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黑船事件」美國打開日本國門,曾想佔領中國臺灣島

2020-12-16 哈歷史
1853年7月14日佩裡率美國海軍登陸日本

說起1853年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那咱得先說說 日本的「徳川幕府」,它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政權。1603年德川家康獲天皇賜封為「徵夷大將軍」,於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開啟了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個時代,「江戶時代」。天皇作為日本最高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手中並沒有掌控日本全國的權利。而掌控權在幕府將軍的手裡。幕府將軍直接掌管日本1/4的土地和多個重要城市。而日本其他地區被劃分成大小不一的「藩」,200多個「藩主」也就是首領被稱作「大名」,為世襲制,擁有屬於自己的武士,但必須聽從幕府將軍的調遣。德川家康於日本長慶十年(1605年)將「徵夷大將軍」位傳給了自己的三兒子德川秀忠。

為便於統治,幕府先後採取「禁教」和「鎖國」的政策。「禁教」就是取締天主教,根除農民中的天主教徒。同時規定一切外國船隻均不得在大名領地通商,僅可在長崎和平戶進行貿易往來。其後,日本元和九年(1623年)又下令禁止西班牙商船來日貿易。緊接著英國、葡萄牙等斷絕與日貿易。至日本寬永十六年(1639年)日本成為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

馬修·佩裡在日本橫濱會見日本官員。

在所有西方國家都試圖向遠東開放西方貿易的時代,美國成為了敲開日本國門的敲門磚。美國急於為其製成品尋求新市場,於是在當時具有軍事實力的美國,選擇了遠洋「敲門」的方式。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由美國海軍東印度分遣隊司令馬修·佩裡率領四艘軍艦抵達日本江戶灣(今東京灣)的浦賀水道。

由於軍艦的船體被塗上具有防鏽功能的黑色柏油,因此被稱作「黑船」。 馬修·佩裡奉美國總統之命要求日本開國並與美國進行貿易,若幕府不接受美國的要求,他別無選擇將會對日本發起攻擊。日本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日本嘉永六年(1854年)3月8日,馬修·佩裡率領艦隊再次造訪日本。3月31日,美國與日本經過不斷磋商,最後籤訂了「神奈川條約」。被迫向美國打開國門。這就是歷史上的「黑船事件」。

馬修·佩裡第一次到訪日本的途中曾經停中國上海。而第二次則曾在中國臺灣基隆的外海錨泊停留了一周多。馬修·佩裡對臺灣島很感興趣,期間派水兵登島對臺灣島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尤其煤炭蘊藏情況。馬修·佩裡將水兵調查的結果寫成報告。

清代臺灣島及澎湖列島全圖。

在報告中他強調,臺灣島易於防守,可作為美國在遠東地區進行貿易的一個中轉站,就如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利用古巴作為中轉站是一樣的。希望美國立刻出兵佔領臺灣島,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打破歐洲國家在主要貿易航線上的壟斷。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皮爾斯認為,美國距離臺灣島太遠,為佔領一個遙遠的小島耗費如此多的資源不值得,加之國會也不贊同,最終佔領臺灣島的想法胎死腹中。

