貨,諸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勞力士、歐米茄、雷達、浪琴、天梭。
日本的西鐵城、精工、卡西歐。
這些手錶的價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
而大多數國產手錶,好像都消失不見,跑到爪哇國去了。
時至今日,曾經鼎盛一時的國產手錶品牌逐漸消失。
唯有「上海」「北京」等老品牌還在苟延殘喘,
但灰頭土臉,仍然支撐著中國鐘錶業的門面。
而「飛亞達」「羅西尼」「依波」等,掛著「洋名」,企圖衝出重圍,無奈敗退而歸。
毫無能力與「洋品牌」博弈,更不用說奪回國內市場。
家有好表
民國時期,鐘錶是舶來品,也是奢侈品。
建國後,國人也只會修表,而不會造表。
買表,去哪裡?
香港。
當時,周總理標配就是「勞力士」
原裝的瑞士貨。
總理不禁感慨:「什麼時候能讓我戴上自己生產的手錶呢?」
為了「填補工業空白」的規劃,天津成立了手錶試製組。
僅憑著100 元經費,
在一間不到 20 平方米的小屋裡,
4 臺一般設備以及一把千分尺和遊標卡尺,
終於在 1955 年3 月 24 日 研製出「中國第一表」。
「五星」牌。
同年9月,上海成功試製第一隻細馬手錶。
從此,中國人能造手錶了。
得知上海生產手錶。
總理很興奮,:我買一塊。按市場價買。我給他們做廣告!
120元,總理買了一塊上海的手錶。
隨後,北上廣、南京、西安、丹東、青島等地建立手錶廠。
這一段時間,國產手錶技術提升的很快。
到了70年代,
國產機械手錶最重要的機芯製造工藝,
幾乎與瑞士不相上下。
1973年,上海手錶二廠還批量生產石英電子手錶。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鐘表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當時上海日產「寶石花」手錶一萬隻,月銷售款1000萬元,而且供不應求。
中國的手錶業從無到有,從仿製到自行設計,路子越走越寬。
時不我待
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70年代以後,石英表的流行,機械錶開始沒落。
80年代,瑞士機械錶逐漸走到了低谷,高檔機械錶又重拾江山,瑞士表便成了奢侈品中名表的代表。
改革開放之後,大批石英表和電子表流入內地市場,
其款式時尚、功能多種、走時準確、價格便宜,
讓國產表幾無立錐之地。
上海手錶在上海本地都賣不動。
此刻中國鐘錶業元氣大傷。
機械製作工藝和技術上裹步不前,
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悲慘境地
國產老品牌光環的暗淡始於,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國產手錶企業紛紛破產、改制。
諸多的知名中國手錶品牌也漸漸隕落了。
不得不以貼牌、組裝、零配件為主的生產來維持生存。
同時,以飛亞達為代表的新生力量,
由於技術與品牌資源的匱乏,也無法與外表抗衡。
1981年,我國進口機械錶的關稅是180%,
石英電子表的進口關稅是110%。
在政府保護之下,中國鐘錶業得以發展壯大。
在中國加入WTO後,隨著關稅的大幅度下調,
從2005年開始,進口手錶關稅下調至11%。
瑞士等進口手錶開始趁機湧入國內市場。
除此之外,國產手錶產業問題太大了。
不注重鐘錶文化的開發,
國產手錶科技含量低。
更不用說培育的國產品牌,
一門心思想賺快錢。
這才是失敗的關鍵。
2018年中國世界第一大手錶的生產國家。
而出口金額只有可憐的16億美元,僅佔全球市場的10%,居世界第四。
而瑞士手錶產量2780萬隻,數量只佔世界的3%,出口金額卻高達到66.5億美元。
瑞士手錶出口中國數據
中國手錶在歐洲均價為12歐元,而歐洲手錶在中國市場基本都超過1200歐元。
我國鐘錶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影響力微弱。
只能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佔領國際的低端市場。
而在國內市場,國產手錶雖佔有70%的市場份額,