相關焦點

  • 日本閉關鎖國更甚清朝,為何被美國黑船轟開國門之後卻快速崛起?
    日本維持鎖國政策達200多年之久,一直到1853年在美國炮艦政策的壓力下才重新開放.日本在「鎖國」期間同中國、荷蘭和朝鮮保持一定的貿易關係。中朝是東方國家,又是近鄰,日本從貿易往來中獲得絲綢、毛織品、書籍、高級消費品和武器。這種貿易完全由幕府壟斷,在經濟上可以加強對地方封建領主的控制。
  • 當日本遭遇炮艦外交:「黑船事件」是如何逼迫日本開眼看世界的?
    美國的內部整合結束於「南北戰爭」,戰爭之後,美國國內的經濟生產和市場運行結束了分裂的狀態,進入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在美國進行內部整合之前,是經歷了什麼,讓美國有了向外擴張,發展生產的迫切願望呢?除了西進運動之外,是哪一條誘因引發了這一場蝴蝶效應呢?我想,這便是1853年美國來到日本的「黑船事件」。
  • 日本摩託車工業的起源與黑船事件的關聯
    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海軍司令馬修.佩裡將軍攜四艘蒸汽炮艦造訪日本江戶,以武力脅迫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德川幕府,要求建立通商關係,德川幕府以茲事體大,須由天皇定奪為由,要求於次年回復美方請求。
  • 東京灣的黑船事件:日本人睜眼看世界的開端!
    日本民間曾流傳著這麼一首狂歌: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 「上喜撰」是一種日本茶,與「蒸汽船」諧音,整句話翻譯來就是:上喜撰(蒸汽船)喚醒太平夢,喝上四杯就難以入眠。
  • 比佩裡艦隊還早114年的俄國客人,1739年「元文黑船事件」
    現在說到「黑船事件」,通常指的是日本嘉永六年(公元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率艦隊強行駛入日本江戶灣,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情。此事對於日本影響重大,一般被視作日本歷史中幕末時代的開端,自此日本的鎖國政策被打破,進入了跌宕的近代歷史。
  • 歷史講堂第2期:論黑船事件與明治維新
    近代的日本在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機下,走上了改革富強之路——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制,避免了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並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但是迫使日本走向改革富強之路的有一個重要因素——黑船事件。
  • 日本幕末的黑船事件與炮艦外交,對日本的未來有怎樣的影響?
    1853年6月3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長官,馬修·佩裡率領四艘軍艦抵達了日本的浦賀港。佩裡此行是被時任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授予了讓日本"開國"的任務,其目的是在於為美國未來的在日利益。而佩裡的到來也確實為閉關的日本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一場變革就在不經意間展開了。
  • 19世紀美國海軍準將佩裡兩次來航日本,黑船事件引發的後續效應
    一年一度「黑船祭」在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久裡濱,有一座佩裡公園。當年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率領的黑船登陸的地點,建有一座佩裡登陸紀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裡上陸紀念碑」。
  • 黑船事件如何啟蒙了日本摩託車工業及發展
    中國大陸是最合適也是最有可能實現日本民族殖民新大陸夢想的地方,所以歷史上日本不止一次妄圖入侵中國。入侵中國則必以朝鮮為跳板,明朝萬曆年間的1592年,日本政治強人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被中國名將李如松擊敗以後,日本被迫再次以學生的姿態,臣服於明帝國腳下不敢輕舉妄動,此次戰役也一舉奠定了東亞近三百年的穩定的政治格局。
  • 黑船事件之後,日本告別了曾經的偶像中國,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
    今天繼續說《黑船異變》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看看日本開國後的變化。條約籤訂之後,佩裡迅速派船把條約送回國,但他自己並沒有著急返航。對於剛剛過完60歲生日的佩裡來說,他很想近距離地觀察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在他看來,日本人是一個受教育程度高、勤勞刻苦又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民族。
  • 建起一條絞殺中國的島鏈要多久?從啟動到完成,日本人只用了36年
    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面向太平洋方向的外島島鏈從北向南依次有庫頁島、千島群島、日本本島、琉球群島和臺灣島。在古典時期,人類的目光基本聚焦在大陸可以耕種的土地上,反而對這些孤懸海外的島嶼不感興趣。不過近代海權興起之後,海洋國家赫然發現自己也有主宰歷史的潛質,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 「黑船來航」開啟明治維新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與中國似乎是同根同源的,日本使用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化來的,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很多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也一直扮演著「中國的學生」這一角色。 然而,明治維新之後,這兩個國家走上了兩條不同的路線,「學生」變成了侵略者,「老師」變成了受害人。這場運動改變了日本,也改變了中國。
  • 從兩起事件看,為何薩摩和長州能領導日本的明治維新
    事件一:生麥事件及薩英戰爭。1862年,在日本神奈川縣生麥村發生了薩摩藩武士攻擊英國商人的事件,此舉引發了世界的譁然。如此具有挑釁性、公然攻擊外國商人而且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商人的事,在當時是不多見的。由於英國人正忙於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無暇顧及日本,所以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 「黑船號事件」後,日本人也曾盲目排外,最後為何改變了觀念?
    而相比於世界其他地區,東亞相對獨立,這也就註定了之後是東亞災難的時代,於是,中國、日本都受到了影響。1840年—1842年,中國便與英國爆發了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大門被迫打開,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島國日本,也同樣面對這一問題。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以武力威脅日本打開國門。
  •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日本邀請中國參加葬禮,我國霸氣回應4字
    二戰後,日本從法西斯軍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從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廢墟中誕生了新一代經濟強國,並和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敵人美國成為了盟友,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讓中國人民不能理解的是,日本明明在二戰中對中國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一直不道歉?
  • 日本史上兩位堅定奉行對外擴張政策人,很早就想吞併中國
    1850年,吉田松陰來到江戶,師從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學習洋學,初步了解了海外大勢,遂轉變成為「開國攘夷論」者。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率領美國艦隊以大炮逼著幕府接受了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港的國書,徹底打開了日本長達兩百多年之久的鎖國之門。1854年,佩裡率艦隊再度赴日,迫使幕府籤訂了《神奈川條約》,日本的國門正式被打開。
  • 這要從1853年說起
    中國的叉燒湯麵日本是一個與中國頗有淵源的國家,甚至很多人曾用「一衣帶水」來形容兩國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的千年中,這個東瀛島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學習的同時又將其發揚光大,比如我們熟悉的茶道、書道等。日本善於學習外來文化,相反很多中國人對日本的歷史和文化,並不十分了解。
  • 幫助美國打開日本大門的中國人
    日本人所繪的羅森像。 1853年7月8日,四艘黑色外國軍艦突然出現在日本江戶灣(今東京灣)水面。這就是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準將率領的艦隊,此行使命,是將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國的信交給日本政府。佩裡得到指令,如果日本最後拒絕,可以使用武力迫使日本開國。這是日本歷史上劃時代的「黑船來航」事件,由此,日本被迫開國,進而維新,大踏步邁入「現代國家」。
  • 日本橫須賀港,為何美國第七艦隊總部在這裡?
    橫須賀的歷史,和一個名叫馬休-佩裡的美國人,永遠也分不開了。 美國雖然建國晚,但海外殖民的情緒很高,彼時開放的美國盯上了彼時保守的日本。公元1853年7月,由海軍準將馬休-佩裡,率領一支美國艦隊闖進東京灣(江戶灣)的橫須賀。美國人的要求很簡單:日本對美國開放市場。
  • 老圖片裡的日本歷史,1850至1853年發生的幾件事
    1850年,日本歷史上一個平常的年份。下面這張圖,就是繪製於這一年。標註其上的,是江戶城親藩大名們的住處。漂了50多天後,榮力丸上的船員被美國商船救起。依幕府鎖國禁海政策,國民私自出國者死。儘管他們是遭了海難,但仍沒敢回國,被帶到了美國。濱田的相片,成為有據可查的第一張日本人寫真。後來,他在美國讀書,1858年獲布坎南總統接見,成為第一個見到美國總統的日本人。