但銷售收入僅佔市場銷售額的30%。
6000元以上的高檔產品,基本上是瑞士知名品牌的天下。
1000元以下的低檔產品大部分被國產品牌佔領。
1000元~6000元產品範圍是歐美、日韓、香港和國產品牌爭奪的主要戰場,
目前比較暢銷的品牌主要有日本的精工、西鐵城和美國的蓋斯等。
毫無疑問,國內未來將成為奢侈產品最主要的消費國。
進入中國並躋身高檔鐘錶市場的瑞士品牌將超過50個。
中國鐘錶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技術不是唯一中國鐘錶業的低落的原因歸結起來,
目前,我國生產的鐘表都採用國際標準,在實物質量水平上,
與瑞士、日本同類產品基本一致,材質和加工精細度也不相上下,幾乎可以說是同質同源。
70年代後期,瑞士機械錶遭到電子表和石英表的衝擊而跌入低谷。
為此,許多機械錶生產設備和磨具轉讓到新興電子工業尚未勃興的中國、東德和蘇聯等國家。
今天,德國的鐘表已經崛起,
我國,只成為瑞士高檔手錶零配件供應商。
急功近利
其實,中國制表業已然掌握了瑞士鐘錶技術,
並不等於掌握了瑞士鐘錶的精髓,
大多數國產手錶太急功近利,喜歡把錢放在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項目。
七八十年代流行石英表、電子表,大家一窩蜂就馬上引進電子表生產線。
結果供大於求,為了生存大家窩裡鬥。
國際市場上流行什麼我就模仿什麼;
哪個明星火爆我就請哪個做宣傳……
如果國產品牌不能把握鐘錶的文化,並把這種文化和理念傳達給了消費者。
那麼將很難擁有自己的優秀品牌。
今天,手錶已經不是簡單的計時工具,而被看成奢侈品。
對於價格不菲的奢侈品,人們對它的期待是經久耐用。
產品的設計得太花哨、太時尚,反而難以保持其長久的生命力。
雷達表有一句名言:追求恆久的美麗。
雷達的設計一般是簡單大方,主要是黑白兩色。
錶盤上幾乎只有幾個簡單的數字,設計倡導一種「簡單就是美的觀念」。
雷達表追求不易磨損的材質,力求使雷達表在用了很久很久以後還是跟新的一樣。
雷達還對材質硬度的追求永不止息,不斷地接近硬度最高值,打造「永不磨損」的品質。
真正能達到作品級的手錶幾乎清一色都是限量版,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所謂暢銷款式。
卡地亞設計的具有中國元素的經典表款,全球限量1隻,只能定製。
面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無論什麼牌子的手錶,要想提高它的附加值,單憑它的外觀設計已難以達到。
如今,一些國產老品牌手錶廠附近,依然能買到十年前出廠的嶄新的手錶,價錢還是120元,甚至更低。
數億國人佩戴同樣「圓臉白面三根針」,
三十年不變的外形設計,
不得不說,當時中國人的審美忍受能力是如此之強大。
那麼今天我們也能明白,為什麼三四十年前的手錶賣120元,現在還賣120元了。
路在何方
有句老話:要賣手錶,先賣表面。
手錶的外部打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真正高級的手錶中,但是外部打磨大概只佔到內部打磨成本的10%到15%。
內部打磨相對於外部打磨要複雜、昂貴。
手錶裡面沒有不必要的部件,每個部件都有自己的功能。
而對於大部分部件來說,打磨的質量直接影響它們的工作表現和耐久性,從主發條到條盒甚至到表面下的分輪都不例外。
打磨需要的是時間。
而中國手錶師傅卻沒有時間去琢磨日內瓦波紋、鱗紋、旭日紋之間的細微關係,沒有時間去打磨一個精細的零件。
有人說,瑞士的打磨車間算不得潔淨,但國內的打磨車間,三米之外就看到了金屬粉屑。
國內的高檔表常常是外表奢華,但打開後蓋後,大吃一驚,裡面是是讓人無法忍受的粗糙。
世界頂級富豪的標誌是擁有一塊百達翡麗表。
一隻1933年為美國一位銀行家訂製的百達翡麗手錶,以成交價高達1100萬美元,刷新古董表的世界拍賣紀錄。
這隻表有24種功能,設計3年,5年時間才製成。
一隻表共生產了8年。
哪一天,中國的手錶企業能用8年的時間來打造一隻手錶,這一天必將就是中國手錶業復興之日。
但是就今天而言,我國的手錶業的崛起依然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